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长陵落日

大明华章

永乐二十二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北征大军行进在茫茫草原上,朱棣的龙辇在队伍中央缓缓前行。李远骑马随行在侧,望着龙辇中那个日渐消瘦的身影,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

这是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也是规模最小的一次。连年的征战已经耗尽了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心力,但北方的边患始终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

"李爱卿,"龙辇中传来朱棣虚弱的声音,"还有几日能到榆木川?"

"回陛下,照现在的速度,还需三日。"李远策马靠近,透过纱帘看到朱棣苍白的面容。

朱棣咳嗽了几声:"传令加速行军,朕要尽快与阿鲁台决战。"

这个命令让随行御医大惊失色。太医丞跪地恳求:"陛下龙体欠安,不宜过度劳累啊!"

"朕纵横沙场数十年,岂会在意这点小病?"朱棣的声音虽然虚弱,却依然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远知道劝谏无用,只能下令加快行军。但他暗中吩咐御医,随时准备救治。

当夜大军在饮马河畔扎营。李远巡视完营防,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急报:皇帝病危。

他急忙赶到御帐,只见朱棣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几位御医跪在一旁,束手无策。

"陛下!"李远跪在榻前。

朱棣艰难地睁开眼:"李远...你来了..."他颤抖着伸出手,"朕...朕恐怕不能再回京师了..."

"陛下洪福齐天,定能康复!"李远紧握皇帝冰冷的手。

朱棣摇头:"朕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他示意左右退下,只留李远一人在帐中。

"李远,"朱棣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朕这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自问无愧于太祖托付。但有一事,始终放心不下..."

"陛下请讲。"

"太子仁弱,汉王骄纵...朕若不在,恐生变故..."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要...要辅佐太子,保住大明江山..."

这句话让李远心头巨震。他知道,这是皇帝在托付后事。

"臣...万死不辞!"李远叩首。

朱棣满意地点头,又从枕下取出一封密信:"这个...交给太子..."

话未说完,朱棣突然剧烈咳嗽,一口鲜血喷涌而出。御医急忙进帐救治,帐内顿时乱作一团。

李远退出御帐,手中紧握着那封密信,心中五味杂陈。月光下,他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想起这些年来跟随朱棣征战的点点滴滴。

从靖难之役到五征漠北,从营建北京到编纂大典,这位皇帝用他的一生,塑造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然而英雄终有迟暮时,再伟大的帝王也难逃生老病死。

次日清晨,朱棣的病情稍有好转,坚持要继续北上。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皇帝的生命正在快速流逝。

大军行至榆木川时,朱棣已经无法起身。他下令在河边扎营,召集群臣。

这是李远见过最悲壮的一幕。垂死的皇帝躺在临时搭建的御榻上,文武百官跪在草地上,聆听可能是最后的圣谕。

"朕自即位以来,二十有二载..."朱棣的声音微弱却清晰,"北逐蒙元,南定交趾,西通西域,东抚女真...虽不敢比尧舜,但也无愧于心..."

他停顿片刻,环视群臣:"太子仁孝,可继大统。望诸卿...尽心辅佐..."

说到这里,朱棣已气若游丝。他最后看了李远一眼,缓缓闭上眼睛。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大明成祖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驾崩于榆木川,终年六十四岁。

消息传出,三军恸哭。这位带领他们创造无数辉煌的皇帝,最终马革裹尸,实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然而,悲伤之余,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确保皇位顺利交接?

按照朱棣遗诏,太子朱高炽应当立即继位。但汉王朱高煦的军队就在不远处,若得知皇帝驾崩,难保不会生变。

李远当机立断,秘不发丧。他命令大军照常作息,每日仍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同时派出八百里加急,密报太子。

这个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一旦消息走漏,后果不堪设想。

更棘手的是,军中粮草将尽,蒙古骑兵仍在附近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李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他首先稳定军心,以皇帝病重需要静养为由,加强御帐守卫。所有求见的大臣都被婉拒,只有李远和几个核心将领可以进出。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第三日,汉王的使者前来问安,坚持要面见皇帝。

"陛下刚刚服过药,正在休息。"李远挡在御帐外,"请使者改日再来。"

使者狐疑地打量着李远:"汉王殿下十分担忧陛下龙体,特命末将一定要面圣请安。"

就在僵持之际,御帐内突然传来剧烈的咳嗽声。所有人都愣住了。

李远心中一惊,随即明白是御医在模仿皇帝的声音。他顺势道:"陛下醒了,但御医嘱咐需要静养。请使者回报汉王,陛下安好,不日即可召见。"

这个急智化解了危机,但李远知道,拖延不了太久。

当晚,他秘密召集将领,宣布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众人虽然悲痛,但都明白当前的处境。

"当务之急是尽快护送灵柩回京。"老将张辅说,"但若被汉王察觉,必生事端。"

李远沉思良久,想出一条计策:"明日以陛下名义下令,命汉王率部先行回京。我们随后护送'病重'的陛下缓行。"

这个计划十分冒险,但也是唯一的选择。

次日,命令传达至汉王军营。朱高煦虽然疑惑,但圣命难违,只得率部先行。

看着汉王军队远去,李远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不知道的是,朱高煦临行前留下了眼线。

护送灵柩的队伍缓缓南行。为了掩人耳目,李远命人将灵柩伪装成运送军粮的车辆,由最忠诚的士兵看守。

一路上,李远时刻警惕。每到一处关隘,他都以皇帝名义下令加强戒备,实际上是在为太子继位做准备。

这日,队伍行至居庸关。守将却是汉王的心腹,坚持要面圣。

"陛下病重,不见任何人。"李远态度坚决。

"若是见不到陛下,末将不敢开关。"守将毫不退让。

局势一时僵持。若强行闯关,必生冲突;若在此耽搁,恐生变故。

就在危急时刻,一骑快马从南方飞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喊:"太子殿下手谕!"

来人正是杨士奇。他出示太子手谕,命令居庸关守将立即开关。

"太子殿下如何得知陛下在此?"守将疑惑地问。

杨士奇正色道:"陛下早有密旨给太子,命我等在此接应。你敢抗旨?"

在太子的手谕和李远的军队面前,守将只得开关放行。

过了居庸关,离京城就不远了。但最危险的一段路才刚刚开始。

果然,不久后探马来报:汉王察觉有异,正率轻骑追来。

"加快速度!"李远下令,"一定要在汉王追上之前进入京城!"

护送队伍日夜兼程,终于在第五日抵达京城郊外。太子朱高炽亲自率文武百官在德胜门外迎接。

当灵柩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太子跪地痛哭,百官纷纷落泪。

然而就在这时,远处烟尘滚滚,汉王的追兵到了。

"保护太子!"李远立即下令列阵。

朱高煦一马当先,看到灵柩和跪地痛哭的太子,顿时明白了一切。

"皇兄!"朱高煦厉声道,"父皇驾崩,为何秘不发丧?莫非你有不可告人之事?"

太子泣不成声,李远代為回答:"汉王殿下,陛下遗诏在此,命太子继位。秘不发丧,是为防变故。"

"遗诏?谁知是真是假?"朱高煦冷笑,"父皇一向宠爱本王,怎会不传位于我?"

这话一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汉王的军队蠢蠢欲动,太子的护卫也握紧了兵器。

眼看一场内战就要爆发,李远突然取出朱棣临终前交给他的密信。

"汉王殿下,"李远高举密信,"这是陛下亲笔所书,命太子继位,要我等尽心辅佐。殿下若不信,可亲自验看。"

朱高煦迟疑片刻,命人取过密信。看完后,他脸色大变,久久不语。

信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吾儿高煦,当尽心辅佐兄长,共保大明江山。"

这句话击碎了汉王所有的野心。他跪地痛哭,向太子表示臣服。

一场可能的内战就这样化解了。但李远知道,兄弟之间的裂痕,恐怕永远难以弥合。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太子朱高炽继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

朱棣的灵柩被安葬在他亲自选址的天寿山长陵。下葬那天,京城万人空巷,百姓自发为这位功业彪炳的皇帝送行。

李远站在长陵前,望着缓缓关闭的墓门,心中充满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他想起朱棣生前的雄图大略,想起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想起紫禁城的辉煌,大典的浩繁,下西洋的壮举...

这一切,都将随着这位皇帝的离去而成为历史。

夕阳西下,李远的影子在陵前拉得很长。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远未结束。新帝继位,百废待兴,大明王朝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牢记先帝的托付,辅佐新君,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长陵的落日,映照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上一章 东厂暗影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仁政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