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幼主临朝

大明华章

宣德十年的寒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的白色中。九岁的朱祁镇身着孝服,跪在仁寿宫张太后的膝前,稚嫩的脸上写满惶恐。窗外,北风呼啸,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哀鸣。

"皇儿,"张太后轻抚孙儿的头,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明的皇帝了。祖母会陪着你,直到你能独当一面。"

小皇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瞟向殿外——那里,司礼监太监王振正垂手侍立,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悲戚。

三日后,奉天殿上举行了新帝登基大典。当九岁的朱祁镇坐上那把对他来说过于宽大的龙椅时,殿中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众卿平身。"小皇帝怯生生地说出祖母教他的话,小手紧紧抓着龙椅的扶手。

退朝后,真正的权力较量在文华殿展开。以张太后为首的后宫,以三杨为首的内阁,以王振为首的司礼监,三方势力围绕着幼主展开了明争暗斗。

"陛下年幼,当以读书为重。"杨士奇率先开口,"臣请增开经筵,择名儒授课。"

王振立即反驳:"陛下龙体要紧,每日功课不宜过重。奴才以为,当以习武强身为先。"

张太后冷眼旁观,最终裁定:"文治武功,不可偏废。就依杨先生所言开设经筵,但每日不得超过两个时辰。"

这个裁决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玄机。经筵由内阁主导,而皇帝的课余时间则掌握在司礼监手中。

第一次经筵日,朱祁镇在文华殿接见讲官。当看到满头白发的杨士奇、杨荣、杨溥时,小皇帝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陛下,"杨士奇跪奏,"今日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枯燥的经义让九岁的孩子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熬到课毕,朱祁镇立即跑向御花园,那里王振早已准备好他最喜欢的蹴鞠。

"王伴伴,"小皇帝边踢球边抱怨,"杨先生讲的课好生无趣。"

王振赔着笑脸:"陛下是万乘之尊,何必受那些老学究的拘束?奴才给陛下讲个故事可好?"

从此,每当经筵结束,王振就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小皇帝解闷。从永乐皇帝五征漠北的英武,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了年幼的皇帝。

"王伴伴,"朱祁镇向往地说,"朕长大后也要像曾祖父那样,带领千军万马,建立不世功业!"

王振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陛下英明神武,必能超越先帝。"

这一切都被张太后看在眼里。这日,她特意召见王振。

"王振,"太后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你伺候皇帝用心,哀家都看在眼里。但你要记住,皇帝年纪尚小,若有人企图误导圣听..."

王振跪地叩首:"奴才万万不敢!奴才对陛下、对太后的忠心,天地可鉴!"

太后凝视他良久,最终挥手让他退下。

与此同时,内阁也在为朝政忧心。由于皇帝年幼,所有奏章都需要太后"懿旨"才能生效,政务效率大不如前。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杨荣忧心忡忡地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章。

杨溥提议:"不如请太后垂帘听政?"

杨士奇摇头:"祖宗家法,后宫不得干政。太后能做的,只是在奏章上用印而已。"

真正的危机在正统元年春天爆发。这日,兵部收到边关急报: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率军犯边,已攻破数座堡垒。

"必须立即增兵!"兵部尚书邝埜急切地说。

然而当奏章送到司礼监时,王振却压下不报:"此等小事,何须惊动陛下?"

十日后,更紧急的军报传来:大同告急!这一次,王振不敢再瞒,但已经错过了最佳增援时机。

张太后得知后震怒,当即召集群臣。

"边关军情,十万火急,为何拖延不报?"太后的目光如刀,直刺王振。

王振跪地辩解:"奴才愚昧,以为边关将领夸大其词..."

"住口!"太后厉声打断,"传哀家懿旨:即日起,所有军情急报,必须立即呈报皇帝与哀家!"

这次事件后,张太后加强了对司礼监的管控。但王振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用心地讨好小皇帝。

这日,朱祁镇在练习骑射时不慎落马,王振不顾自身安危扑上去垫在下面,手臂当场骨折。

"王伴伴!"小皇帝感动得眼泪汪汪,"你待朕真好!"

王振强忍疼痛:"为陛下尽忠,是奴才的本分。"

这件事彻底赢得了朱祁镇的信任。从此,皇帝对王振言听计从,甚至连张太后的话都要打折扣。

正统二年的元旦大朝会,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朝局。当朱祁镇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时,突然晕倒在地。

"陛下!"王振第一个冲上去。

经太医诊断,皇帝是劳累过度所致。张太后当即下令:"即日起,皇帝每日功课减半,所有奏章由内阁先行处理。"

这个决定本是为了皇帝健康着想,却给了王振可乘之机。由于奏章先送内阁,再经司礼监,最后才呈御前,王振得以在其中大做文章。

这日,一份弹劾王振的奏章送到司礼监。奏章中列举了王振多项罪状:结交外官、贪污受贿、欺压良善...

王振看过奏章,冷笑一声,提笔批红:"所言不实,着都察院严查诬告之罪。"

这道批红送到都察院,所有御史哗然。但他们敢怒不敢言,因为谁都知道王振如今深得皇帝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朱祁镇开始显现出对政务的厌倦。每当内阁大臣求见,他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

"陛下,"杨士奇痛心疾首,"近日各地灾荒频发,流民日增,请陛下早作决断。"

朱祁镇漫不经心地说:"这些小事,杨先生处置便是。"

站在一旁的三杨相视无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正统三年春,朱祁镇满十二岁。按制,皇帝应该开始亲自处理政务了。然而当张太后提出要还政于皇帝时,朱祁镇却道:"孙儿年幼,还需祖母多多教诲。"

这句话让王振喜出望外。他知道,小皇帝已经习惯了安逸,不愿承担治国重担。

果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祁镇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骑射游乐上,朝政则完全委于司礼监。

"完了..."杨士奇在文渊阁内长叹,"太祖皇帝废除丞相,本为集权于君。如今却让宦官得了势,这是何等讽刺!"

杨荣苦笑:"或许这就是天命。但愿陛下早日成熟,重振朝纲。"

然而他们的希望很快破灭了。这日,朱祁镇突然提出要北巡边关,效仿宣德皇帝巡边耀武。

"陛下不可!"三杨齐声劝阻,"边关危险,陛下万金之躯..."

"朕意已决!"朱祁镇难得地展现帝王威严,"曾祖父五征漠北,皇祖父巡边耀武,朕为何不可?"

王振在一旁煽风点火:"陛下英明!正好让那些蛮夷见识见识大明天子的威风!"

张太后得知后,连夜求见皇帝。

"皇儿,"太后泪眼婆娑,"你可知边关凶险?若有个闪失,叫祖母如何向你父皇交代?"

朱祁镇却道:"祖母放心,有王伴伴保护朕。"

太后看着孙子稚气未脱却固执己见的脸,知道一切已无可挽回。

北巡的决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兵部尚书邝埜为首的武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儿戏;而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则极力支持,希望能借此立功。

在这场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西北的天空中,乌云正在积聚。

李远在府中接到边关旧部的来信,信中字字惊心:"瓦剌厉兵秣马,恐生大变..."

老人长叹一声,取出珍藏的宝剑。这把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宝剑,似乎也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忧鸣。

"但愿..."李远望着皇宫方向,"这次北巡,不要成为这个帝国的转折点。"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因个人的愿望而改变方向。在正统三年的这个春天,大明王朝正一步步走向它命运中的转折点。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坐在龙椅上的孩子,和他身边那个笑容可掬的太监。

上一章 盛世隐忧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王振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