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六年的春天,文渊阁内正在进行一场将载入史册的议事。杨士奇展开一卷精心誊写的《内阁条例》,目光扫过在座的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官员。这份薄薄的文书,将决定大明王朝未来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自即日起,"杨士奇的声音在阁内回荡,"凡各部院奏章,须先送内阁票拟,再呈司礼监转御前批红。内阁票拟需三位阁臣合署,重大事项需会同相关部院共议。"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郭琎便拍案而起:"此例一开,六部形同虚设!内阁本是顾问之职,何来票拟之权?"
户部尚书夏原吉虽已年迈,却仍声如洪钟:"老夫历经三朝,从未见过如此规制。若事事必经内阁,要六部何用?"
面对群情激愤,杨荣不慌不忙地展开永乐年间的档案:"诸位可知,自成祖设立内阁伊始,便有'预机务'之权。今日规制,不过是将旧例明文化而已。"
"好一个明文化!"兵部尚书张本冷笑,"从前是顾问,如今是决策,这能一样吗?"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乾清宫突然传来旨意:宣德皇帝要亲临文渊阁。
当朱瞻基身着常服出现在文渊阁时,所有官员都跪地相迎。年轻的皇帝扶起杨士奇,环视众人:"朕今日来,不是以天子之尊,而是以学生之礼,向诸位请教治国之道。"
这个开场白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太祖废丞相,设六部,为的是权归朝廷。成祖设内阁,为的是辅佐机务。仁宗广开言路,为的是集思广益。"朱瞻基缓缓道来,"历代先帝的改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这个帝国更好地运转。"
他走到《内阁条例》前,提笔在"票拟"二字旁写下朱批:"内阁票拟,朕自批红,部院执行,三者制衡,方为善政。"
这个定调让争议戛然而止。皇帝亲自为内阁制度背书,意味着这场改制已成定局。
然而,制度的建立远比想象的复杂。首当其冲的是奏章流转程序。按照新规,所有奏章必须先送通政司,再由通政司转内阁,内阁票拟后送司礼监,最后呈御前。
这个流程在第一天就出了问题。兵部一份关于边关军情的急报,因为通政司官员不敢擅专,在通政司压了整整一天。
"荒唐!"杨溥得知后大怒,"军情如火,岂能延误?"
他立即修改条例,规定军情急报可直送内阁,事后补办手续。这个灵活的处置,展现了新制度的适应性。
更大的挑战来自权力的制衡。这日,工部请示修建皇陵的奏章送到内阁。杨士奇票拟"暂缓",理由是"国库不裕,宜先民生"。
这个票拟送到御前后,朱瞻基却批红"准修"。皇帝在批红旁特意注明:"孝道关乎教化,不可偏废。"
这件事让三杨意识到,内阁的票拟权并非最终决定权,皇权仍然至高无上。他们连夜商议,制定了《票拟细则》,明确规定哪些事项内阁可决,哪些必须请旨。
就在内阁制度逐渐步入正轨时,一个意外事件考验着这个新生制度。宣德六年秋,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上奏,请求重启宝船厂,再下西洋。
这份奏章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夏原吉为首的文官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而以李远为首的武将则暗中支持,希望重现永乐盛况。
奏章送到内阁后,三杨意见分歧。杨士奇主张驳回,杨荣认为可以小规模试行,杨溥建议广泛征求意见。
面对分歧,他们决定召开扩大会议。除了六部九卿,还特意请来了已经致仕的老臣和解职的将领,包括李远和曾经七下西洋的王景弘。
会议在文渊阁举行,持续了整整三天。夏原吉拄着拐杖前来,声音颤抖:"老夫在户部几十年,亲眼看见下西洋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如今百姓刚得休养,岂可再启事端?"
王景弘则红着眼眶反驳:"西洋商路一旦中断,再想恢复就难了!我们在满剌加、古里的商站,都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啊!"
李远保持中立:"下西洋确实耗费巨大,但完全放弃也殊为可惜。可否折中处理?"
经过激烈辩论,内阁最终票拟:"西洋之事,可许民间商船往来,官方不再组织船队。"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朱瞻基的批准。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分裂的争议,就这样在内阁的主持下得到妥善解决。
这件事让朝臣们看到了内阁制度的优势:它既能集思广益,又能避免极端决策。
然而,权力的滋味也让人沉醉。这日,一个地方官员通过杨荣的同乡送来厚礼,希望在内阁议事时得到关照。杨荣当场将礼物扔出门外,并在《内阁记事簿》上详细记录此事。
"权力越大,越要如履薄冰。"杨荣在当天的阁议上说,"今日我们收一份礼,明日就敢卖一个官。长此以往,内阁将成藏污纳垢之地!"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其他两位阁老。他们共同立下誓言:终身不受私谒,不徇私情。
宣德七年,内阁制度已经运行一年。朱瞻基命翰林院将这一年的政务编纂成《宣德政要》,作为后世范本。在序言中,皇帝亲自写道:"内阁之设,非为分权,实为增效。三杨同心,朝野安定,此朕之幸,亦社稷之福。"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考验着这个新生制度。
这年冬天,朱瞻基旧疾复发,一度不能理政。按照惯例,这时应该由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宣德皇帝没有子嗣,皇太后又早已去世,朝政顿时陷入真空。
关键时刻,三杨展现出惊人的担当。他们以内阁名义发布《告天下臣民书》,宣布皇帝静养期间,由内阁暂理朝政,重要事务奏请皇太后(指仁宗张皇后)定夺。
这个决定既维护了皇权尊严,又保证了政令畅通。在皇帝生病的三个月里,内阁平稳地处理了所有政务,没有发生任何动荡。
朱瞻基康复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见三杨。皇帝虚弱地靠在榻上,握着杨士奇的手说:"有卿等在,朕可安心养病矣。"
这句话,是对内阁制度的最高肯定。
从此,内阁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枢。而三杨开创的"阁臣合议、票拟批红、部院执行"的模式,也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中国政治。
站在文渊阁的台阶上,杨士奇望着满天星斗,对另外两位阁老说:"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后人会如何评说?"
杨荣笑道:"但求问心无愧。"
杨溥则说:"制度易立,人心难测。但愿后人能记住设立内阁的初衷。"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之间。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正在生根发芽。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这个庞大帝国未来兴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