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八年的金陵城,笼罩在一片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中。漠北的捷报刚刚传来,李远率领的奇袭部队不仅全身而退,还重创了阿鲁台的主力。但朝堂上的争议,却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激烈。
"迁都?陛下三思啊!"奉天殿内,老臣蹇义跪地泣谏,"金陵乃太祖钦定之都,龙盘虎踞,王气所钟。岂可轻言迁徙?"
朱棣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北平是朕的龙兴之地,更近漠北,利于控驭天下。此事朕意已决。"
退朝后,李远被单独召至文华殿。殿内已聚集了数位重臣,包括工部尚书宋礼、户部尚书夏原吉,以及刚从北平赶回的汉王朱高煦。
"李将军来得正好。"朱棣指着铺满整个地面的北平城地图,"说说你在漠北的见闻。"
李远如实禀报:"漠北各部虽暂时臣服,但根基未损。若要永绝边患,确需在北方驻重兵。"
朱高煦立即接话:"父皇明鉴!驻重兵就要有稳固的后方。北平距离边关仅数百里,补给便捷。若仍以金陵为都,粮草转运耗时费力,一旦有变,鞭长莫及!"
夏原吉摇头:"汉王殿下有所不知。迁都之费,何止千万?如今国库空虚,安南战事未平,西洋船队又要再次出航,哪里还有余力兴建新都?"
工部尚书宋礼展开一卷图纸:"这是北平紫禁城的规划图。仅宫城就要占地千亩,需征用民夫百万,耗时十年以上。"
看着图纸上宏伟的宫殿群,连主张迁都的朱高煦都倒吸一口凉气。
朱棣却目光坚定:"十年不够就二十年,百万民夫不够就两百万。此事关乎大明万世基业,必须办成!"
当夜,李远府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太子朱高炽的心腹、东宫洗马杨溥。
"李将军,"杨溥开门见山,"太子殿下希望您能劝谏陛下暂缓迁都。"
李远皱眉:"陛下决心已定,岂是臣子能够动摇?"
杨溥压低声音:"太子并非反对迁都,而是认为时机不当。如今百姓刚经历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若强行迁都,恐生民变。"
他取出一份密报:"这是北平来的消息。为了兴建新都,已经强征了十万民夫,死者已逾千人。"
李远心中一震。他想起在漠北征战时的见闻,那些普通士兵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种田,过太平日子。
三日后,朱棣召集群臣,宣布成立迁都事务衙门,由汉王朱高煦总领,李远辅佐。这个任命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陛下这是要借迁都之事,培养汉王的势力啊。"下朝途中,杨士奇对李远低声说道。
李远沉默不语。他明白自己已经卷入太子与汉王之争的漩涡。
迁都事务衙门的第一次会议,就在汉王府举行。朱高煦意气风发,对着北平地图指点点。
"首先要扩建北平城墙,周长要达四十里!"朱高煦的手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其次要疏通大运河,确保江南粮饷能够直达北平。"
在场的官员纷纷记录,无人敢提出异议。唯有李远开口:"王爷,如此工程,民力恐怕难以为继。"
朱高煦不以为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陛下建都,是百姓的荣耀。"
会议结束后,朱高煦单独留下李远。
"李将军,本王知道你是太子的人。"朱高煦似笑非笑,"但你要明白,迁都之事关系国运,望你以大局为重。"
李远正色道:"臣只知效忠陛下,效忠大明。"
离开汉王府,李远直接求见朱棣。在武英殿,他坦诚禀报了迁都可能带来的问题。
朱棣听后久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你以为朕不知道这些困难吗?但你要明白,迁都不只是为了防御蒙古。"
他走到窗前,望着北方:"自五代以来,燕云十六州沦陷胡尘四百余年。朕要让天下人知道,从今往后,大明的皇帝就坐在国门之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让李远震撼不已。他终于明白了朱棣的深意。
次日,李远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北平督办迁都事宜。这个决定让太子党人大为不解。
"李将军,你这是..."杨溥找到李远,面露忧色。
"杨兄放心,"李远道,"在下正是要为百姓争取一线生机。若能在现场督办,或可减轻些民夫之苦。"
永乐八年秋,李远抵达北平。此时的北平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城墙正在向外扩展,无数民夫在官兵的监督下搬运砖石。更远处,大运河的疏浚工程也在进行,河道里密密麻麻全是劳作的民夫。
李远首先巡视了民夫营地。条件之艰苦,超出他的想象。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伤病者无人照料。
"将军,"随行的通判低声道,"这些都是从各地征调来的民夫,按规定每日应有米一升,但实际上..."
"实际上如何?"李远追问。
"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到民夫手中不足半升。"
李远大怒,当即查处了负责粮饷的官员。但他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
当晚,他在临时衙署召见北平地方的乡绅。这些地头蛇对迁都之事怨声载道。
"李将军,为了扩建城池,要拆除上千户民宅。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啊!"一个白发乡绅痛心疾首。
另一个商人模样的乡绅说:"疏通运河要占用大量良田,补偿却少得可怜。长此以往,恐生民变。"
李远耐心听取意见,心中已有计较。
三日后,他上书朱棣,提出"以工代赈"之策:将部分工程承包给商人,由商人招募工人,朝廷按工程进度支付报酬。同时建议允许百姓以银钱抵免劳役,用这些钱雇佣专业工匠。
这个建议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论。汉王朱高煦强烈反对,认为这会增加朝廷开支。太子朱高炽则大力支持。
最终朱棣采纳了李远的建议。消息传到北平时,万民欢呼。
然而,迁都的困难远不止于此。这年冬天特别寒冷,运河提前封冻,南方的建材无法运抵,工程被迫停滞。
更糟糕的是,蒙古骑兵趁寒冬南下骚扰,一度到达距离北平不到百里的地方。全城戒严,工程完全停止。
李远亲自率军出城巡防。在冰天雪地中,他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许多无家可归的民夫躲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样下去,不等蒙古人打来,这些人就要冻死了。"副将陈勇忧心忡忡。
李远当即下令,开放军营收容无家可归者。这个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万一其中有奸细,后果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这个冬天平安度过。开春后,工程继续,但进度已经大大落后。
永乐九年三月,朱棣亲自北上巡视。看到工程的缓慢进展,他大为不满。
"照这个速度,朕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新都建成吗?"朱棣在临时行宫中发怒。
汉王朱高煦趁机进言:"儿臣早就说过,对民夫不能太过仁慈。"
朱棣看向李远:"李将军,你有何解释?"
李远不慌不忙:"陛下,臣近日查阅史书,发现元朝修建大都时,征用民夫二十万,耗时十八年。而我大明工程,仅用民夫十万,预计十年可成。何也?"
"为何?"
"因为元朝以鞭挞驱民,而我大明以工钱募工。元朝民夫逃亡者众,而我大明民夫争先恐后。看似缓慢,实则稳妥。"
朱棣沉思良久,终于点头:"你说得对。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
然而就在朱棣准备南返时,突发变故。一伙蒙古骑兵绕过边防,直扑北平而来。虽然人数不多,但来得突然,全城震动。
"保护陛下先走!"汉王朱高煦立即建议。
朱棣却大怒:"朕纵横沙场数十年,岂会怕这几个毛贼?李远,给你三千骑兵,给朕全歼来敌!"
这是考验,也是机会。李远明白,这一战关系到迁都大计的命运。
他仔细分析敌情,发现这股蒙古骑兵行动诡异,不像是寻常骚扰。
"他们在找什么东西。"李远判断。
果然,侦察兵报告,蒙古人直奔存放建筑图纸的工部衙门而去。
"有人泄露了机密。"李远当即下令,"改变防守重点,保护图纸!"
当晚,蒙古骑兵发动突袭。但他们没有料到,李远早已设下埋伏。经过一夜激战,来袭的蒙古骑兵全军覆没。
在审问俘虏时,李远得到一个惊人消息:朝中有人与蒙古勾结,意图破坏迁都。
"是谁?"李远厉声问。
俘虏摇头:"我们只与一个叫'黑手'的人联系,从未见过真容。"
朱棣得知后,面色阴沉。迁都之事,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
"李远,"临行前,朱棣郑重交代,"迁都大计,朕就托付给你了。记住,这不只是一座城池,而是大明的千秋基业。"
送走朱棣后,李远站在北平城头,望着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座都城的兴建,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远处,运河工地上传来民夫们的号子声,那是建设的声音,也是希望的声音。
"将军,"陈勇走来,"最新一批南方工匠已经到了。"
李远点头:"带我去看看。"
夕阳西下,他的身影在余晖中拉得很长。迁都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艰难险阻。但他相信,只要心存百姓,秉持正道,必能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
这一刻,他不仅是一个将军,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北平的城墙在他眼前一寸寸升高,如同大明的国运,正在迈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