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的春天,金陵城笼罩在一片哀悼与期待交织的复杂气氛中。朱棣的丧期刚过,新帝朱高炽便在奉天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李远站在文武百官的前列,望着龙椅上那个体态臃肿却神情温和的新皇帝,心中百感交集。
"众卿平身。"朱高炽的声音略显虚弱,却带着前所未有的亲和力,"朕蒙先帝托付,继此大统,自当以仁德治国,以宽厚待民。"
这番话与朱棣的雷霆风格截然不同,朝臣们面面相觑,既感新鲜又觉不安。退朝后,李远被单独召至文华殿。新帝已经脱下沉重的朝服,只着一件寻常的明黄色常服,正在仔细翻阅户部的账册。
"李爱卿,你来看看。"朱高炽指着账册上的一行数字,"光是去年,宫中采办珍珠一项就花费了二十万两。先帝在时,朕不敢多言,如今既登大位,断不能如此奢靡。"
李远心中震动。这位新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竟是查看宫廷用度。
"陛下的意思是?"
"全部停掉!"朱高炽斩钉截铁,"还有下西洋的宝船、北征的军费、各地的贡品...能省则省。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困苦,朕岂能安享富贵?"
三日后,洪熙皇帝连下三道诏书:罢西洋宝船队,停各地采办,减天下赋税。这些诏书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以汉王旧部为首的武将们首先发难。他们在朝堂上公开质疑:"陛下,下西洋乃先帝定下的国策,岂可轻言废止?北方边防仍需加强,此时削减军费,恐生边患啊!"
朱高炽耐心解释:"下西洋耗费巨万,所获不过虚名。北方边防固然重要,但如今蒙古势衰,不必常年驻守重兵。省下的银两,可用于赈济灾民,修缮水利。"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远出列表态:"臣以为,陛下圣明。治国如烹小鲜,需掌握火候。先帝开创盛世,陛下与民休息,正是顺应时势。"
这番话给了新帝极大的支持。但李远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诏书下达后,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依靠宫廷采办发财的皇商。他们暗中串联,企图抵制新政。更棘手的是,许多地方官员已经习惯了从中渔利,对新政阳奉阴违。
这日,李远正在兵部处理军务,突然接到急报:苏州织工暴动,打伤了前来宣布停工旨意的太监。
"为何暴动?"李远问。
来报信的苏州通判支支吾吾:"织工们说...停工后无以维生..."
李远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请示新帝后,亲自前往苏州处理。
苏州城的景象令他震惊。往昔机杼声不断的织坊如今寂静无声,数以万计的织工失业,街头随处可见面黄肌瘦的百姓。
"大人,"一个老织工跪地哭诉,"我们世代以织造为生,如今突然停工,叫我们怎么活啊?"
李远调查后发现,问题出在诏书的执行上。新帝的本意是停止宫廷的奢靡消费,但执行官员却一刀切地停止了所有官营织坊,导致大量工匠失业。
"立即复工!"李远下令,"但只生产民用织物,不得再织造奢侈品。"
同时,他上书朝廷,建议设立"工赈局",以工代赈,组织失业工匠兴修水利、整修道路。
这个建议得到洪熙帝的赞赏。很快,工赈局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既解决了流民问题,又改善了基础设施。
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
这年夏天,黄河在开封决堤,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消息传到京城时,朱高炽正在病中。他挣扎着起身,立即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
"需要多少银两赈灾?"皇帝问。
夏原吉面露难色:"至少需要二百万两。但国库...国库只有一百五十万两。"
"那就动用内帑!"朱高炽毫不犹豫,"把朕的内库银全部拨出赈灾!"
这个决定让所有大臣震惊。内帑是皇帝的私库,历代帝王无不视若珍宝,朱高炽却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救济百姓。
李远奉命前往开封赈灾。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洪水过后,瘟疫流行,饿殍遍野。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官员竟然克扣赈灾钱粮。
在陈留县,李远亲眼看到一个县令将上好的赈灾米换成发霉的陈米,从中牟利。他当即下令将该县令就地正法,首级悬挂在城楼上示众。
"再有克扣赈灾钱粮者,以此为例!"李远的声音在灾区上空回荡。
雷霆手段震慑了贪官,赈灾得以顺利进行。但李远知道,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治理黄河。
他召集水利专家,研究治河方案。老河工提出"分流导滞"之策,即在黄河下游开挖多条支流,分泄洪水。
"但这个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老河工担忧地说。
"无妨,"李远决心已定,"本官这就上书朝廷。"
奏折送到京城时,朱高炽的病情正在加重。但皇帝仍然强撑病体,批准了治河方案,并再次拨出内帑银两。
"告诉李爱卿,"皇帝对传旨太监说,"不要怕花钱,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朕倾尽所有也在所不惜。"
这句话传到开封时,李远和所有治河官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治河工程开始后,李远日夜守在工地上。这日,他正在巡视河堤,突然接到京城的密报:皇帝病危!
他立即交代好工作,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乾清宫内,朱高炽躺在病榻上,已经瘦得脱形。见到李远,他勉强露出笑容。
"李爱卿...治河工程...进展如何?"
"回陛下,进展顺利,今冬即可完工,来年百姓就可安心耕种了。"
"好...好..."朱高炽欣慰地点头,"朕这一生...最欣慰的就是...能为民做点实事..."
他艰难地喘息着:"朕知道...很多人说朕...不如先帝...但朕以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好的治国..."
李远跪在榻前,热泪盈眶:"陛下仁德,万民感念。"
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在位不足九月。
消息传出,举国哀悼。更令人痛心的是,新帝继位后,许多仁宗推行的仁政开始受到质疑。
首先发难的是汉王朱高煦。他在朝堂上公开批评仁宗:"皇兄一味宽纵,致使国库空虚,边防松弛。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一些旧臣也开始怀念永乐时代的"雄才大略"。下西洋、北征等被废止的政策,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
李远力排众议,坚持仁宗的治国方略。但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
这日,他收到一封来自开封的信。信中附着一方万民伞,上面有数万百姓的签名,感谢仁宗的赈灾之恩。
"李大人,"写信的老儒生写道,"仁宗在位虽短,然其仁政已深入民心。百姓在黄河边自发为仁宗立祠,日日焚香祷告..."
读到这里,李远豁然开朗。他带着这方万民伞求见新帝朱瞻基。
"陛下请看,"李远展开万民伞,"这便是民心所向。仁宗陛下虽在位日浅,却赢得了万民爱戴。"
年轻的宣德皇帝凝视着万民伞,久久不语。第二天早朝,他当众宣布:"皇父仁政,乃治国良方。朕当时时铭记,以仁德治天下。"
这句话奠定了洪熙朝政的延续。虽然后来宣德皇帝在各方压力下重启了下西洋,但仁宗与民休息的理念,已经深入这个年轻皇帝的心中。
仁宗驾崩后,李远多次梦见那个体态臃肿却神情温和的皇帝。在梦中,朱高炽总是微笑着说:"李爱卿,治国之道,不在开疆拓土,而在使民安乐。"
每当从这样的梦中醒来,李远都会独自在院中沉思。他想起朱棣的雄才大略,也想起朱高炽的仁德宽厚。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却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也许,一个伟大的王朝,既需要开拓的雄主,也需要守成的仁君。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辅佐新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夜色中,李远望着北方。那里有朱棣的长陵,也有朱高炽新修的献陵。两位皇帝,两种风格,却共同书写着大明王朝的历史。
而他,将继续见证这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