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年的北平,已然成为一个巨大的熔炉。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文人画师、奇石巨木,都汇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要共同铸造一座前所未有的皇城。
李远站在刚刚平整好的皇城地基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工地。十万民夫如同蚁群,在监工的号子声中忙碌着。远处,从房山运来的汉白玉石料堆积如山,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
"李将军,三大殿的基址已经确定,这是工部最新的图纸。"工匠总管蒯祥展开一卷绘在绢帛上的详图。这位来自苏州的匠作天才,年仅三十出头,却已是建筑行当里公认的泰斗。
李远仔细端详图纸。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巍峨壮观,以廊庑相连,形成整个紫禁城的中心。
"地基要打多深?"李远问。
"回将军,三大殿的地基要深达三丈,全部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夯实。"蒯祥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这样的地基,可保千年不坏。"
正说话间,一阵骚动从西边传来。一队士兵押着几个被捆绑的工匠走来,为首的千户禀报:"将军,抓到几个在基础工程中偷工减料的工匠。"
李远皱眉:"具体怎么回事?"
"他们在夯土时少用了糯米,被监工发现后还想行贿遮掩。"
蒯祥怒道:"这是杀头的大罪!皇城根基,岂容儿戏!"
被押的工匠中一个年长者突然跪地痛哭:"将军饶命!是小人一时糊涂!实在是...实在是糯米价格飞涨,若按定额使用,我们这些工匠就要赔得倾家荡产啊!"
李远心中一动:"糯米价格为何飞涨?"
"听说...听说是有大商人囤积居奇..."工匠支支吾吾。
李远立即意识到事情不简单。他下令将工匠暂时收押,同时派人调查糯米市场。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北平及周边州府的糯米,竟有七成被一个叫"兴隆号"的商行收购。而这家商行的幕后东家,竟与汉王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要故意拖延工程进度啊。"副将陈勇愤愤道。
李远沉默片刻:"传我命令,暂停使用糯米,改用蛋清和黏土混合的新配方。"
蒯祥大惊:"将军,这...这没有先例啊!"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李远道,"你立即试验新配方的牢固程度。"
三天后,试验结果出来:新配方虽然成本更高,但牢固程度甚至优于传统方法。消息传出,囤积糯米的商人们傻了眼,只得低价抛售。
然而这场风波刚刚平息,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
这日清晨,李远接到急报:从四川采伐的金丝楠木在运输途中遭遇山洪,三百多根巨木被冲走,押运官兵死伤数十人。
"这批楠木是三大殿的主要梁柱啊!"蒯祥急得直跺脚,"现在重新采伐,至少要耽误半年工期!"
李远沉思良久:"北方有没有可替代的木材?"
"北方木材易开裂,不宜做梁柱..."蒯祥突然眼睛一亮,"等等!我记得太行山中有一种铁杉,木质坚硬如铁,或许可以一用。"
事不宜迟,李远亲自带队前往太行山。在深山老林中,他们果然找到了成片的铁杉林。这种树木高大挺拔,木质确实坚硬异常。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铁杉林位于陡峭的山崖上,采伐极其困难。更麻烦的是,当地山民奉这些古树为神,坚决反对砍伐。
"将军,这些树是我们的守护神啊!"一个白发苍苍的寨老跪地恳求,"动了神树,整个寨子都要遭殃的!"
李远没有强求,而是在寨子里住了下来。他白天查看地形,晚上与山民饮酒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
第三天,他发现寨子里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村民们生活困苦。
"如果朝廷出资为你们修建新居,再开辟一条出山的道路,你们可愿意让出部分铁杉?"李远提出条件。
寨老与其他长老商议后,终于点头:"但只能砍伐已经枯死或即将倒伏的老树。"
这个条件虽然增加了采伐难度,但李远还是答应了。他明白,取信于民,比几根梁柱更重要。
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村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地采伐和运输这些巨木。更让李远惊喜的是,许多年轻山民主动要求加入建筑队伍,学习手艺。
"将军,您这是给寨子开辟了一条生路啊!"寨老感激地说。
当第一批铁杉木运抵北平时,整个工地都轰动了。这些木材不仅质地优良,更带着山民的祝福,被视为吉兆。
然而,考验还远未结束。
这年夏天,北平遭遇连绵阴雨。刚刚建好的部分宫墙因为雨水浸泡,出现了裂缝。
"必须立即加固!"蒯祥检查后脸色凝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雨水持续不停,加固工作难以进行。更糟糕的是,持续的潮湿导致很多木料开始发霉。
"将军,这样下去,很多木料都要报废了。"王琰忧心忡忡。
李远望着窗外的雨幕,突然问:"南方梅雨时节,他们如何保存木料?"
"南方...南方会用火烘..."
"那就生火!"李远下令,"在所有存放木料的工棚内生火,保持干燥。"
这个办法虽然有效,但极其耗费木柴。不久,北平周边的木柴价格就开始飞涨。
"将军,再这样下去,光烘木料就要把预算耗尽了。"负责账目的官员报告。
就在李远一筹莫展之际,一个老工匠提出建议:"将军,何不利用烧制砖瓦的窑炉余热来烘木料?"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远立即下令改造砖窑,利用余热建立烘干工坊。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木料发霉的问题,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雨季过后,工程进度大大加快。三大殿的框架已经初具规模,金色的琉璃瓦开始铺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日,朱棣再次北巡。站在初具规模的奉天殿前,这位见多识广的皇帝也不禁为之震撼。
"好!好!好!"朱棣连说三个好字,"这才是朕想要的皇城!"
他特意召见了蒯祥等工匠,给予重赏。但当李远提出要奖赏那些献出铁杉的山民时,朱棣却沉默了。
"李爱卿,"朱棣屏退左右,"你要知道,天子无私事。皇城的一砖一瓦,都代表着皇权。若让人知道朕向山民妥协,恐损威严。"
李远跪地:"陛下,臣以为,皇权之威,不在强迫,而在民心。山民自愿献木,正是陛下德政感化所致。"
朱棣凝视李远良久,突然大笑:"好个李远!你说得对!朕就依你之言,重赏那些山民!"
然而,就在紫禁城工程看似一帆风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永乐十一年春,北平发生大地震。刚刚建好的部分宫殿出现严重损坏,最让人痛心的是,正在施工的谨身殿完全坍塌,上百名工匠被埋。
李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指挥救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冒险进入废墟,救出三名重伤的工匠。
"将军!危险!"亲兵们惊呼。
"下面还有我们的兄弟!"李远头也不回,继续挖掘。
在他的感召下,士兵和工匠们不顾危险,全力救援。最终,救出六十七人,但仍有三十八人遇难。
地震造成的损失极其惨重。三大殿都要重建,工期至少要推迟一年。
朝中反对迁都的声音再次高涨。以夏原吉为首的大臣们联名上书,要求暂停工程。
"陛下,"夏原吉在朝堂上泣谏,"天降灾异,这是上天的警告啊!请陛下暂停迁都,以顺天意!"
汉王朱高煦也趁机发难:"儿臣早就说过,迁都劳民伤财,如今果然招致天谴!"
面对重重压力,朱棣也动摇了。他召李远回京问话。
"李爱卿,你怎么看?"朱棣问。
李远坦然道:"陛下,地震乃是自然现象,古今皆有。昔年长安、洛阳建都时,也都经历过地震。若因天灾而放弃,则天下无不可建之都。"
"可是伤亡如此惨重..."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继续。"李远道,"那些死难的工匠,用自己的生命为皇城奠基。若半途而废,如何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
朱棣沉思良久,最终拍案:"说得好!继续建!而且要建得比原来更好!"
重返北平后,李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死难工匠立碑。碑文上刻着所有遇难者的名字,以及"永镇皇基"四个大字。
这个举动深深感动了所有的工匠。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日夜赶工,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重建。
在重建过程中,李远采纳蒯祥的建议,改进了建筑结构,增加了抗震设计。这些创新后来成为明清建筑的典范。
一年后,当三大殿重新屹立在北平城中时,比原来更加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在阳光下闪耀,如同天上宫阙降临人间。
紫禁城初现的那天,万民空巷。人们站在新修的皇城外,仰望着这座奇迹般的建筑,眼中充满自豪。
李远独自登上午门城楼,望着眼前这片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建筑群,心中感慨万千。
这座皇城,不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这个新兴帝国的雄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象征着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辉煌。
远处,工匠们正在为宫殿做最后的装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如同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心跳。
新的都城正在崛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而这一切,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