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四年的交趾,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湿热交织的压抑。李远站在重新修葺过的升龙城墙上,望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心中五味杂陈。安南的战事虽然暂时平息,但真正的治理才刚刚开始。
"将军,这是新拟定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条例》。"通政使杨荣递上一卷文书,脸上带着疲惫,"但要在这片土地上推行大明律法,恐怕比打仗还要难。"
李远展开文书,上面详细规定了交趾的行政划分、赋税制度、科举取士等各项政策。这些都是朝中重臣反复商议的结果,目的是要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彻底纳入大明版图。
"最难的是人心。"李远轻叹,"我们可以用武力征服土地,却难以征服人心。"
这时,一队士兵押着几个被捆绑的安南贵族走来。为首的千户禀报:"将军,又抓到几个私下祭祀陈朝宗庙的逆党。"
杨荣皱眉:"按律当斩。"
李远却摆手:"带他们去宗庙。"
众人不解其意,但还是押着俘虏来到已经破败的陈朝宗庙前。李远下令给俘虏松绑,然后对着宗庙郑重三鞠躬。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将军,这是..."杨荣欲言又止。
李远转身对俘虏们说:"陈朝统治安南百年,自有其功德。你们怀念故主,是忠义之举。但从今往后,你们是大明的子民。只要遵守王法,安心生产,朝廷绝不会亏待你们。"
通事将这番话翻译后,俘虏们面面相觑,最终跪地谢恩。
这件事很快在升龙城传开。许多原本敌视明军的安南人,开始改变态度。
然而,治理交趾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这日,李远正在处理政务,突然接到急报:明军派驻在清化的税吏被当地百姓打死,粮仓被抢。
"为什么?"李远问。
来报信的士兵支支吾吾:"听说...听说是因为税赋太重..."
李远立即亲自前往清化。沿途所见,令他触目惊心。许多村庄十室九空,田地荒芜,百姓面黄肌瘦。
在清化城外,他遇到了一个老农。老人虽然害怕,还是鼓起勇气说:"大人,今年的赋税比陈朝时多了三成,我们实在交不起啊!"
李远查问后才得知,当地官员为了政绩,擅自提高了赋税标准。
"立即免除今年赋税,开仓放粮!"李远下令,"所有涉事官员,一律革职查办!"
这个决定遭到一些明朝官员的反对。"将军,如此示弱,恐失朝廷威严。"
李远正色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百姓都饿死了,要威严何用?"
赈灾的同时,李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他重用当地士人,允许安南人参加科举;尊重当地风俗,只在重要节日要求穿着汉服;甚至允许保留安南语言,只需在官方文书中使用汉字。
这些措施逐渐赢得了民心。但朝中对此却有不同声音。
这日,李远接到兵部文书,要求他立即回京述职。文书中的语气十分严厉,暗示他在交趾的政策过于"软弱"。
"这是有人要借题发挥啊。"杨荣忧心忡忡。
李远却坦然:"我问心无愧。"
临行前,他特意巡视了各个州县。在义安,他看到孩子们在新建的社学里读书;在清华,他看到百姓正在修复战争破坏的水利;在升龙,市集重新繁荣起来,明人与安南人和平交易。
这些景象让他感到欣慰。也许,刀剑做不到的事情,仁政可以做到。
然而,就在他准备启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爆发了。
黎利的旧部在山区重新集结,打着"恢复陈朝"的旗号,很快聚集了上万人。更糟糕的是,一些对明朝政策不满的当地贵族也加入其中。
"将军,现在不能走啊!"将领们纷纷劝阻。
李远沉思良久,最终决定推迟回京。他上书朝廷,说明情况,请求宽限时日。
平叛的过程比预期艰难。叛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采取游击战术,明军屡屡受挫。
一日,李远在视察前线时,意外救下一个被叛军追杀的安南少女。少女自称阮氏玉,是当地士族的女儿。
"将军,叛军中有我的兄长。"阮氏玉哭泣着说,"他是被逼的!"
通过阮氏玉,李远了解到叛军内部的真实情况。原来,许多参加叛乱的人并非真心想要恢复陈朝,而是因为当地官员的压迫。
"将军若肯招安,我愿去说服兄长。"阮氏玉自告奋勇。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李远相信,武力只能暂时镇压叛乱,唯有化解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他答应了阮氏玉的请求,并给予她充分的信任。
三天后,阮氏玉带着她的兄长阮文瑞回来。阮文瑞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叛军粮草将尽,内部已经出现分裂。
"黎利的旧部想要死战到底,但当地士族只想争取更好的条件。"阮文瑞说。
李远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他发布招安令,承诺只要放下武器,一律既往不咎,还能保留原有田产。
这个政策立竿见影。短短半个月,就有数千叛军前来投诚。叛军势力大减,不得不退守山区。
但就在胜利在望时,李远接到一个噩耗:阮氏玉在劝说其他叛军时被激进派杀害。
这个消息让李远深受震动。他亲自为阮氏玉主持葬礼,并在她的墓前立誓,一定要让交趾恢复和平。
此后,战事进展顺利。失去民心的叛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彻底剿灭。
平定叛乱后,李远开始反思交趾的治理之道。他上书朝廷,提出"以安南人治安南人"的策略,建议大量任用当地士人担任官吏。
这个建议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汉王为首的强硬派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养虎为患。
就在争论不休时,交趾再次发生变故。但这次不是叛乱,而是百姓自发组织的请愿。
上万名安南百姓来到升龙城外,请求朝廷让李远留任。他们举着"李青天"的牌匾,跪地不起。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朱棣大为震动。他最终采纳了李远的建议,并加封他为交趾总兵官,继续留任。
得到朝廷支持后,李远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农耕。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安南士人参与政事的渠道,让当地精英有了上升空间。
这些措施逐渐见效。交趾的农业生产恢复,商贸繁荣,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明人与安南人开始通婚,文化相互融合。
然而,李远知道,表面的平静下仍然暗流涌动。一日,他在书房中发现一封匿名信,警告他"适可而止"。
"将军,这是朝中有人不满您在交趾的权力过大。"杨荣分析道。
李远苦笑。他想起离京时太子的嘱托:"在交趾,不仅要防外敌,更要防内患。"
果然,不久后朝中就开始流传李远"蓄养私兵,图谋不轨"的谣言。虽然朱棣并不相信,但还是派来了监察御史。
面对监察御史的质询,李远坦然以对。他开放所有账册,允许随意查访。最终,监察御史不仅没有找到任何问题,反而被交趾的发展成就所折服。
"李将军治交趾,可谓仁政。"监察御史在回京的奏报中如此评价。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李远明白,他在交趾的时间不多了。功高震主,这是历代臣子最难把握的尺度。
永乐十五年春,交趾迎来大丰收。各地百姓自发组织庆典,感谢李远的治理。在升龙城的庆典上,安南士绅代表向李远敬献"德政碑",碑文用汉越两种文字刻写,记述了他的功绩。
看着载歌载舞的百姓,李远心中感慨。三年前,这里还是烽火连天;三年后,已经是太平景象。这证明了他的理念: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仁政才能征服人心。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推行改革时,一纸调令突然到来:朝廷任命新的交趾总兵官,命他即刻回京。
这个消息在交趾引起震动。百姓们再次聚集请愿,请求朝廷收回成命。
但李远知道,他必须离开。在交接仪式上,他对新任总兵官说:"治交趾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重在收服人心,而非炫耀武力。"
离开那天,升龙城万人空巷。安南百姓扶老携幼,沿途相送。许多人家门口摆着清水明镜,这是安南最高的礼节,象征为官清如水、明如镜。
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交趾海岸,李远心中充满复杂的情感。他知道,自己在这里的使命已经完成,但交趾的未来仍然充满变数。
船行至海中,他突然想起阮氏玉临死前的话:"将军,安南人要的不是复国,而是安居乐业。"
这句话,或许就是治理这片土地的真谛。
回到金陵后,李远受到朱棣的隆重接待。但在他心中,交趾的三年,才是他仕途中最有价值的时光。那里有鲜血,有泪水,但最终开出了和平之花。
然而他并不知道,交趾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在他离开后不久,新的动荡又开始酝酿。这片土地上的风云,还将继续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