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龙驭北疆

大明华章

永乐十二年的春天,漠北草原上的积雪刚刚融化,朱棣的北伐大军已经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古老的长城之外。李远骑在战马上,望着眼前这支规模空前的军队,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十五万精锐,八万辅兵,连绵数十里的营寨,这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强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然而李远心中清楚,这支看似无敌的大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将军,粮草只够维持二十日了。"军需官压低声音报告,"后续的运粮队被阻在居庸关外,说是道路被山洪冲毁。"

李远皱眉。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意外"了。他望向中军大帐,那里旌旗招展,朱棣的金色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继续催粮,同时下令各营缩减口粮配给。"李远沉声道。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飞奔而来,马上骑士浑身是血:"将军!前锋遭遇蒙古主力,汉王殿下被围!"

李远心中一震。汉王朱高煦贪功冒进,果然中了埋伏。他立即点齐五千骑兵,亲自前往救援。

战场在五十里外的一处河谷。当李远赶到时,汉王的部队已经被分割成数段,蒙古骑兵如同狼群般不断冲击着明军的阵型。

"列锥形阵!"李远高喊,"随我冲!"

五千骑兵如同一把利剑,直插蒙古军的心脏。李远一马当先,长剑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他认出了蒙古军的主将——阿鲁台的侄子脱火赤,一个以勇猛著称的年轻将领。

"李远!来得正好!"脱火赤大笑,"今日就让你们叔侄团聚!"

这句话让李远一愣。但战况紧急,不容他细想。两人在乱军中交手,刀剑相击,火星四溅。

脱火赤力大无穷,每一刀都带着风声。但李远剑法灵动,总能以巧破力。十几个回合后,脱火赤渐露疲态。

"撤退!"脱火赤突然高喊,蒙古军如潮水般退去。

李远没有追击,他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当他找到汉王时,这位平日里骄横的王爷正瘫坐在地上,盔甲歪斜,神情狼狈。

"李...李将军..."朱高煦难得地露出感激之色。

救回汉王,李远本以为会得到嘉奖,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训斥。

"李远!你为何擅自出兵?"中军大帐内,朱棣面沉似水。

李远跪地:"臣接到汉王被围的急报..."

"那也可能是诱敌之计!"朱棣打断他,"你若中了埋伏,大军侧翼谁来保护?"

李远这才明白,皇帝考虑的不仅是儿子的安危,更是整个战局。

"臣知罪。"

朱棣语气稍缓:"念你救驾有功,功过相抵。下去吧。"

退出大帐,李远遇到太子朱高炽。太子的脸色比往常更加苍白,显然北方的气候对他的身体是个考验。

"李将军,"太子低声道,"父皇不是真的要责怪你。只是...军中有奸细。"

李远心中一凛:"殿下何出此言?"

"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汉王出征的路线,蒙古人如何得知?粮道屡遭破坏,真的是天灾吗?"

这些话证实了李远一直以来的怀疑。他想起脱火赤那句"叔侄团聚",心中更加不安。

当夜,李远秘密调查军中的可疑人物。然而他还没找到线索,更大的危机就爆发了。

第三天清晨,蒙古大军突然出现在明军主营十里外。更可怕的是,他们带来了数十门火炮。

"不可能!"炮兵统领惊呼,"蒙古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火炮?"

李远立即意识到,这些火炮很可能来自朝中某些人的"资助"。但此刻追究来源已经来不及,当务之急是应对眼前的危机。

朱棣亲自指挥防御。明军迅速列阵,火炮对轰,箭矢如雨。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双方伤亡惨重。

就在战事胶着时,李远发现蒙古军的右翼出现了一个空当。

"陛下,请给臣一万骑兵,臣愿从侧翼突袭!"李远请战。

朱棣凝视战场良久,终于点头:"准!"

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可以扭转战局;如果失败,明军将失去最后的机动力量。

李远率领骑兵悄然绕到蒙古军侧翼。就在他准备发起冲锋时,突然接到急报:太子所在的后军遭到袭击!

"将军,怎么办?"副将陈勇问。

李远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执行突袭任务,还是回援太子?

"分兵!"李远当机立断,"你带五千人继续突袭,我带五千人回援太子!"

这个决定极其冒险,但李远别无选择。他知道,太子若有闪失,大明将陷入动荡。

当李远赶到后军时,太子正被数百蒙古骑兵围攻。太子的护卫虽然英勇,但人数处于劣势。

"保护太子!"李远高喊,率先杀入敌阵。

这场战斗比主战场更加凶险。蒙古人显然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就是要太子的性命。李远拼死血战,身上多处负伤,但仍死死护在太子身前。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陈勇的突袭成功了。蒙古军主力阵脚大乱,不得不撤退。袭击太子的这支蒙古部队见大势已去,也仓皇逃窜。

危机解除,但李远的心情更加沉重。太子的遇袭绝非偶然,军中的奸细必须揪出。

战后清点,明军损失两万余人,蒙古军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看,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当晚,李远秘密求见太子。

"殿下,军中确有奸细。"李远直言不讳,"而且地位不低。"

太子叹息:"本王早就知道。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不是清查的时候。"

"可是..."

"李将军,"太子郑重地说,"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父皇的安全。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

李远明白太子的苦心。但如果奸细不除,皇帝的安全又如何保证?

三天后,朱棣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寻找蒙古主力决战。这个决定遭到很多将领的反对。

"陛下,我军粮草不济,士卒疲惫,不如暂且回师,来年再战。"老将张辅劝谏。

但朱棣态度坚决:"朕亲征漠北,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会议结束后,李远被单独留下。

"李远,你怎么看?"朱棣问。

李远沉吟片刻:"陛下,臣以为应当继续北上,但需改变策略。"

"哦?"

"蒙古人以为我们会直扑他们的王庭。不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远详细阐述了他的计划:明面上大军继续北上,暗中派一支精兵绕道西行,突袭蒙古人的后勤基地。

朱棣听后大笑:"好!就依你之计!"

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李远肩上。他率领一万精兵,带着半个月的干粮,悄然西行。

漠北的春天依然寒冷,夜晚的温度常在冰点以下。李远的部队昼伏夜出,避开蒙古人的巡逻队。

第七天,他们找到了目标——一个隐藏在山谷中的蒙古后勤基地。这里堆满了粮草,还有大量的马匹。

但李远没有立即发动攻击。他注意到,这个基地的守卫异常森严,不像普通的后勤据点。

"将军,看那里。"陈勇指着山谷深处。

李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看到几个穿着明朝官服的人正在与蒙古将领交谈。

"果然有内奸!"李远心中怒火中烧。

他下令部队潜伏,等待最佳时机。深夜,当大部分守卫入睡后,明军突然发动袭击。

战斗很快结束,蒙古守军全歼。但那些明朝官员却在混乱中逃走了,只留下一些来不及销毁的文件。

这些文件让李远触目惊心。其中不仅有军事部署图,还有朝中大臣与蒙古往来的密信。更让他震惊的是,有一封信提到了他的祖父李承泽。

"...李家与我有世仇,此次必借蒙古人之手除之..."

李远的手在颤抖。他终于明白脱火赤那句话的意思,也明白了自己一直身处险境的原因。

带着这些证据,李远迅速撤离。但在返回大营的途中,他们遭遇了蒙古主力的拦截。

原来,那些逃走的官员向蒙古人报信,脱火赤亲率三万骑兵前来围剿。

面对三倍于己的敌人,李远知道硬拼只有死路一条。

"将军,怎么办?"士兵们面露惧色。

李远望着四周的地形,突然心生一计。

"还记得我们在西洋学到的战术吗?"他对陈勇说。

陈勇眼睛一亮:"火攻?"

"对!现在是北风,我们在上风处放火!"

明军迅速行动,在草原上点燃了数十处火点。北风助长火势,很快形成了一片火海。蒙古骑兵被大火阻隔,无法追击。

李远趁机带领部队突围。当他们终于回到明军大营时,一万精兵只剩下六千余人。

朱棣见到那些密信,勃然大怒。但出乎李远意料的是,皇帝并没有立即清算那些内奸。

"这些信,你从哪里得来的?"朱棣问。

"从蒙古后勤基地缴获。"

"那就是说,没有其他人知道?"

"是。"

朱棣将信投入火中:"这件事,到此为止。"

李远不解:"陛下!这些人通敌卖国..."

"朕知道!"朱棣打断他,"但现在不是清算的时候。大军在外,朝局不稳,若此时彻查,必生大乱!"

李远终于明白了皇帝的苦心。有些事,知道比不知道更危险。

次日,朱棣下令撤军。这个决定让很多将领感到意外,但李远知道,皇帝是在避免更大的危机。

回师途中,李远一直在思考那些被烧毁的密信。他意识到,这场战争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漠北的烽烟背后,是朝堂上的暗流涌动;战场上的厮杀,不过是冰山一角。

当他望着朱棣骑马远去的背影时,突然想起祖父曾经说过的话:"为将者,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政治。"

漠北的风依旧寒冷,但李远的心更加清明。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紫禁初现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安南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