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漠北烽烟

大明华章

永乐七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四月的北平,护城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残雪在城墙根下堆成灰黑的颜色。李远骑着马穿过德胜门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北方的寒意,更有朝堂上弥漫的紧张气氛。

他刚从金陵赶来。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朝中关于北伐的争论已经白热化。以汉王朱高煦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太子朱高炽为首的主和派每日在朝堂上争执不休,而朱棣始终不置可否。

"李将军,陛下在武英殿等候。"一个小太监在宫门前迎候,神色匆忙。

武英殿内,朱棣正俯身查看一张巨大的漠北地图。两年过去,皇帝的两鬓又添了些白发,但眼神中的锐气丝毫未减。

"臣李远,叩见陛下。"

朱棣头也不抬:"过来看看。说说你在西洋的见闻。"

李远愣了一下,没想到皇帝首先问的是这个。他谨慎地禀报了船队在西洋的经历,特别提到了与蒙古商队的偶然相遇。

"哦?蒙古人也到西洋贸易了?"朱棣终于直起身,目光如炬。

"是。他们在忽鲁谟斯一带很活跃,主要贩卖马匹和皮毛。"

朱棣冷笑一声:"看来,蒙古人也不全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子。"他指着地图,"知道朕为什么急着召你回来吗?"

李远摇头。

"阿鲁台又在蠢蠢欲动了。"朱棣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漠北草原,"去年冬天,他们袭击了开平卫,劫走了三千匹战马。"

李远倒吸一口凉气。开平卫是北方防线的重要据点,距离北平不过四百里。

"兵部的主张是固守,等秋高马肥时再出击。"朱棣的声音带着讥讽,"可是朕等不了。"

这时,殿外传来通报声,汉王朱高煦和几位武将求见。朱棣示意李远站到一旁。

朱高煦大步走进殿内,身后的将领个个神情激昂。

"父皇!儿臣请命出征!"朱高煦声音洪亮,"只要五万精骑,必取阿鲁台首级!"

随行的将领纷纷附和,主张立即出兵。李远注意到,这些将领多是靖难时期就跟随朱棣的老将,对蒙古作战经验丰富。

就在争论激烈时,太子朱高炽也赶到了。与汉王的激昂不同,太子的态度十分谨慎。

"父皇,如今国库空虚,北方又逢春荒,此时出兵恐非良机。"太子说话时不时轻咳,脸色苍白。

朱高煦立即反驳:"皇兄此言差矣!正是要趁春荒之时,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朱棣始终沉默。最后,他挥手让众人退下,只留下李远。

"你怎么看?"朱棣突然问道。

李远沉吟片刻:"臣在西洋时,曾听蒙古商人说,阿鲁台部落今春确实缺粮。但正因如此,他们必定会拼死一搏。"

朱棣满意地点头:"说得对。所以朕要的不是大举出征,而是奇袭。"

他展开另一张更详细的地图:"朕要你率五千精骑,直捣阿鲁台在斡难河畔的老营。"

这个任务让李远大吃一惊。斡难河远在千里之外,深入蒙古腹地,五千骑兵无异于羊入虎口。

"怕了?"朱棣挑眉。

"臣万死不辞!"李远单膝跪地,"只是五千骑兵是否太过单薄?"

朱棣笑了:"朕当然不会让你去送死。这五千人都是精选的骑兵,一人三马。更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会有内应。"

三日后,李远在居庸关外的大营中见到了他的部队。正如朱棣所说,这确实是一支精锐之师。战士们个个神情坚毅,战马膘肥体壮。更让李远惊讶的是,部队中还有一队特殊的士兵——他们是在漠北长大的汉人,精通蒙古语,熟悉草原地形。

副将陈勇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曾在丘福麾下与蒙古人作战。他向李远介绍了部队的情况。

"将军,我们每人配备三匹战马,可以日夜兼程。干粮足够二十日之用。"陈勇说,"但最大的问题是水源。这个季节,漠北很多河流还没完全解冻。"

李远点头:"陛下说会有内应,可知详情?"

陈勇压低声音:"听说是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因为与阿鲁台有仇,愿意为我们带路。"

部队在居庸关外休整了两天。在这期间,李远仔细研究了漠北的地图和情报。阿鲁台的老营在斡难河畔,那里水草丰美,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沿途要经过好几个蒙古部落的领地,一旦行踪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出发的前夜,李远独自登上关城。北方的星空格外明亮,银河横贯天际。他想起了在西洋的日子,那时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如今要面对的则是无垠草原。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凶险。

"将军也睡不着?"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是部队的通译官巴特尔,一个在漠北长大的汉人。

"在想明天的行程。"李远说。

巴特尔望着北方:"这个季节出征很危险。草原上不仅有蒙古人,还有狼群和暴风雪。"

"你怕吗?"

巴特尔笑了:"我从小在草原长大,知道怎么活下去。倒是将军您,第一次深入漠北吧?"

李远点头。两人在星光下聊了很久,巴特尔详细介绍了草原上的生存技巧,如何寻找水源,如何躲避风暴,如何通过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变化。

次日清晨,部队悄然出发。为了隐蔽行踪,他们选择在黎明前动身,沿着山路向北行进。每个士兵都被告知要尽量减少声响,连马匹的铃铛都被取下。

第一天行军很顺利,傍晚时分已经离开明军控制的区域,进入蒙古草原。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枯黄草海在风中起伏,天地间除了风声,再无其他声响。

当晚扎营时,李远严格执行战时纪律,不准生火,士兵们只能就着冷水吃干粮。北方的春夜依然寒冷,很多士兵冻得睡不着。

第三天,部队遇到了第一场考验——暴风雪。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卷着雪花扑面而来,能见度不到十步。

"将军,必须找个地方避一避!"巴特尔在风中大喊。

陈勇查看地图后摇头:"这附近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

李远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集结,人马相靠,共同抵御风雪。"

士兵们围成数个圆圈,将战马护在中间,用身体相互取暖。风雪持续了整整一夜,等到天亮时,已经有十几名士兵冻伤。

更糟糕的是,暴风雪改变了地形,原本熟悉的路标都消失了。巴特尔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观察草的长势和雪的厚度,才勉强辨认出方向。

第七天,部队终于抵达了第一个联络点——一个隐藏在山谷中的小湖泊。按照计划,这里应该有内应等候。

然而当部队靠近时,发现湖边空无一人,只有几顶被遗弃的帐篷在风中摇晃。

"情况不对。"陈勇警惕地环顾四周,"太安静了。"

李远下令部队戒备,派侦察兵前去查看。不久,侦察兵带回一个坏消息:他们在湖边发现了打斗的痕迹和已经干涸的血迹。

"内应可能出事了。"陈勇面色凝重。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号角声。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支蒙古骑兵,少说也有三千人。

"准备迎战!"李远高声下令。

明军迅速列阵,弓箭手在前,骑兵分列两翼。然而蒙古人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在一箭之地外停下。

一个蒙古将领单骑出列,用生硬的汉语喊道:"明朝将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可饶不死!"

李远冷静观察对方阵型,发现蒙古人虽然人数占优,但队形松散,显然是临时集结的部队。

"他们在虚张声势。"李远对陈勇说,"如果真的有大部队,早就进攻了。"

他策马出阵:"大明将军李远在此!尔等何人?"

蒙古将领大笑:"我是阿鲁台太师麾下万夫长帖木儿!你们的内应已经被处死,投降吧!"

这句话证实了李远最担心的事——内应果然出事了。但他注意到,帖木儿在说话时不时回头张望,似乎在等待什么。

"他们在等援军。"李远瞬间明白,"不能让他们拖延时间。"

他回到阵中,立即下令:"弓箭手准备,骑兵随我冲锋!"

这个决定出乎蒙古人意料。按照常理,明军应该固守待援才对。就在帖木儿愣神的瞬间,明军已经发起冲锋。

李远一马当先,直取帖木儿。擒贼先擒王,这是祖父李承泽教他的道理。帖木儿仓促迎战,两人在阵前交手。

帖木儿力大无穷,每一刀都带着风声。李远灵活闪避,寻找破绽。几个回合后,他发现帖木儿每次挥刀后,左侧都会露出空当。

当帖木儿再次举刀劈来时,李远突然侧身,长剑直刺对方左肋。帖木儿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主将落马,蒙古军顿时大乱。明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将这支蒙古部队击溃。

战斗结束后清点伤亡,明军损失了二百余人,战马三百多匹。更重要的是,行踪已经暴露。

"将军,现在怎么办?"陈勇问道,"继续前进还是撤退?"

所有的将领都看着李远。深入敌境,内应失踪,行踪暴露,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这次行动取消。

李远望着北方。他知道,如果此时撤退,阿鲁台必定会加强戒备,下次再想奇袭就难了。但继续前进,无疑是冒险。

"陛下给我们任务是奇袭阿鲁台老营。"李远最终说道,"任务还没有完成。"

他下令部队立即开拔,改变原定路线,绕道西行。这个决定很冒险,因为西边的地形更加复杂,而且可能会遇到其他蒙古部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部队昼伏夜出,尽量避开人烟。有几次,他们与蒙古游骑擦肩而过,险些暴露。粮食开始短缺,士兵们只能靠打猎充饥。

第十五天,部队抵达了斡难河上游。从这里到阿鲁台的老营还有一百多里,但蒙古人的巡逻明显加强了。

当晚,李远召集将领商议。

"根据俘虏的供词,阿鲁台确实在老营,但守卫森严。"陈勇说,"强攻是不可能的。"

巴特尔提议:"不如放火烧草原。这个季节草枯风大,火势会很快蔓延到老营。"

李远摇头:"会伤及无辜牧民。"

众人陷入沉默。这时,一个哨兵带来一个意外消息:他们在河边抓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汉人。

被带进来的是个中年男子,衣衫褴褛,但眼神锐利。见到明军,他不但不害怕,反而露出喜色。

"你们可是大明的军队?"他急切地问。

李远点头:"你是何人?"

"在下张翰,原开平卫百户。"男子说,"去年被蒙古人俘虏,一直在老营为奴。"

他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三天后是蒙古人的祭天仪式,阿鲁台和各部首领都会参加,届时守卫会比较松懈。

"而且,"张翰压低声音,"我知道一条小路可以直通老营后方。"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李远仔细询问了细节,判断张翰所言应该不假。

"你为什么帮我们?"李远最后问。

张翰眼中含泪:"我的妻儿都死在蒙古人刀下,此仇不共戴天!"

李远最终决定相信张翰。他下令部队休整两天,准备在祭天仪式当晚发动突袭。

然而就在行动前夜,李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祖父李承泽站在一片血染的草原上,对他摇头说:"远儿,记住,战场上的胜利往往不在刀剑之间。"

醒来后,李远反复思索这个梦的含义。他想起祖父生前常说的话:"为将者,不仅要知进,更要知退。"

次日清晨,他改变了计划。

"陈勇,你带主力在此等候。我带五百人跟随张翰小路偷袭。"李远下令,"如果明日日出前我们没有回来,你立即率部撤退。"

陈勇大惊:"将军!这太危险了!"

"这是军令。"李远语气坚决。

当晚,李远带着五百精锐,在张翰的引导下悄然出发。小路确实隐蔽,但极其难行,很多地方只能牵马步行。

子夜时分,他们终于抵达老营后方。从山岗上望下去,蒙古大营灯火通明,祭天仪式正在进行。正如张翰所说,大部分的守卫都聚集在祭坛周围。

"将军,机会来了。"张翰兴奋地说。

李远却皱起眉头。太顺利了,顺利得让人不安。他仔细观察大营的布置,发现虽然明处的守卫很少,但暗处似乎有人影晃动。

"等等。"他按住跃跃欲试的士兵,"情况不对。"

他派巴特尔带两个士兵前去侦查。半个时辰后,只有巴特尔一人负伤返回。

"是陷阱!"巴特尔喘息着说,"我们在营地里发现了大量的伏兵!"

张翰脸色大变:"不可能!我昨天还..."

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李远的剑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上。

"说吧,你到底是谁?"李远冷冷地问。

张翰突然大笑:"不愧是李承泽的孙子,果然谨慎。可惜已经晚了!"

远处传来号角声,无数火把瞬间点亮,将小山岗团团围住。阿鲁台的主力原来早就埋伏在附近。

李远深吸一口气,知道今天难以善了。但他并不后悔,如果带着主力前来,此刻已经全军覆没。

"将士们!"他高举长剑,"今日我等可能葬身于此,但要让蒙古人知道,大明男儿没有贪生怕死之辈!"

五百士兵齐声呐喊,声震夜空。以寡敌众,唯有死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东方突然传来连绵的号炮声。一枚红色的信号弹在夜空中炸开,照亮了整个草原。

这个信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阿鲁台的部队出现了一阵骚动。

李远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什么,嘴角露出微笑。

原来,这才是皇帝真正的计划。

上一章 朝堂风云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迁都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