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的春天,大运河两岸柳絮纷飞,如同漫天飞雪。李远站在临清码头的瞭望台上,望着眼前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心中百感交集。运河的疏浚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年,但进展缓慢得令人焦虑。
"将军,又一段河堤垮塌了。"工部主事王琰急匆匆地赶来,官袍下摆沾满了泥浆,"这段河道土质松软,已经重修三次了。"
李远皱眉:"伤亡如何?"
"三名民夫被埋,救出两人,一人...没能救回来。"王琰声音低沉。
这是本月第七起伤亡事故。李远闭上眼,仿佛能听到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属的哭声。他想起离京前太子的嘱托:"李将军,迁都固然重要,但不可竭泽而渔。"
"传令停工三日,重新勘察地质。"李远下令。
这个决定立即引来汉王派来的监工太监刘顺的反对:"李将军,工期紧迫,岂能因小失大?"
"人命关天,岂是小事?"李远冷冷道,"若刘公公执意要继续,本官这就上书陛下,请陛下定夺。"
刘顺悻悻而去。李远知道,这道奏折很快就会传到汉王耳中。
当夜,李远在临时衙署召集工匠和河道专家商议。来自杭州的老河工陈师傅提出一个建议:"大人,这段河道之所以屡修屡塌,是因为地下有流沙。不如改道三里,绕过这段险地。"
"改道?"王琰惊呼,"那要增加多少工程?"
陈师傅展开一张泛黄的河道图:"其实这段河道在宋朝时就曾改道,后来元朝为了省事,又改回原路。老朽祖上世代在运河讨生活,这些掌故都记在家传的河工笔记里。"
李远仔细研究这张古图,发现确实如此。但改道需要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
三日后,李远亲自巡视计划改道的区域。这里的百姓早已得到消息,聚集在村口,面带忧色。
一位白发老农跪地哭诉:"将军,这片地是小老儿祖传的产业,全家老小就指望这点收成过活啊!"
李远扶起老人:"老丈放心,朝廷不会白占你们的土地。除了按市价补偿,还会在别处拨给同等良田。"
"可是...新地的收成总要几年才能赶上..."老人仍然担忧。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出来:"爷爷,为了朝廷大计,咱们就忍痛割爱吧。再说李将军一向言出必行,不会亏待咱们的。"
李远认出这是去年冬天在军营避寒的民夫之一,名叫赵铁柱。
在赵铁柱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李远深受感动,当即下令提前发放补偿银两,并允许村民等到秋收后再搬迁。
改道工程开始后,进展出奇顺利。新河道避开流沙层,工程质量大大提高。更让李远惊喜的是,许多当地百姓自发前来帮忙,工程进度反而比原计划更快。
然而好景不长。这年夏天,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运河水位急剧下降,漕运几乎中断。
"将军,照这个情况,南方的建材无法运抵北平,迁都工程就要停滞了。"王琰忧心忡忡。
更严重的是,运河沿线数十万民夫和他们的家眷面临断粮的危险。
李远当机立断,派出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援。同时下令开放官仓,赈济灾民。
但官仓存粮有限,只能维持半月。半个月后如果援粮不到,后果不堪设想。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又传来消息,一伙流寇利用旱灾造成的混乱,在运河沿线抢劫粮船。
"将军,让末将去剿灭这伙贼寇!"副将陈勇请战。
李远摇头:"旱情才是根源。就算剿灭这伙,还会有新的流寇出现。"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工代赈,组织民夫开挖深井,既解决饮水问题,又能以掘井的工钱换取粮食。
这个办法暂时缓解了危机,但深井出水量有限,对于数十万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第十日,朝廷的回复终于到了。但带来的不是好消息:由于旱情遍及数省,朝廷也无粮可调。更糟糕的是,汉王上书弹劾李远"滥用民力,致生民变"。
"将军,这是绝路啊!"王琰绝望地说。
李远沉默良久,突然问:"南方今年的收成如何?"
王琰一愣:"江南鱼米之乡,应该不错。"
"那就借粮!"李远拍案而起,"以北平未来的税收为抵押,向江南富商借粮!"
这个想法太过大胆,所有人都惊呆了。向商人借粮,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可是...商人重利,恐怕会趁机抬价..."王琰迟疑道。
"顾不了那么多了!"李远斩钉截铁,"立即派人南下,就以我李远的名义作保!"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反对者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有损朝廷威严。支持者则佩服李远的担当。
在等待南方消息的日子里,李远亲自到最困难的区段巡视。在一个灾民聚集点,他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一个母亲将最后一口粥喂给孩子,自己饿得昏倒在地。
"把我的口粮分给百姓。"李远对亲兵说。
"将军!您已经三天只喝稀粥了!"亲兵劝阻。
"执行命令!"李远语气坚决。
这件事很快在灾民中传开。第二天,当李远再次巡视时,灾民们自发跪地叩谢。那个被救的母亲捧着半块饼:"将军,这是小妇人家里最后一点粮食,请您务必收下。"
李远热泪盈眶,他知道,民心可用。
半个月后,南方终于传来好消息。以沈万三的后人为首的江南商人,愿意借粮十万石,而且不要利息。
"为什么?"李远问送粮的商人代表。
代表恭敬回答:"家父说,李将军为民请命,义薄云天。商人虽重利,但也知大义。"
更让人感动的是,运粮船队不仅带来了粮食,还有大批药品和衣物。许多商人甚至亲自押运,想要一见这位敢于担当的将军。
危机解除,运河工程得以继续。但李远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果然,秋汛来临,刚刚修好的河堤面临考验。连续七天暴雨,运河水位暴涨,多处出现险情。
李远日夜巡堤,亲自指挥抢险。在最为危急的一段河堤,他带头跳入水中,与士兵们一起用身体阻挡洪水。
"将军!危险!"王琰惊呼。
"堤在人在!"李远高喊。
在他的感召下,军民同心,终于守住了河堤。洪水退去时,所有人都瘫倒在地,但脸上都带着胜利的笑容。
经过这次考验,运河工程进展神速。来年春天,当朱棣再次北巡时,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运河上千帆竞发,南方的木材石料源源不断运往北平。沿岸新植的柳树已经吐绿,民工们精神饱满,工程进度远超预期。
"李爱卿,"朱棣站在船头,满意地点头,"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但李远却跪地请罪:"臣擅自向商人借粮,有违体制,请陛下治罪。"
朱棣大笑:"若是这等'罪过',朕希望你多犯几次!"
他正色道:"为君者,当以社稷为重;为臣者,当以民生为本。你做得对!"
然而,就在朱棣准备重赏李远时,一封密报打破了喜悦的气氛:运河工程中使用的部分石材质量低劣,可能影响河道安全。
调查发现,这些石材来自汉王推荐的供应商。
朱棣震怒,立即下令彻查。李远却为汉王求情:"陛下,汉王也是一时失察。如今工程紧要,不宜大动干戈。"
朱棣凝视李远良久:"你可知,若借此机会,可以彻底打击汉王势力?"
李远坦然道:"臣只知道,运河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成为党争的工具。"
朱棣长叹:"若朝中大臣都如你这般,朕何愁天下不治!"
最终,汉王被训斥,供应商被更换,事情就此了结。但李远知道,这场风波不会这么简单结束。
运河通航那天,万民欢庆。李远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
这条运河,不仅连接了南北,更连接了人心。它流淌的不仅是河水,还有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
"将军,"王琰走来,"北平来信,紫禁城的地基已经开始铺设了。"
李远点头。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而这条运河,将是这个时代的血脉,滋养着大明的万世基业。
春风吹拂,运河上千帆竞发,如同这个正在崛起的帝国,充满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