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六年的金陵城,笼罩在一股不同寻常的热烈气氛中。文渊阁内,数千名学者日夜不停地抄写着古籍,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旧纸特有的霉味。李远站在阁楼高处,望着下方如同蚁群般忙碌的文士,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李大人,这是今日校勘完毕的书目。"翰林学士解缙递上一卷厚厚的清单,眼中布满血丝,"照这个进度,明年开春应该能完成经部的编纂。"
李远展开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的不同版本和注疏。这部被朱棣命名为《永乐大典》的巨著,计划收录自古以来的所有典籍,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解学士辛苦了。"李远轻叹,"只是这工程,比修建紫禁城还要浩大啊。"
解缙苦笑:"修建宫室,耗费的是砖石木料;编纂大典,耗费的是心血智慧。陛下要将古今知识尽收其中,这是千秋万代的功业啊。"
正说话间,一阵骚动从楼下传来。几个文士围着一卷残破的竹简争论不休。
"这是明显的伪书!"一个老学究激动地说,"《古文尚书》早已失传,这必是后人伪作!"
"未必!"另一个中年学者反驳,"你看这字体,这材质,分明是汉初之物!"
李远上前调解。这卷竹简是一个月前从孔府旧宅中发现的,上面记载的《尚书》篇章与通行版本大有不同,在学者中引起了激烈争论。
"真伪之辩,不妨并存。"李远提议,"在大典中同时收录不同版本,供后人研究。"
这个建议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但李远知道,这样的争议在大典编纂中比比皆是。每一部古籍的背后,都牵扯着学术流派之争、地域文化之别,甚至政治立场的差异。
这日午后,朱棣亲临文渊阁巡视。皇帝仔细翻阅着已经完成的部分书稿,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好!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气象!"朱棣对随行的官员说,"武功可以开疆拓土,文治才能传承万世。"
然而,当朱棣问及编纂进度时,解缙却面露难色:"陛下,如今最大的困难是典籍收集。许多珍本藏于民间,主人不愿献出。"
朱棣皱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修大典是为保存文化,他们为何不愿?"
李远解释道:"有些是祖传珍本,有些是学派秘传,主人担心献出后失传。"
"那就抄录!"朱棣下令,"原书归还,朝廷给予重赏。"
这个决定大大促进了典籍的收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辨别真伪?
这日,一个自称是陶渊明后人的老者献上一卷《桃花源记》的"真本",声称通行版本有误。经过学者鉴定,这确实是个古本,但内容与通行本大相径庭。
"若是收录,恐引起争议。"解缙担忧地说。
李远却认为应该收录:"真伪自有后人评说,我们的责任是保存。"
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有时为了一个字的校勘,学者们可以争论数日;有时为了一个版本的取舍,不同学派的支持者几乎要大打出手。
更让李远头疼的是经费问题。编纂大典的开支远超预期,纸墨笔砚、抄写人工、学者俸禄,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销。
"户部已经三次来文要求削减开支了。"负责账目的官员报告。
李远不得不亲自去向夏原吉解释。这位以精明著称的户部尚书,对《永乐大典》的耗费颇有微词。
"李大人,不是下官不支持文教,实在是国库吃紧啊。"夏原吉摊开账册,"北边要防蒙古,南边要治交趾,还要修建新都,哪里都需要钱。"
李远耐心解释:"夏大人,武功开疆是一时之功,文教传承才是万世之业啊。"
经过反复磋商,夏原吉终于同意继续拨款,但要求严格控制开支。
经费问题刚刚缓解,人事纠纷又起。这日,几个江南来的学者集体请辞,原因是他们的校勘成果被北方学者否定。
"他们根本不懂南方版本的珍贵!"一个苏州来的老学者激动地说,"我们吴中藏书,自古就是精品!"
李远费尽口舌才将众人劝住。他意识到,编纂大典不仅要整理典籍,还要调和各方矛盾。
为了解决问题,李远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编纂流程:每部典籍都要经过初校、复校、总校三道程序,不同版本的取舍要经过学者会议讨论决定。
这套方法虽然繁琐,但确实减少了争议。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这年秋天,编纂工作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子部的整理。这部分包括诸子百家、医卜星相,内容最为庞杂。
一日,几个学者为是否收录《山海经》争论起来。
"这些都是荒诞不经之言,收录进去有损大典威严!"一个理学派学者坚决反对。
"不然!"一个老道士反驳,"《山海经》记载上古地理民俗,岂可因不合常理就弃之?"
争论持续了三天,最后李远决定:《山海经》可以收录,但要注明"存疑"。
这个决定开创了一个重要先例:不论真伪,但求保全。从此,许多濒临失传的奇书异志得以保存。
然而,就在编纂工作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永乐十七年正月,文渊阁突发火灾。虽然及时扑灭,但还是烧毁了大量已经整理好的书稿。更令人痛心的是,几位老学者在救火时受伤,其中一人不治身亡。
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彻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火灾是有人故意纵火。
纵火者很快被抓住,是一个落选编纂的学者。他供认,因为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被采纳,心生怨恨。
这件事给所有编纂者敲响了警钟。知识的传承,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
火灾过后,李远加强了文渊阁的安保,同时放宽了收录标准,允许更多不同观点的典籍入选。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永乐十八年春天。经过四年努力,《永乐大典》终于接近完成。
这日,朱棣再次亲临文渊阁。当他看到堆积如山的书稿时,这位见多识广的皇帝也不禁为之动容。
"这些都是用心血写就的啊。"朱棣抚摸着书稿,感慨万千。
解缙禀报:"陛下,大典共收录古籍八千余种,分装一万一千余册,可以说囊括了古今知识。"
朱棣满意地点头,但随即问:"可能永传后世?"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沉默了。纸张会腐朽,墨迹会褪色,再伟大的典籍也难敌时光的侵蚀。
"臣以为,"李远开口,"应该多抄录几部,分藏各地,以防不测。"
朱棣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抄录正副两本,分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大典完成的那天,文渊阁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庆祝这个文化盛事。
李远站在人群中,望着那些白发苍苍仍坚持工作的老学者,那些夜以继日抄写整理的年轻人,心中充满感动。
这部大典,不仅汇集了古今知识,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每一页书稿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庆典结束后,李远独自在文渊阁内漫步。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整齐排列的书架上。他随手抽出一册,是《孙子兵法》的校勘本。书中不仅收录了多个版本,还有历代注释,甚至包括一些已经失传的注解。
"将军也喜欢兵书?"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是解缙。
李远笑道:"为将者,岂能不知兵?不过如今看来,笔墨的力量,有时胜过刀剑。"
解缙点头:"刀剑可以征服土地,笔墨才能征服人心。"
两人在月光下长谈。解缙告诉李远,在编纂大典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有些甚至可以改写历史。
"比如这份。"解缙取出一卷书稿,"这是从高丽找到的《建文实录》,记载了很多官方史书没有的事情。"
李远心中一动。他知道,这部大典中埋藏着太多秘密,有些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离开文渊阁时,东方已经发白。李远回头望着这座知识的宝库,心中充满复杂的感情。
《永乐大典》的完成,标志着一个文化巅峰的到来。但这些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典籍,真的能够传之后世吗?在未来的岁月里,它们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此刻,站在晨曦中的李远相信,只要这些典籍还在,中华文明的薪火就会永远传承。
然而,他并不知道,就在大典完成的同一年,北方的紫禁城也即将竣工。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序幕。而这个时代的所有辉煌与沧桑,都将被这些典籍默默记录,等待后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