金陵城的晨雾尚未散尽,一队骑兵已经疾驰在通往皇宫的御道上。李远与郑和并辔而行,身后跟着船队的主要将领。城中的百姓纷纷避让,窃窃私语声中透着不寻常的气氛。
"两年多未归,京城似乎变了许多。"郑和望着街道两旁新修的宅邸,轻声说道。
李远注意到巡逻的士兵比记忆中要多,而且多是生面孔。更让他不安的是,这些士兵的装备格外精良,盔甲在晨光中闪着冷冽的光。
抵达皇宫时,早有太监在午门外等候。令众人意外的是,他们没有被引往日常朝会的奉天殿,而是来到了较为偏僻的文华殿。
"陛下在殿内等候。"太监的声音尖细而冷淡。
文华殿内,朱棣端坐龙椅,两旁分别站着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更令人惊讶的是,几位本该在北平监国的重臣也在场,包括兵部尚书金忠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
"臣等叩见陛下。"郑和率领众人行礼。
朱棣面色平静:"平身。郑和,这一路辛苦了。"
"托陛下洪福,船队虽历经艰险,终不负圣望。"郑和恭敬回禀,随即开始汇报此次远航的成果。
当郑和说到在古里建立贸易据点时,汉王朱高煦突然打断:"听闻船队在锡兰山动用武力,可有此事?"
李远心中一震,这件事朝中本不该如此快就知道详情。
郑和不慌不忙:"回汉王,锡兰山王亚烈苦奈儿先袭击我船队,臣等不得已才还击。"
兵部尚书金忠开口道:"据锡兰使臣所言,是明军先挑衅。"
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远注意到太子朱高炽始终沉默,眉头微蹙。
"陛下,"郑和继续禀报,"此次远航,臣等共抵达三十余国,建立贸易据点八处,带回各国使节二十三人,珍宝货物..."
"耗费几何?"朱高煦再次打断。
这一问直指要害。郑和如实汇报了此次远航的开支,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
"七百万两!"朱高煦提高声音,"北方边防急需军饷,安南战事未平,却将如此巨资投入茫茫大海!"
一直沉默的太子终于开口:"二弟,下西洋之利,不能单以银钱计算。"
"那以什么计算?"朱高煦冷笑,"以那些虚无缥缈的万国来朝吗?"
朱棣抬手制止了争论:"郑和,你先回去好生休养。李远留下,朕有话要问。"
这个安排出乎所有人意料。郑和担忧地看了李远一眼,只得领命退出。
待殿内只剩下朱棣和几位重臣,气氛更加凝重。
"李远,"朱棣的声音听不出情绪,"朕听说,你在海外私自与一个叫'海盟'的组织接触?"
李远心头巨震,这件事他连郑和都未曾详细禀报,皇帝如何得知?
"回陛下,确有此事。但并非臣主动接触,而是..."
朱棣打断他:"你可知道,这个组织与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
李远沉默片刻,决定坦诚相告:"臣在海外得知,朝中确有人与海盟往来。但具体是谁,臣不知。"
朱棣与金忠交换了一个眼神,继续问道:"王景弘叛变之事,你为何不在奏报中详细说明?"
"臣...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应当面禀。"李远感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确实在奏报中刻意淡化了王景弘叛变的细节,就是想当面陈述其中涉及的朝中隐秘。
朱棣站起身,踱步到李远面前:"你可知欺君之罪该如何论处?"
"臣知罪。"李远跪地。
出乎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发怒,反而语气缓和:"起来吧。你祖父李承泽当年随朕起兵时,也曾多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明白你的顾虑。"
他走回龙椅,对金忠说:"把情况告诉他。"
金忠上前一步:"李将军,你离朝的这两年,朝中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反对下西洋的势力日渐壮大,其中以汉王为首。更重要的是,我们怀疑朝中有人与海外势力勾结,意图不轨。"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补充道:"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这个海盟组织在朝中的联络人地位不低。王景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李远终于明白为何一回来就感受到不寻常的气氛。他将在古里获得的那份密信取出:"陛下,这是臣在海外获得的名单,或许能提供线索。"
朱棣接过密信,仔细观看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果然如此。"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声。一个太监慌张来报:"陛下,汉王殿下带着一众大臣在殿外求见,要求立即停止下西洋之举。"
朱棣冷笑:"来得正好。李远,你暂且退到屏风后。"
汉王朱高煦带着十余名大臣涌入殿内,为首的竟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父皇,"朱高煦开门见山,"下西洋耗费巨万,国库已然空虚。儿臣恳请立即停止此项举措,将财力用于北方边防。"
夏原吉跪地陈情:"陛下,如今国库岁入不过三百万两,一次下西洋就耗费两年岁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言辞激烈。
屏风后的李远听得心惊。他没想到反对的声音如此强烈,更没想到连一向稳重的夏原吉都站在汉王一边。
"诸位爱卿的意思,朕明白了。"朱棣的声音依然平静,"但下西洋事关国威,岂能因小利而废大义?"
"父皇!"朱高煦激动地说,"儿臣得到密报,郑和船队在海外滥施武力,杀害无辜,已经引起诸国不满。长此以往,恐生大变!"
"哦?"朱棣挑眉,"不知汉王从何处得知这些消息?"
朱高煦一时语塞:"这个...儿臣自有渠道。"
就在这时,太子朱高炽缓步走入殿内:"二弟的消息,莫非来自海外商人?"
朱高煦脸色微变:"太子何出此言?"
朱高炽向朱棣行礼:"父皇,儿臣刚接到琉球使节的密报,有一伙海盗在东海活动猖獗,其装备之精良,不似寻常贼寇。"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朱高煦一眼:"更奇怪的是,这伙海盗似乎对大明水师的布防了如指掌。"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李远在屏风后恍然大悟,原来太子与汉王之间的斗争已经如此激烈,而下西洋成了双方角力的焦点。
"此事容后再议。"朱棣最终说道,"三日后大朝会,再行定夺。你们都退下吧。"
待众人退出,朱棣才让李远从屏风后出来。
"你都听到了?"朱棣问。
李远点头:"臣明白了。"
朱棣长叹一声:"下西洋不仅是开拓航路,更是制衡朝中各方势力的关键。朕要你暗中调查海盟在朝中的联络人,可能办到?"
"臣万死不辞!"
离开皇宫时,已是黄昏时分。李远在宫门外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郑和。
"情况如何?"郑和关切地问。
李远简要说明了朝中的局势,郑和听后神色凝重:"看来,海上的风波真的要带到陆地上来了。"
当夜,李远回到久违的府邸。妻子王氏和儿子李宏早已在门前等候。七岁的李宏已经长高不少,见到父亲,怯生生地不敢相认。
"宏儿,这是你爹爹啊。"王氏推着儿子上前。
李远蹲下身,取出在海外为儿子准备的礼物——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匕首:"宏儿,爹爹回来了。"
一家团聚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晚饭后,王氏告诉李远,这两年来府邸周围经常有陌生人在监视。更奇怪的是,三个月前,一伙盗贼夜闯府邸,却什么财物都没拿,只是在书房翻找了一番。
"他们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王氏担忧地说。
李远立即想到那份海盟的密信。难道消息已经走漏?
深夜,李远在书房检查藏匿的海外资料,突然听到屋顶有轻微的响动。他悄悄取出佩剑,吹熄蜡烛。
一个黑影从窗外跃入,直扑书桌。李远立即出手,两人在黑暗中交手数招。
"住手!"来人突然低喝,"可是李远将军?"
李远点燃油灯,发现对方竟是一个身着夜行衣的年轻人。
"你是谁?"
年轻人取出一枚徽记——正是海盟的标志:"在下奉命送来急信,朝中有人要对将军不利。"
他交给李远一封信,信中详细列出了朝中与海盟往来的官员名单。令李远震惊的是,名单上赫然有几位他意想不到的重臣。
"为何要告诉我这些?"李远问。
"海盟内部也有分歧。"年轻人说,"有人想要垄断贸易,有人希望互利共赢。我们这一派认为,与大明合作才是长远之计。"
说完,他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李远独自坐在书房,看着跳动的烛火,心潮起伏。他原本以为下西洋是扬我国威的壮举,却没想到卷入了如此复杂的斗争之中。
三日后的朝会,将决定下西洋的命运,也可能决定大明的未来。而他现在掌握的这些秘密,既可能是护身符,也可能是催命符。
窗外,金陵城的夜色深沉。李远知道,这场朝堂风云,比他经历过的任何海上风暴都要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