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的深秋,文渊阁内烛火通明。杨士奇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轻轻叹了口气。窗外,杨荣和杨溥也还在各自的值房内忙碌着,三位内阁大臣的身影在烛光中显得格外肃穆。
"杨阁老,陛下召见。"一个小太监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通传。
杨士奇整理了一下衣冠,随着太监走向乾清宫。路上,他遇到同样被召见的杨荣和杨溥。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忧虑——近来皇帝龙体欠安,朝中大事多委于内阁,这份信任让他们倍感压力。
乾清宫内,朱瞻基半倚在榻上,面色略显苍白,但眼神依然锐利。见三杨进来,他示意左右退下。
"三位爱卿,"皇帝的声音有些虚弱,"朕近来身体不适,朝政多赖诸位操劳。今日召你们来,是想商议一件大事。"
三杨躬身聆听。
"朕欲正式确立内阁制度,赋予你们票拟之权。"朱瞻基缓缓说道,"从此天下奏章,先经内阁票拟处理意见,再呈朕批红。"
这番话让三杨震惊不已。虽然自永乐年间开始,内阁就已经参与机务,但正式赋予票拟之权,意味着内阁将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
"陛下,"杨士奇率先跪地,"此权过重,臣等恐难胜任。"
"朕信得过你们。"朱瞻基示意他们起身,"自仁宗朝起,你们就尽心辅政,朕都看在眼里。如今朝廷需要稳定的辅政班子,非你们莫属。"
杨荣谨慎地问道:"陛下,若赋予内阁票拟之权,六部该如何处置?"
"六部依旧掌行政,内阁负责决策。"朱瞻基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如此既可提高效率,又能互相制衡。"
这个决定很快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吏部尚书郭琎为首的部院大臣们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以内阁侵部权"。
"陛下,"郭琎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内阁本是顾问之职,如今竟要凌驾六部之上,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啊!"
其他尚书也纷纷附和,表示难以接受。
面对重重阻力,朱瞻基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没有强行推行新政,而是先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务交给内阁处理,让朝臣们慢慢适应。
这日,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奏章送到文渊阁。杨士奇仔细阅读后,提笔写下处理意见:"漕运关系国计民生,当以稳为主,改革之事宜缓行。"
写完后,他将票拟交给杨荣和杨溥传阅。
"士奇兄所见极是。"杨溥点头,"如今国库尚不充裕,漕运改革耗费巨大,确实应该暂缓。"
杨荣却提出不同意见:"但漕运积弊已久,若不改革,恐误大事。"
三位阁老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妥协:先在局部试点改革,观察效果后再做决定。
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很快展现出优势。由于三杨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专长,他们的合议往往能兼顾各方利益。
然而,权力的增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日,一位地方官员直接找到杨士奇府上,希望他能在漕运改革中关照自己的家乡。
"杨阁老,"那官员陪着笑脸,"下官家乡正处在漕运要道,若能得阁老关照..."
"住口!"杨士奇勃然大怒,"内阁议事,岂容私情?送客!"
这件事让三杨意识到,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来防范私弊。经过商议,他们制定了《内阁议事规条》,规定所有票拟必须三人合议,任何单独接见官员的行为都要记录在案。
规矩立下后,内阁的威信日益提高。但更大的考验很快来临。
宣德四年春,黄河在开封再次决堤。灾情紧急,需要立即拨银赈灾。然而户部库存不足,必须动用皇帝内帑。
按照新制,这个提议要先经内阁票拟。三杨商议后,一致认为应该动用内帑,但杨士奇在票拟中加了一句:"恳请陛下减膳撤乐,以示与民同苦。"
这个建议送到乾清宫时,朱瞻基正在用膳。看到票拟,他立即下令撤去膳食,并传旨宫中一律素食三日。
皇帝的举动很快传遍朝野,大大激励了赈灾的官员和百姓。这次事件也让朝臣们看到,内阁不仅是在处理政务,更是在引导朝廷的风气。
然而,权力的增大必然招致非议。以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为首的言官开始弹劾内阁"专权"。
"陛下,"顾佐在朝堂上直言,"如今朝中大事,必先经内阁,六部形同虚设。长此以往,恐成唐时宰相专权之祸!"
这番话引起不少官员的共鸣。面对质疑,朱瞻基采取了出人意料的做法:他让三杨与六部九卿公开辩论。
辩论在奉天殿举行。顾佐率先发难:"内阁本是顾问,如今却总揽大权,此非祖制!"
杨士奇从容应对:"内阁票拟,陛下批红,最终决策仍在圣裁。何来专权之说?"
"但六部奏章必先经内阁,这不是架空部院吗?"
杨荣接过话头:"内阁票拟是为了提高效率。若所有奏章都直呈御前,陛下如何应付?"
辩论持续了两个时辰。最终,朱瞻基做出裁决:内阁票拟制度不变,但重要事务必须会同相关部院商议。
这个裁决既维护了内阁的地位,又照顾了部院的情绪,可谓明智之举。
经过这次风波,内阁制度终于站稳了脚跟。三杨也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凡事必三人合议,重要事务更是广泛征求朝臣意见。
宣德五年,朱瞻基的身体时好时坏,朝政几乎全由内阁处理。这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三杨面前:交趾要不要放弃?
自从永乐年间征服交趾以来,这块土地就成了大明的一块心病。叛乱不断,驻军耗费巨大,朝中要求放弃的呼声越来越高。
杨士奇主张坚守:"交趾乃成祖皇帝开拓的疆土,岂可轻言放弃?"
杨荣却认为应该放弃:"为了一块不毛之地,每年耗费百万军饷,得不偿失。"
杨溥持中立态度:"不如听听前线将领的意见。"
就在这时,李远奉召入阁议事。这位经历过交趾战事的老将,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三位阁老,"李远直言不讳,"交趾确是一块难守之地。但若放弃,恐失藩国之心。不如改征服为羁縻,给予更大自治权。"
这个折中的建议被三杨采纳。他们票拟建议:保留交趾名义上的归属,但大幅缩减驻军,给予当地土司更大权力。
朱瞻基批准了这个建议。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明智的。虽然大明对交趾的控制力减弱了,但军费开支大大减少,当地反抗也趋于缓和。
这件事让三杨更加认识到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从此,内阁议事时常常邀请相关官员参与,形成了"阁部会议"的制度。
时光流逝,宣德朝在内阁的辅佐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称为"仁宣之治"。而三杨辅政的模式,也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这日深夜,三杨还在文渊阁内忙碌。杨士奇放下手中的奏章,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突然感慨:"我们三人,一来自江西,一来自湖广,一来自南直隶,却能同心辅政,真是难得的缘分。"
杨荣笑道:"正因为我们来自不同地方,才能互相补充。"
杨溥点头:"但愿后人记得,这内阁制度不是为了争权,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
烛光下,三位老臣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创立的这套制度,将会影响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而此刻的乾清宫内,朱瞻基望着文渊阁的方向,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最佳方式——一个既有效率又能制衡的辅政体系。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大明王朝的政体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这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评说的"三杨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