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宣德剑影

大明华章

宣德二年的春天,紫禁城内的梨花盛开如雪。李远站在文华殿外,望着庭院中那个正在练剑的年轻身影,恍惚间仿佛看到了永乐皇帝当年的英姿。朱瞻基手中的长剑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道银弧,剑锋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李爱卿,你看朕这一式如何?"皇帝收剑转身,额角微微见汗,眼中却闪着兴奋的光芒。

李远躬身道:"陛下剑法精妙,已有先帝七分神韵。"

"七分?"朱瞻基挑眉一笑,"那剩下的三分,想必是阅历与杀气了。"他随手将剑抛给侍从,"皇祖父当年教导朕,为君者不仅要熟读诗书,更要精通武艺。如此方能文治武功,相得益彰。"

这时,太监金英快步走来:"陛下,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人已在殿外候见。"

"宣。"朱瞻基整理了一下衣冠,瞬间从练武的皇子变回了威严的帝王。

三杨进殿时,李远注意到他们手中都捧着厚厚的奏章。自汉王之乱平定后,这三位内阁大臣越发得到皇帝信任,朝政大事多由他们先行商议。

"陛下,"杨士奇率先开口,"河南巡抚上奏,黄河堤防需要加固,请求拨银五十万两。"

杨荣接着道:"兵部奏请整顿九边军备,需银八十万两。"

杨溥最后说:"工部请示,南京皇陵需要修缮,约需三十万两。"

年轻的皇帝听着这些奏报,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三位爱卿以为,这些事务孰轻孰重?"

杨士奇道:"臣以为治河为先。黄河关系数百万百姓生计,不可轻忽。"

杨荣反驳:"九边安危关系社稷,也不可怠慢。"

杨溥则说:"皇陵修缮关乎孝道,同样重要。"

朱瞻基听完三人的意见,沉思片刻,突然问李远:"李将军以为呢?"

李远没想到皇帝会问自己,略一思索后回答:"臣以为,当以治河为先。边境尚安,可暂缓整顿;皇陵修缮,可分期进行。唯黄河水患,刻不容缓。"

"说得好!"朱瞻基拍案而起,"就依李爱卿所言,优先拨银治河。"

这个决定让三杨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皇帝会采纳一个武将的意见。

退朝后,李远被单独留下。朱瞻基带他来到武库,这里陈列着永乐时期的各种兵器。

"李爱卿,"皇帝抚摸着一把宝剑,"你以为朕今日为何要问你的意见?"

"臣不知。"

"因为你是唯一一个既懂军事又知民事的将领。"朱瞻基意味深长地说,"三杨虽是能臣,但终究是文人,难免重文轻武。朕要在这之间找到平衡。"

这番话让李远对这个年轻皇帝刮目相看。原来皇帝早有深意。

然而,朝堂上的平衡很快被打破。这日,御史王琎上本弹劾李远"武夫干政,有违祖制"。

"陛下,"王琎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李远一介武夫,竟敢妄议朝政,此风不可长啊!"

李远正要辩解,朱瞻基却抢先开口:"王御史此言差矣。李将军随两代先帝征战四方,又曾治理交趾,岂是寻常武夫可比?朕用人,唯才是举,何分文武?"

这番话既维护了李远,又表明了皇帝的用人原则。王琎只得悻悻退下。

但李远明白,文官集团对武将参政的抵触不会就此消失。果然,不久后更大的风波来了。

这日,兵部提议重启武举,选拔将才。这个建议遭到文官们的强烈反对。

"陛下,"礼部尚书胡滢进言,"治国之道,在文不在武。若重开武举,恐助长尚武之风,非国家之福。"

朱瞻基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下令群臣辩论。朝堂上,文武官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就在僵持不下时,朱瞻基突然问:"诸位可还记得永乐年间五征漠北的壮举?可还记得郑和七下西洋的盛况?"

满朝寂静。

"若无武将开疆拓土,何来今日之大明?"皇帝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缺一不可。"

最终,武举得以重启。但朱瞻基也做了妥协,规定武举出身的将领不得担任六部主官,以示文武有别。

这个决定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总算为武将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李远深知,在文官势力日益强大的宣德朝,这已经是不容易的成果。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这年夏天,宣德皇帝决定北巡,视察边防。这个决定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杨士奇率众跪谏。

朱瞻基却道:"皇祖父五征漠北,皇父虽未亲征但也时刻关心边防。朕若安居深宫,如何知道边关实情?"

最终皇帝力排众议,决定北巡。李远被任命为护驾总管,率五千精兵随行。

北巡队伍出居庸关,经宣府,抵大同。沿途所见,让朱瞻基面色凝重。许多边关堡垒年久失修,守军装备陈旧,与永乐时期不可同日而尽。

在大同总兵府,朱瞻基召见边将,详细了解边防情况。

"陛下,"老将薛禄禀报,"自仁宗陛下与民休息以来,军费连年削减,边关武备已大不如前。"

"蒙古各部虽表面臣服,但小股骑兵骚扰不断。我军因兵力不足,往往只能固守,难以出击。"

朱瞻基听后,久久不语。当晚,他独自登上大同城墙,眺望北方漆黑的草原。

李远默默跟在身后。他知道,这位年轻皇帝正在经历内心的挣扎:既要延续仁宗的休养生息政策,又要维护祖父开拓的疆土。

"李爱卿,"朱瞻基突然问,"若皇祖父在此,会如何决断?"

李远沉吟道:"永乐陛下必会整军经武,主动出击。"

"那皇父呢?"

"仁宗陛下当会加固防守,与民休息。"

朱瞻基长叹一声:"朕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李远也无法回答。

北巡归来后,朱瞻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御驾亲征,巡边耀武。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文官们联名上书劝阻,甚至以辞官相威胁。

"陛下,"杨士奇老泪纵横,"仁宗陛下好不容易才换来太平景象,陛下岂可轻启战端?"

面对重重压力,朱瞻基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并没有强行推行亲征,而是改为"巡边",名义上是视察边防,实际上随时准备作战。

巡边队伍再次北上。这次,朱瞻基特意带上了三杨,让他们亲眼看看边关的实际情况。

在宣府,他们正好遇到蒙古骑兵骚扰。朱瞻基立即下令出击,亲自督战。

李远率军迎敌,很快就将蒙古骑兵击溃。这场小规模的战斗,却让随行的文官们亲眼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现在诸位明白了吧?"朱瞻基对三杨说,"不是朕好战,而是不得不战。边境安宁,从来不是靠退让换来的。"

这次巡边后,朝中对边防的态度开始转变。军费有所增加,边关武备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文武官员之间增进了理解。

然而,就在边境形势好转之时,新的危机从南方传来。交趾黎利再次起兵,攻占了多座城池。

朝中对此出现分歧。以三杨为首的文官主张放弃交趾,认为这块土地"得不偿失";而武将们则主张出兵镇压。

这次,朱瞻基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先征求李远的意见。

"李爱卿,你治理过交趾,以为该如何处置?"

李远沉思良久:"陛下,交趾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若轻易放弃,恐失藩国之心。臣以为,当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这个建议被采纳。朱瞻基派使者前往交趾招抚,同时命大将柳升率军待命。

然而黎利态度强硬,斩杀来使。不得已,明军只得再次出征。

这场战争持续了半年,最终以明军胜利告终。但朱瞻基也从中学到了教训,他改革了交趾的治理方式,大量任用当地士人,实行更灵活的政策。

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朱瞻基对李远说:"朕终于明白,为君之道,不在于坚持某种固定的方略,而在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李远望着这个日益成熟的年轻皇帝,心中充满欣慰。宣德皇帝正在走出父祖的阴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国风格。

也许,这就是大明王朝能够历经数代而不衰的原因:每一代皇帝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时代的治国之道。

夕阳西下,皇帝的身影在城楼上拉得很长。李远知道,这个年轻人将继续带领大明走向新的辉煌。而他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辅佐这位明君,守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上一章 汉王叛旗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三杨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