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九年的初冬,紫禁城西北角的司礼监内书堂里,十几个小太监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千字文》。窗外北风呼啸,室内却温暖如春,炭盆里的银炭噼啪作响,与朗朗读书声相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领读的老太监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范弘,也是这所特殊学堂的主讲。
坐在最后一排的小太监王振偷偷打了个哈欠,被范弘锐利的目光逮个正着。
"王振!"范弘的戒尺重重敲在桌案上,"昨日教的二十个字,默写出来!"
王振慌忙起身,抓起毛笔,手却抖得厉害。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团污迹。周围响起压抑的窃笑声。
"废物!"范弘怒道,"就你这般资质,也配在司礼监当差?"
这时,书堂的门被轻轻推开。宣德皇帝朱瞻基身着常服,悄然立在门边。所有太监慌忙跪地。
"都起来吧。"朱瞻基走到王振面前,看了看他写的字,"初学难免生疏,多加练习便是。"
皇帝随手拿起范弘的戒尺:"范伴伴,教习当以鼓励为主。这些孩子将来都要在宫中当差,识字明理对他们很重要。"
范弘躬身称是,额角却渗出细汗。
这是朱瞻基设立内书堂的第三年。当初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杨士奇为首的内阁大臣强烈反对。
"陛下,"杨士奇曾跪谏,"太祖有训:内官不得干政。今设学堂教习宦官,恐开干预朝政之端!"
但朱瞻基力排众议:"朕教他们识字,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侍奉宫廷,岂会干政?"
如今三年过去,内书堂已培养出两批识文断字的太监。然而朝中的争议从未停止。
这日下学后,范弘单独留下王振。
"知道陛下为何要设内书堂吗?"范弘问。
王振怯生生地回答:"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伺候主子。"
"错!"范弘冷笑,"是为了制衡文官集团。你可知道,如今朝中大事,必先经内阁票拟?陛下这是要培养自己的人。"
这番话让王振似懂非懂。他只知道,自从识字以来,自己在宫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了,甚至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
机会很快来临。这日,司礼监收到一份工部关于修缮宫殿的奏章,范弘让王振试着拟写处理意见。
王振战战兢兢地写下:"依例办理。"
范弘看过,摇头道:"太过笼统。要写明拨银多少,工期多长,由谁督办。"
在范弘的指导下,王振重新拟写:"拨内帑银五万两,限三月完工,着工部侍郎某某督办。"
这份经过"批红"的奏章发回工部后,居然顺利执行了。第一次参与政务的经历,让王振兴奋不已。
然而,内阁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变化。
"陛下,"杨士奇在朝堂上奏报,"近日司礼监批红愈发细致,甚至开始指示部院具体事务,此非祖宗旧制。"
朱瞻基淡然回应:"司礼监不过是按朕的意思批红,有何不可?"
这句话堵住了杨士奇的劝谏,但也让皇帝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内书堂的课程还在继续。除了识字,范弘开始教授更深入的内容:奏章格式、政务流程、甚至朝中各大臣的派系关系。
"记住,"范弘对学生们说,"司礼监是皇上的耳目。我们要帮皇上看住那些文官。"
王振学得特别用心。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往往能一眼看出奏章中的潜台词。
这日,一份兵部关于边关军饷的奏章送到司礼监。王振在范弘的默许下尝试批红。
"边关将士辛苦,准如所请。"他写下批语。
范弘看过,却提笔改为:"军饷关系重大,着户部复核后再议。"
王振不解:"师父,为何要改?"
范弘意味深长地说:"你要记住,我们批红不是为了办事,而是为了制衡。若兵部要什么就给什么,还要户部何用?"
这番话让王振恍然大悟。他开始明白,批红权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门艺术。
然而,权力的滋味让人沉醉。随着批红的奏章越来越多,司礼监太监们开始飘飘然。一些太监甚至私下接受官员请托,在批红时行方便。
王振虽然心动,但想起范弘的告诫,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的谨慎很快得到了回报。
宣德十年春,朱瞻基突然抽查内书堂学生的功课。当看到王振批红过的奏章时,皇帝露出满意的神色。
"字迹工整,批语得当。"朱瞻基称赞道,"范伴伴,你教得不错。"
范弘趁机进言:"陛下,王振这孩子聪明伶俐,可堪大用。"
从此,王振开始接触更重要的奏章。他甚至被允许在皇帝批红时在一旁伺候,学习政务处理。
然而,就在内书堂看似顺利发展时,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这日,都察院御史顾佐上本弹劾司礼监太监"擅权",列举了多项罪证:私自改动奏章内容、接受官员贿赂、甚至假传圣旨。
朱瞻基震怒,下令彻查。结果令人震惊:内书堂首批学生中,竟有三人涉案。
"朕设立内书堂,本为教化,岂料竟养出这些蛀虫!"皇帝在乾清宫大发雷霆。
范弘跪地请罪:"老奴管教不严,请陛下治罪。"
关键时刻,王振拿出一个记事本:"陛下,这是学生记录的每日批红内容,请陛下过目。"
记事本上详细记录了每个奏章的原始内容、批红意见和修改理由。朱瞻基仔细翻阅,发现王振处理的奏章都合乎规范。
"你为何要记录这些?"皇帝问。
王振叩首:"学生记得师父教导:批红之权,重如泰山,当时时自省。"
这番话打动了朱瞻基。最终,涉案太监被严惩,而王振因为谨慎守法,被破格提拔为司礼监随堂太监。
经过这次风波,朱瞻基对内书堂进行了改革:增设监察制度,规定所有批红必须两人以上合议,重要奏章必须请旨。
"权力就像野马,"皇帝对王振说,"不加约束就会伤人。你要记住今日的教训。"
王振深深记在心里。他明白,自己正在走的是一条充满诱惑的危险道路。
内书堂继续开办,但风气为之一新。太监们更加谨慎地行使批红权,深怕重蹈覆辙。
然而,王振心中明白,文官与宦官之间的权力博弈才刚刚开始。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这两股力量注定要在这个帝国的政治舞台上继续较量。
站在司礼监的台阶上,王振望着文渊阁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三位阁老想必还在为明天的朝会准备着。
"总有一天,"王振在心中默想,"司礼监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皇上最信任的人。"
北风卷起落叶,在宫廷的石板路上打着旋。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影响深远的权力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而内书堂里那些琅琅的读书声,正在为这场变革培养着新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