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的初夏,金陵龙江港的宝船厂一片寂静。往昔人声鼎沸的船坞如今空无一人,只有几艘未完工的宝船骨架在江风中发出吱呀的声响,如同巨兽的残骸。李远站在码头上,望着这片萧条的景象,心中涌起难言的怅惘。
"李大人,这是最后一批遣散的船工名册。"宝船厂提举司主事王景弘递上一卷文书,脸上写满落寞,"三千二百七十六人,都是造船的好手啊。"
李远展开名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个船工的姓名、籍贯、专长。这些曾经参与建造世界最大海船的能工巧匠,如今都要各奔东西。
"朝廷的遣散银两都发到位了吗?"李远问。
"按每人二十两的标准,都已经发放。"王景弘叹息,"只是...这些工匠的手艺,怕是后继无人了。"
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锦衣卫指挥使徐恭率领一队人马来到码头,出示了圣旨:"奉皇上谕旨,宝船厂即日起封存,所有造船图纸一律收缴入库。"
李远心中一沉。他知道这是新帝登基后推行节俭政策的一部分,但没想到连郑和船队积累的航海资料也要封存。
"徐指挥使,"李远试图争取,"这些图纸是先帝时期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可否..."
"李大人,"徐恭面无表情地打断,"这是皇上的旨意。下官也是奉命行事。"
王景弘还要争辩,被李远用眼神制止。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锦衣卫将一箱箱珍贵的航海图、造船图、海流记录搬上马车。
当最后一箱资料被运走时,王景弘这个经历过七次下西洋的硬汉,竟忍不住流下眼泪:"完了...全都完了...郑公公的心血啊..."
李远默然。他想起郑和临终前的嘱托:"航海之道,贵在坚持。一旦中断,再想续上就难了。"
当晚,李远在府中接到通事马欢的求见。这位精通多国语言的老通事,如今也是闲居在家。
"李大人,"马欢神情激动,"听说朝廷要彻底罢黜下西洋之举,连我们在海外建立的商站都要关闭?"
李远沉重地点头:"皇上的意思,下西洋耗费过大,要与民休息。"
"可是我们在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的商站,每年能为朝廷带来多少收益啊!"马欢痛心疾首,"更不用说那些愿意朝贡的海外番国..."
就在这时,管家来报:门外有几位海外商人求见。
来的是阿拉伯商人阿里和他的同伴。这位曾经与李远在西洋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如今脸上写满焦虑。
"李将军,"阿里用生硬的汉语说,"听说大明不再派遣宝船了?我们在忽鲁谟斯的商站怎么办?"
李远无言以对。他知道,这些海外商站不仅是大明与西洋各国贸易的枢纽,更是影响力的象征。一旦关闭,多年的经营将付诸东流。
三日后,朝会上关于下西洋的争论达到白热化。以户部尚书夏原吉为首的文官坚持罢黜下西洋,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虚耗";而以李远为首的武将则主张保留核心力量,至少维持海外商站。
"陛下,"夏原吉慷慨陈词,"一艘宝船的造价相当于十万石粮食,一次下西洋的花费可抵全国半年的赋税。如今国库空虚,实在不宜再行此等奢靡之事。"
李远反驳:"夏大人只算支出,可算过收益?下西洋带回的香料、珍宝,建立的朝贡体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利益?"夏原吉冷笑,"那些奇珍异宝,除了满足宫廷奢靡,于国何益?至于朝贡,更是赔本的买卖,番国进贡一分,朝廷要回赠十分!"
双方争执不下,龙椅上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始终沉默。这位年轻皇帝继位不久,既要延续父亲仁宗的休养生息政策,又不愿完全放弃祖父永乐皇帝的开拓精神,处境十分为难。
退朝后,李远被单独留下。朱瞻基带着他来到文华殿,殿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
"李爱卿,"皇帝指着地图上标注的西洋各国,"朕知道下西洋的意义。但如今国库确实艰难,北边蒙古蠢蠢欲动,黄河又连年决堤,朕不得不有所取舍啊。"
李远跪奏:"陛下,臣并非主张大规模下西洋,只是希望保留火种。宝船可以停造,但航海图纸、熟练船工、海外商站,这些都是无价之宝,一旦失去就再难恢复。"
朱瞻基沉思良久:"朕准你所奏。宝船厂可以封存但不得拆除,船工择优留用百人,海外商站...暂且保留最重要的三个。"
这个决定虽然保全了部分成果,但下西洋的壮举终究是划上了句号。
消息传出,影响立现。最先受到影响的是东南沿海的商人。他们多年来依靠朝廷宝船队开拓的航路进行贸易,如今失去保护,海盗立即猖獗起来。
这日,李远接到泉州知府急报:一伙海盗袭击了商船队,掠走货物价值百万两。
"这些海盗是陈祖义的余党,"送信的官员说,"他们听说朝廷罢黜下西洋,就立即卷土重来了。"
李远明白,海上力量的收缩必然导致海盗的复苏。但他现在无能为力,朝廷已经下定决心缩减水师规模。
更让李远痛心的是文化上的损失。这日,马欢带着几个海外学者前来求见。
"李大人,"马欢指着一位黝黑皮肤的老者,"这位是来自榜葛剌的学者阿卜杜拉,他带着珍贵的阿拉伯典籍前来交流,可惜..."
阿卜杜拉用阿拉伯语说了一长段话,马欢翻译道:"他说,听说大明不再派遣船队,十分惋惜。他本希望与大明学者交流天文数学知识,如今看来难以实现了。"
李远望着那些用阿拉伯文写就的典籍,心中充满无力感。下西洋不仅是贸易往来,更是文明交流。这一切,都要中断了。
然而,最沉重的打击来自海外。三个月后,满剌加商站送来急报:由于长期得不到朝廷支援,商站被迫关闭,留守人员正在撤回。
随急报附上的还有满剌加国王的信函,信中委婉地表示,既然大明不再派遣船队,他们不得不与其他海上强国建立关系。
"完了..."李远喃喃自语,"几十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这时,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古里、柯枝等地的商站也纷纷告急,西洋各国见大明收缩力量,开始转变态度。
曾经万国来朝的盛况,转眼就成为过眼云烟。
面对如此局面,李远病倒了。在病中,他时常梦见郑和,梦见那些扬帆远航的岁月。有时醒来,枕边竟有泪痕。
这日,王景弘前来探病,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锦衣卫正在调查与下西洋有关的官员,怀疑有人私藏航海资料。
"他们是冲着郑公公的航海日记来的。"王景弘压低声音,"听说那本日记里记载了很多朝中大臣与海外往来的秘密。"
李远心中一凛。郑和确实有一本航海日记,记录了下西洋的所见所闻,也包括一些朝中大臣与海外势力勾结的内幕。这本日记在郑和临终前交给了李远保管。
"日记在哪里?"王景弘问。
李远没有回答。他知道,这本日记一旦落入东厂之手,不知又要掀起多少风波。
当夜,李远挣扎着起床,从密室中取出那本已经发黄的航海日记。翻开书页,郑和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
"永乐十三年五月,至古里。当地官员透露,朝中有人与帖木儿帝国往来密切..."
"永乐十五年七月,在忽鲁谟斯遇刺客,经查与汉王府有关..."
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也隐藏着可能动摇朝局的秘密。
李远在灯下沉思良久。最终,他没有销毁日记,而是将其重新藏好。这些记载不仅是郑和的心血,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后人会需要这些记录来理解这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
病情稍愈后,李远再次求见宣德皇帝。这次他不再坚持重启下西洋,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发展民间海外贸易。
"陛下,朝廷可以不出面组织船队,但应该允许民间商船出海。只需在沿海设立市舶司,收取关税,既可增加国库收入,又能维持与海外的联系。"
这个建议得到部分大臣的支持。经过激烈争论,宣德皇帝最终采纳了这个方案,在泉州、广州、宁波三地设立市舶司,允许民间商船在一定限制下出海贸易。
政策出台后,东南沿海逐渐恢复了生机。虽然再也见不到郑和船队那样庞大的官方船队,但民间商船开始扬帆出海,延续着中华文明与世界的联系。
站在龙江港的码头上,李远望着出海的商船,心中感慨万千。官方下西洋的时代结束了,但海洋的故事还将继续。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新的航海家继承郑和的遗志,重新开启通向世界的航路。
夕阳西下,江风拂面。李远仿佛又听到了宝船启航时的号角声,看到了那片片白帆驶向远方的壮丽景象。
一个时代落幕了,但海洋的召唤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