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洪熙短歌

大明华章

宣德元年的深秋,金陵城笼罩在一片哀戚之中。仁宗朱高炽的突然驾崩,让这个刚刚开始享受休养生息的帝国再次陷入不安。李远站在文华殿外,望着殿内那具尚未入殓的龙体,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悲痛。

"李大人,陛下...陛下临终前还在念叨治河工程..."太监金英擦拭着眼泪,将一方沾着血迹的丝帕交给李远,"这是陛下最后握在手中的..."

李远展开丝帕,上面用朱砂歪歪扭扭地写着"民"字。显然,仁宗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心中牵挂的依然是百姓。

"陛下驾崩前可有什么遗诏?"李远低声问。

金英摇头:"陛下只说...要说的话都在奏章里..."

李远心中一沉。他知道仁宗指的是那些尚未批阅的奏章。这位勤政的皇帝,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处理政务。

三日后,仁宗灵柩移奉仁智殿。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太子朱瞻基并未立即继位,而是下令举国哀悼四十九日。

"殿下,"礼部尚书吕震进言,"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殿下早日登基。"

年轻的太子却道:"父皇新丧,为人子者岂可急于大位?待丧期满后再说。"

这个决定赢得了文官们的好感,但也让一些武将担忧。汉王朱高煦更是公然在灵前质问:"皇侄如此拖延,莫非朝中有人意图不轨?"

李远冷眼旁观,知道这是汉王在试探。仁宗在位虽短,但推行的仁政深得民心,如今突然驾崩,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

这日深夜,李远正在府中整理仁宗批阅过的奏章,突然接到密报:汉王府深夜有异动,多名武将秘密出入。

"果然忍不住了..."李远立即更衣进宫。

东宫内,朱瞻基正在灯下阅读《贞观政要》。见李远深夜来访,他并不惊讶。

"李将军是为汉王之事而来?"

"殿下明鉴。汉王恐生异心,还请殿下早作准备。"

朱瞻基放下书卷,年轻的面容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沉着:"父皇在位时,常对朕说:'为君者,当以静制动。'汉王若真有不臣之心,自然会露出马脚。"

这番话让李远对这个年轻太子刮目相看。也许,仁宗的仁厚和永乐帝的果决,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得到了奇妙的融合。

丧期进入第二十七日,汉王终于按捺不住。他联合几位靖难旧将,上书要求重开下西洋、再征漠北,明显是要试探新君的态度。

朝堂上,朱瞻基面对汉王咄咄逼人的气势,不慌不忙地回应:"皇叔所言,皆是军国大事。然父皇新丧,朕心悲痛,这些事务容后再议。"

巧妙地将问题拖延了过去。

然而真正的危机发生在丧期第三十五日。这日早朝,兵部突然收到八百里加急:蒙古骑兵犯边,已突破长城防线。

汉王立即请战:"臣愿率兵出征,以慰皇兄在天之灵!"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若新帝同意,兵权将落入汉王手中;若不同意,则会落下不重边防的口实。

满朝文武都看着龙椅上的太子。朱瞻基沉默片刻,突然问:"李将军,你以为如何?"

李远出列:"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查明敌情。蒙古此时犯边,时机太过巧合。"

这句话点醒了众人。确实,蒙古人选择在明朝国丧期间入侵,未免太过蹊跷。

朱瞻基当即下令:"命锦衣卫彻查边关军情,三日之内,朕要看到确切战报!"

这个决定打乱了汉王的计划。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帝同时下令京城戒严,所有武将无令不得出城。

三日后,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所谓的蒙古入侵,竟是汉王部下假扮,意图制造混乱,趁机夺权。

证据确凿,汉王被软禁在府。一场可能的政变就这样消弭于无形。

丧期届满,朱瞻基正式登基,改元宣德。登基大典上,新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延续仁宗的政策。

"皇父在位虽短,然其仁政,惠泽万民。朕当时时铭记,以仁德治天下。"

这番话让李远倍感欣慰。仁宗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仁宗推行的一些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宗室俸禄的改革。

这日,周王朱橚联合几位藩王上书,要求恢复永乐年间的宗室待遇。

"陛下,"周王在朝堂上老泪纵横,"仁宗陛下削减宗室俸禄,致使许多宗亲生活困顿,有损天家体面啊!"

朱瞻基看着奏章,眉头微蹙。仁宗为了节省开支,将宗室俸禄削减了三成,确实引起了不少怨言。

"皇叔所言,朕会慎重考虑。"新帝采取了拖延策略。

退朝后,朱瞻基召李远入宫商议。

"李爱卿,你以为该如何处置?"

李远直言:"陛下,宗室俸禄确实是个难题。但若恢复旧制,国库难以支撑。"

"朕也知道。"朱瞻基叹息,"但宗室怨气日盛,长此以往,恐生事端。"

这时,李远想起仁宗生前的一个提议:"仁宗陛下曾说过,与其白养宗室,不如让他们做些实事。或可允许宗室从事四民之业?"

这个建议大胆而创新。自古以来,宗室不得从事士农工商,是祖制。

朱瞻基沉思良久:"此事关系重大,容朕细思。"

便在此时,又一个危机爆发。原来仁宗废除了永乐时期的严刑峻法,导致一些地方治安恶化。这日,刑部上报:苏州发生大规模抢劫案,一伙盗匪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官银。

朝中立即有人借此攻击仁宗的司法改革:"陛下,仁宗陛下废除连坐、减轻刑罚,致使歹徒无所顾忌。请恢复永乐旧制!"

面对重重压力,年轻的宣德皇帝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他既不完全否定仁宗的改革,也不一味坚持,而是采取了折中之策。

对于宗室问题,他允许宗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仍禁止经商;对于司法改革,他保留了仁宗废除的酷刑,但加强了执法力度。

这些决策,既延续了仁宗的仁政理念,又照顾了现实需要。李远看在眼里,不禁感叹这个年轻皇帝的成熟。

然而,最让李远感动的,是宣德皇帝对仁宗的追思。每逢仁宗忌日,新帝必素食三日,亲自祭拜。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下令将仁宗批阅过的所有奏章整理成册,题名《洪熙政要》,分发各级官员学习。

这日,李远被召至乾清宫。朱瞻基取出一本奏章:"李爱卿,这是父皇临终前批阅的最后一本奏章。"

李远接过一看,是关于治理黄河的奏章。仁宗的批语只有短短一行:"民命重于天,可动用内帑。"

"朕一直不明白,"朱瞻基说,"父皇为何如此执着于治河?直到前日朕翻阅《洪熙政要》,才发现父皇在位九月,批阅的治河奏章竟有上百本。"

李远感慨道:"仁宗陛下深知,治国之道,首在安民。而安民之要,在于治水。"

宣德皇帝凝视着奏章上仁宗的笔迹,良久不语。第二天早朝,他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全国之力,治理黄河。

"此举既是为安民,"皇帝说,"也是为完成皇父未竟之志。"

消息传出,万民欢腾。那些曾经受益于仁宗仁政的百姓,自发在黄河边为仁宗立祠,香火不绝。

站在新落成的仁宗祠前,李远百感交集。仁宗在位虽短,但他的仁政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黄河边的万民伞,到各地的仁宗祠,这位短命皇帝的政绩,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

也许,这就是为君者的最高境界:不在位时间长短,而在是否真心为民。

夕阳西下,李远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体态臃肿却神情温和的皇帝,在灯下批阅奏章的身影。洪熙年号虽然只用了不到一年,但"洪熙之治"的精神,必将在这个帝国继续传承。

而当李远转身离去时,他没有注意到,祠中那块"仁德昭天"的匾额下,新添了一行小字:"民不能忘"。

上一章 西洋罢航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汉王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