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安南血战

大明华章

永乐十三年的盛夏,安南的密林中蒸腾着令人窒息的热气。李远擦拭着额头的汗水,望着眼前这片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满忧虑。三个月前,他还是北平城中的督工大臣,如今却成了远征安南的明军副将。

"将军,前军又在林子里迷路了。"副将张辅急匆匆赶来,盔甲上沾满泥浆,"这鬼地方,地图根本没用。"

李远展开那份已经破损的安南地图,上面标注的河流道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安南叛军首领黎利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不断骚扰明军,让这支十万人的大军举步维艰。

"传令下去,每个百户队配两名当地向导。"李远下令,"再有迷路者,军法处置。"

这时,一骑快马飞奔而至,送来兵部的急件。李远拆开一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怎么了?"张辅问。

"朝廷催促进兵。"李远将信件递给张辅,"说是国库吃紧,远征耗费太大,要求我们速战速决。"

张辅看完信件,怒道:"他们坐在金陵城里,哪里知道这里的艰难!"

确实,安南的战事远比预期艰难。明军主帅张辅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安南的丛林战和水战,传统的战术往往难以奏效。更糟糕的是,军中开始流行瘴疠,每天都有士兵病倒。

当晚,李远在营帐中研究军情,突然接到密报:一支运粮队在南平江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这是本月第三支运粮队了。"张辅面色铁青,"再这样下去,大军就要断粮了。"

李远沉思片刻:"叛军怎么会对我们的运粮路线如此熟悉?"

这句话点醒了张辅。两人立即彻查军中,果然发现几个安南籍的向导行迹可疑。经过审讯,他们供认是黎利派来的细作。

清除内奸后,军情稍有好转。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这日,明军主力在升龙城外与黎利叛军展开决战。叛军利用象兵冲锋,明军阵型大乱。更可怕的是,叛军使用了毒箭,中箭者不久便会全身溃烂而死。

"撤退!全军撤退!"张辅不得不下令退兵。

这一仗,明军损失五千余人,士气大挫。退回大营后,伤兵的哀嚎声整夜不绝。

李远巡视伤兵营时,看到一个年轻的士兵正在痛苦地呻吟。他的腿上中了一支毒箭,军医正在为他剜去腐肉。

"将军..."士兵认出了李远,"我们还能回家吗?"

李远握着他的手:"一定能。"

但走出伤兵营时,李远的心情无比沉重。他明白,如果再不能打开局面,这十万大军可能都要葬身异乡。

次日,李远向张辅请命,要求率领一支精兵,深入敌后作战。

"太危险了。"张辅摇头,"你是朝廷重臣,若有闪失,我无法向陛下交代。"

"正因为我是朝廷重臣,才更应该身先士卒。"李远坚持,"如今正面作战难以取胜,唯有出奇兵,或许还有转机。"

张辅最终同意了李远的请求,但只给他三千兵马。

李远挑选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每人配备双倍箭矢和十日干粮。他们避开大路,沿着山间小道秘密行进。

第五天,他们抵达了一个叫蓝山的地方。根据情报,这里是黎利的一个重要据点。但李远发现,这里的守军并不多。

"将军,这是个陷阱吗?"副将陈勇警惕地问。

李远仔细观察地形:"不像。你看,这里的农田还在耕种,百姓生活如常。如果是个军事据点,不会这样。"

他决定冒险一试。深夜,明军突然发动袭击,果然轻易攻占了蓝山。但缴获的物资让李远大吃一惊:这里不仅是粮仓,更是黎利的兵器作坊。

"将军,你看这个。"陈勇递过来一张地图。

这张地图详细标注了明军在安南的所有据点,甚至还有几条连李远都不知道的秘密补给线。

"我们军中有高级将领是内奸。"李远断言。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一间密室中发现了与朝廷官员往来的书信。其中一封信提到了一个叫"靖难余孽"的组织。

李远想起祖父李承泽曾经说过,当年靖难之役后,一些建文旧臣逃往南方,莫非与安南叛乱有关?

就在他思索时,哨兵突然来报:大批叛军正在向蓝山集结。

"我们被包围了!"陈勇惊呼。

李远冷静地查看地图,发现东面有一条小路没有被叛军封锁。

"立即撤退,但不要走小路。"李远下令,"我们走西面。"

"西面是悬崖啊!"

"正因为是悬崖,叛军才不会设防。"

这个决定极其冒险。但当明军抵达西面悬崖时,他们发现这里其实有一条隐秘的栈道,是当地采药人使用的。

"将军怎么知道这里有路?"陈勇惊讶地问。

李远指着崖壁上几乎看不见的标记:"这是我祖父当年留下的记号。他曾经到过安南。"

依靠这条秘密通道,李远的部队成功突围。但当他们返回明军大营时,看到的却是一片惨状。

大营被叛军袭击,粮草被烧,伤兵营遭到屠杀。张辅身受重伤,昏迷不醒。

"是内奸打开了营门。"幸存的将领报告,"他们穿着明军服饰,我们根本无法分辨。"

李远立即接管指挥权。他首先稳定军心,重整防务,然后开始清查内奸。

经过三天彻查,内奸终于浮出水面——竟然是张辅的副将,一个叫黄中的将领。在证据面前,黄中供认不讳。

"为什么?"李远问。

黄中冷笑:"你们朱家篡位夺权,也配问为什么?"

这句话证实了李远的猜测。安南叛乱的背后,果然有建文旧臣的影子。

清除内奸后,明军的处境稍有好转。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黎利趁着明军内乱,发动全面进攻。十万叛军将明军大营团团围住,切断了所有补给线。

"将军,粮食只够维持五天了。"军需官报告。

李远站在瞭望塔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叛军,心中升起一股决绝。

"传令,杀掉所有战马,分给将士们充饥。"

这个命令引起一片哗然。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军队的命根子。但李远知道,如果人都饿死了,要马何用?

杀马充饥暂时缓解了粮食危机,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明军必须突围,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李远制定了详细的突围计划。他决定兵分三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佯装主力突围;一路保护伤兵,从秘密通道撤离;最后一路留守大营,牵制叛军。

这个计划意味着,留守的部队很可能全军覆没。

"我留下。"老将王通站出来,"我年事已高,应该把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其他将领也纷纷请战。最终,五千将士自愿留下断后。

突围当夜,李远率领主力向叛军阵地发起猛攻。正如预期,叛军以为明军要全力突围,调集重兵围堵。

就在战事最激烈时,伤兵部队悄然从秘密通道撤离。而留守的五千将士,在王通的指挥下,向叛军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为了大明!"王通高喊着,率先杀入敌阵。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五千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但他们的牺牲,为主力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李远终于率领残部抵达明军在安南的最后一个据点时,十万大军只剩下不足三万人。

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还在燃烧的大营,李远心如刀绞。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他准备重整旗鼓时,朝廷的使者到了。带来的不是援军和粮草,而是一道问罪的圣旨。

"李远丧师辱国,即刻押解回京问罪!"

这道圣旨如同晴天霹雳。将士们群情激愤,要求李远抗旨。

"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张辅虽然重伤未愈,仍挣扎着起身,"你若回京,必死无疑!"

李远却平静地接过圣旨:"我若抗旨,你们都要受牵连。我一人之命,换三万人平安,值得。"

临行前,他将军务交给张辅,并留下一封信:"这封信,等我离开后再拆开。"

当李远被押解离开时,三万名将士跪地相送,哭声震天。

张辅拆开李远留下的信,上面只有一行字:"叛军粮草在清化,可断其根本。"

原来,李远在蓝山之战中,不仅发现了内奸的证据,更找到了叛军的命脉。他之所以甘愿受缚,是要让叛军放松警惕。

果然,当明军突袭清化时,叛军毫无防备。黎利的主力正在庆祝胜利,根本没想到明军还有反击之力。

清化之战成为安南战事的转折点。失去粮草补给的叛军,不得不与明军议和。

而当李远被押解到金陵时,安南的捷报也同时抵达。真相大白,李远不仅无罪,反而有功。

朱棣亲自为李远松绑,感慨道:"爱卿忍辱负重,真国之栋梁也!"

但李远却高兴不起来。他想起那些战死的将士,想起王通最后的冲锋,想起安南土地上流淌的鲜血。

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大明虽然保住了对安南的统治,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惨重。而安南百姓,更是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站在金陵城头,望着南方的天空,李远知道,安南的故事还远未结束。那里的血与火,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燃烧。

上一章 龙驭北疆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交趾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