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八年的雨季来得格外早。升龙城的宫殿里,李远望着窗外连绵的雨幕,手中那份从金陵送来的密旨仿佛有千斤重。旨意很简单:放弃交趾,全军撤回广西。
"李将军,朝廷真的要放弃这里吗?"交趾布政使黄福声音颤抖,这位在交趾经营了十余年的老臣,脸上写满了不甘。
李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地图前。这张交趾全境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明军的据点,最远的已经深入哀牢山区。二十年的经营,无数将士的鲜血,如今却要一朝放弃。
"黄大人,"李远轻叹,"朝廷的考虑不无道理。这些年为了平定黎利叛乱,耗费的军饷足以再建一座紫禁城。如今国库空虚,北边蒙古又蠢蠢欲动,不得不有所取舍。"
黄福激动地指着地图:"可是我们在交趾建立了府州县学,推广农耕,修筑道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业啊!"
"我知道。"李远的目光落在升龙城的位置,"但你要明白,自永乐年间征服交趾以来,这里的叛乱就从未停止过。黎利之乱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传令兵跌跌撞撞跑进来:"将军!清化急报!黎利叛军攻占了茶麟卫,守将王通...殉国了!"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将领都沉默了。王通是李远的老部下,骁勇善战,没想到竟会战死在交趾。
"看到了吗?"李远沉重地说,"这就是现实。我们投入越多,反抗就越激烈。"
三日后,撤军的命令正式下达。消息传出,军心浮动。许多在交趾驻守多年的将士难以接受这个决定。
"将军!"年轻将领方政跪地请战,"给末将三千精兵,必取黎利首级!何必轻言放弃?"
李远扶起他:"方将军,你可知道这二十年来,我们在交趾阵亡了多少将士?阵亡名单上的名字,比现在驻军的数量还要多。"
他取出一本厚厚的名册:"这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还要让多少大明儿郎埋骨异乡?"
这番话让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撤军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些与明军合作的当地士绅的去留问题。
这日,升龙城阮氏家族的家主阮廌求见。这位曾经帮助明军平定叛乱的老者,如今满面忧色。
"李将军,"阮廌用流利的汉语说,"若大明军队撤离,黎利必不会放过我们这些'越奸'。请将军给我们指条明路。"
李远沉思良久:"阮先生可愿举家内附?朝廷已在广西为你们准备了田宅。"
阮廌苦笑:"故土难离啊。我们阮氏在交趾已经生活了十几代..."
最终,愿意随军内附的当地士族只有三分之一。更多的人选择留下,祈祷能在即将到来的变局中幸存。
更棘手的是军队的撤离顺序。按照计划,应该先撤百姓,再撤军队。但黎利的叛军已经逼近升龙城,时间紧迫。
"将军,"参谋建议,"不如让骑兵先行,抢占重要关隘,确保撤退路线安全。"
李远却摇头:"要让百姓先走。我们军人可以战死,但不能丢下百姓。"
这个决定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感激,但也增加了军队的风险。
果然,在第一批百姓撤离的第三天,黎利叛军就包围了升龙城。此时的城中,除了守军,还有数万来不及撤离的百姓。
"将军,"守城将领报告,"叛军至少有五万人,而我们只有八千守军。"
李远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叛军。黎利骑着战马在阵前来回奔驰,气焰嚣张。
"李远!"黎利用生硬的汉语喊道,"明朝大势已去,何不早降?"
李远冷笑回应:"黎利,你今日之猖狂,不过是仗着朝廷决定撤军。若在往日,你岂敢如此?"
这句话戳中了黎利的痛处。确实,如果不是明朝决定放弃交趾,他根本不敢正面进攻升龙城。
围城的第七天,城中粮草将尽。更糟糕的是,雨季引发的瘟疫开始在城中蔓延。
"将军,"军医报告,"已经有数百将士病倒,药材马上就要用完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夜袭敌营。
"方政,"李远召来年轻将领,"我给你两千精兵,趁夜出城,直取黎利大帐。"
"末将领命!"方政眼中闪着决然的光。
当夜,暴雨倾盆。方政率领两千死士,悄然出城。他们趁着雷声掩护,突入敌营,直扑黎利的中军大帐。
这场突袭出乎叛军意料。黎利仓促应战,险些被方政生擒。虽然最终黎利逃脱,但叛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后撤。
这次胜利为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李远组织剩余百姓全部撤离。
当最后一批百姓离开升龙城时,李远独自站在空荡荡的城墙上。二十年前,他随张辅将军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的明军意气风发,以为可以永远统治这片土地。
"将军,该走了。"亲兵低声提醒。
李远最后望了一眼这座曾经的大明交趾布政使司驻地,转身下城。
撤退的队伍缓缓向北方行进。沿途不断有小股叛军骚扰,但都被明军击退。更让人心痛的是,一些曾经接受明朝统治的村寨,如今也树起了反抗的旗帜。
"看到了吗?"李远对身边的将领说,"征服容易,统治难。武力可以暂时压服一个民族,但无法征服他们的心。"
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行军,撤退队伍终于抵达边境。当明军的旗帜重新飘扬在大明国土上时,许多将士忍不住跪地痛哭。
统计伤亡,这次撤退损失了三千将士,但救出了十余万愿意内附的百姓。
李远站在边境线上,回望交趾的方向。那里埋葬着太多同袍的尸骨,也埋葬着大明王朝开拓海外的梦想。
"将军,"黄福老泪纵横,"我们二十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李远沉默良久,缓缓道:"不全是徒劳。我们带回了愿意归附的百姓,也带回了治理异域的经验。这些,都将成为这个帝国宝贵的财富。"
回到金陵后,李远向宣德皇帝详细禀报了撤军的经过。朱瞻基听后久久不语。
"李爱卿,"皇帝最终开口,"这个决定很痛苦,但却是正确的。皇祖父开拓疆土的雄心值得敬佩,但皇父与民休息的理念也同样重要。为君者,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放弃。"
这番话让李远深感欣慰。这位年轻皇帝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
交趾的放弃在朝中引起巨大争议。以夏原吉为首的老臣认为这是明智之举,而以一些年轻将领为代表的武官则批评这是"懦弱"。
面对争议,朱瞻基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完全否定永乐皇帝的开拓政策,也没有一味坚持仁宗的保守方针,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
"开拓与守成,都是治国所需。"皇帝在朝堂上说,"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如今北边未宁,国库不裕,放弃交趾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个定调让争议逐渐平息。
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李远望着南方。他知道,放弃交趾意味着大明王朝海外扩张时代的终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让这个帝国能够集中精力经营核心领土。
也许,这就是一个成熟王朝必须学会的功课: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夕阳西下,李远的影子在城墙上拉得很长。他想起那些永远留在交趾土地上的同袍,想起那些愿意追随大明内附的百姓,想起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交趾的故事结束了,但大明的历史还在继续。而这个帝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将会影响它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