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汉王叛旗

大明华章

宣德元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的乐安州已经飘起雪花,汉王府内却是一片肃杀气氛。朱高煦站在庭院中,任凭雪花落满肩头,那双与父亲朱棣极为相似的眼睛里燃烧着不甘的火焰。

"王爷,京城密报。"谋士枚青快步走来,递上一封密信,"小皇帝要削藩了。"

朱高煦展开密信,越看脸色越阴沉。信中详细记录了宣德皇帝与内阁商议削减藩王护卫的经过。

"好个朱瞻基!"汉王将信纸揉成一团,"才登基几天,就要对本王动手了!"

"王爷,"枚青压低声音,"如今朝中多是文官掌权,他们早就看我们不惯了。若再失去护卫,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啊!"

朱高煦冷笑:"本王随父皇征战多年,岂是那些书生可以拿捏的?"

当夜,汉王府灯火通明。朱高煦召集心腹将领,密谋起事。

"诸位,"汉王环视众人,"当年靖难之役,本王随父皇出生入死,才夺得这大明江山。如今皇兄早逝,留下个毛头小子,就要削夺我们的兵权,你们说,该当如何?"

将领们群情激愤:"愿随王爷清君侧!"

就在汉王紧锣密鼓准备起兵时,京城中的李远已经察觉到异常。这日早朝,他出列奏报:"陛下,近日各地藩王护卫调动频繁,尤其是汉王辖下的乐安州,恐生变故。"

宣德皇帝朱瞻基眉头微蹙:"皇叔毕竟是长辈,或许只是寻常调度。"

"陛下,"杨士奇接口道,"汉王久蓄异志,不可不防。臣建议派使者前往乐安州,探听虚实。"

这个建议得到采纳。然而派往乐安州的使者却迟迟不归。

十日后,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直指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等人为"奸佞"。

朝堂震动。

"陛下,"杨士奇立即跪地请罪,"汉王以臣等为借口起兵,请陛下治臣等之罪,以平息兵戈。"

朱瞻基摇头:"杨爱卿何罪之有?汉王此举,分明是冲朕来的。"

年轻的皇帝展现出超乎年龄的镇定,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令人意外的是,他第一个问的是李远:"李将军,若你为汉王,会如何用兵?"

李远沉吟道:"汉王久经战阵,必会效仿当年靖难之役,直取金陵。乐安州距京城不过数日路程,他定会速战速决。"

"既然如此,"朱瞻基目光锐利,"朕就给他来个瓮中捉鳖。"

皇帝的决定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他要御驾亲征。

"陛下不可!"众臣纷纷劝阻,"千金之躯,不坐垂堂啊!"

"正因朕是天子,才更应该亲征。"朱瞻基态度坚决,"汉王以清君侧为名,朕就要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君临天下!"

三日后,宣德皇帝率十万大军亲征。李远被任命为前锋,率五千精骑先行。

临行前,朱瞻基特意召见李远:"李爱卿,朕知你与汉王有旧,但此番关系社稷安危,望你以国事为重。"

李远跪地立誓:"臣深受两代先帝厚恩,必当竭尽全力,保陛下平安!"

大军行至济南府时,接到探马急报:汉王军队已攻占德州,正朝济南杀来。

"来得正好。"宣德皇帝冷笑,"就在济南城下,与皇叔做个了断。"

然而李远却提出不同意见:"陛下,汉王骁勇,正面交锋恐难速胜。不如示弱诱敌,待其深入再围而歼之。"

这个建议被采纳。明军主力在济南城外摆出防守阵势,故意示弱。

果然,汉王见明军阵型保守,以为新帝怯战,立即发动猛攻。

"儿郎们!"朱高煦亲自擂鼓助威,"让那个小皇帝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打仗!"

汉军如潮水般涌来。这些多是跟随朱高煦多年的老兵,作战勇猛,一时间明军阵线摇摇欲坠。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远率领的骑兵突然从侧翼杀出,直取汉王中军。

"朱高煦!"李远高喊,"先帝待你不薄,何故造反?"

汉王见到李远,勃然大怒:"李远!你也要与本王为敌吗?"

两军在阵前交手。朱高煦力大无穷,每一刀都带着风声;李远则以巧破力,剑法灵动。战至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然而就在此时,宣德皇帝突然出现在阵前。年轻的皇帝身着金甲,亲自擂鼓助威。

"将士们!"皇帝的声音传遍战场,"擒获汉王者,封侯!"

明军士气大振,开始反攻。汉王见势不妙,下令撤退。

首战告捷,但李远知道,汉王绝不会轻易认输。

果然,当夜汉王派使者送来战书,要求明日单挑决胜负。

"不可中计。"杨士奇劝阻,"汉王骁勇,陛下万金之躯..."

"朕准了。"宣德皇帝却出人意料地答应,"明日阵前,朕要亲自会会这位皇叔。"

这个消息让所有将领震惊。李远连夜求见:"陛下,汉王勇武,臣愿代陛下出战。"

朱瞻基微笑:"李爱卿,你以为朕真是个文弱书生吗?"说着取出佩剑,剑光如水,"皇祖父在世时,亲自教导朕武艺。明日之战,朕自有分寸。"

次日清晨,两军对阵。朱高煦单骑出阵,高喊:"朱瞻基!可敢与本王一战?"

宣德皇帝果然拍马出阵。阳光下,年轻皇帝的金甲闪闪发光。

"皇叔,"朱瞻基声音平静,"现在收兵,朕可念在骨肉之情,从轻发落。"

朱高煦大笑:"小子狂妄!看刀!"

两人在阵前交手。出乎所有人意料,宣德皇帝剑法精妙,与汉王战得难分难解。更令人惊讶的是,皇帝始终只守不攻。

战至五十回合,朱高煦渐露疲态。就在这时,宣德皇帝突然收剑:"皇叔,你输了。"

"胡说!"汉王怒道,"胜负未分!"

"朕若想取你性命,刚才至少有三次机会。"宣德皇帝淡淡道,"皇叔难道感觉不到?"

朱高煦愣在当场。确实,刚才有几个破绽,对方完全可以致命一击。

"为什么?"汉王问。

"因为朕记得,"宣德皇帝声音突然柔和,"小时候皇叔常陪朕玩耍,还教朕骑马射箭。这份叔侄之情,朕从未忘记。"

这番话让汉王手中的刀微微颤抖。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一支冷箭从汉军阵中射出,直取宣德皇帝。李远眼疾手快,飞身挡在皇帝面前,箭矢射中他的肩膀。

"有刺客!"明军阵中大乱。

汉王也大吃一惊:"谁放的箭?"

混乱中,那个放冷箭的将领被汉王亲兵拿下。经审问,竟是朝中有人指使,意图嫁祸汉王弑君。

真相大白,汉王军心涣散。许多将士本就不愿造反,如今见皇帝仁至义尽,纷纷放下武器。

朱高煦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马请降。

宣德皇帝亲自为汉王松绑:"皇叔一时糊涂,朕不怪你。"

然而李远的伤势却出人意料地严重。箭上淬了毒,虽然及时救治,但仍昏迷不醒。

在李远昏迷的三天里,宣德皇帝日夜守在病榻前。这位刚刚展现雄才大略的年轻皇帝,此刻却像个无助的孩子。

"李爱卿,"皇帝握着李远的手,"你一定要醒过来。大明还需要你,朕也需要你..."

也许是皇帝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第三日清晨,李远终于苏醒。

"陛下..."李远虚弱地说,"汉王他..."

"皇叔已经认罪了。"宣德皇帝欣喜地说,"多亏你舍身相救。"

事后查证,放冷箭的竟是汉王身边的一个谋士,早已被朝中反对削藩的势力收买。他们意图激化矛盾,让宣德皇帝与汉王两败俱伤。

这场未遂的政变,最终以汉王投降告终。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宣德皇帝对汉王极其宽大,只是削去王爵,软禁在京城,仍然享受宗室待遇。

"陛下为何如此宽待汉王?"有大臣不解。

宣德皇帝的回答令人深思:"汉王固然有罪,但若严惩,恐寒了其他藩王的心。宽以待之,方可收天下之心。"

这番话让李远对这个年轻皇帝更加敬佩。宽严相济,刚柔并用,这才是为君之道。

汉王之乱平定后,宣德皇帝的威望空前提高。其他藩王见皇帝既英明又宽厚,纷纷主动上交部分护卫,削藩之事得以顺利推进。

站在济南城头,望着远去的军队,李远心中感慨万千。这场持续不到一个月的叛乱,却让他看到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宣德皇帝既有永乐帝的英武,又有仁宗的仁厚,更难得的是懂得刚柔并济的为君之道。在这个年轻皇帝的治理下,大明必将迎来新的盛世。

雪花再次飘落,覆盖了战场的血迹。李远知道,和平来之不易,而守护这份和平,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转身下城时,他突然想起宣德皇帝在战前说的话:"朕要让天下人知道,这个帝国既需要开拓的勇气,也需要守成的智慧。"

也许,这就是大明王朝能够延续数百年的秘诀。

上一章 洪熙短歌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宣德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