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天顺复辟

大明华章

天顺元年的春天,北京城在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后,终于恢复了表面的平静。英宗朱祁镇重登九五,改元天顺,意为"承天顺命"。然而,这位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和七年软禁的皇帝,内心深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月的一个清晨,天顺帝独自在乾清宫后的御花园中散步。园中的杏花正开得灿烂,但他却无心欣赏。这些日子以来,他时常在深夜惊醒,脑海中交替浮现出于谦临刑时的从容、石亨等人的谄媚、还有弟弟朱祁钰临终前的面容。

"皇爷,"司礼太监牛玉轻声禀报,"早朝时辰快到了。"

天顺帝回过神来,整了整龙袍:"今日朝会,都有何事?"

"主要是关于清理景泰旧臣的奏章,还有...石亨等人请求封赏的折子。"

天顺帝的眉头微微皱起。自从复位以来,石亨、曹吉祥等人以"夺门功臣"自居,不断要求加官进爵,这让他心中很是不快。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肃立两旁。天顺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发现不少熟悉的面孔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晋官员。

"众卿有本奏来。"天顺帝缓缓开口。

石亨第一个出列:"陛下,徐有贞虽已伏法,然其党羽尚在。臣请继续清查,以绝后患!"

话音刚落,立即有几个官员附和:"石将军所言极是!""当除恶务尽!"

天顺帝不置可否,转而问内阁首辅李贤:"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贤躬身道:"陛下,景泰旧臣多为国家栋梁,若一概清除,恐伤国本。臣以为,当区别对待,有罪者惩,无罪者赦。"

这话立即遭到石亨的反对:"李阁老此言差矣!这些人当年拥立郕王,就是大逆不道!"

天顺帝的脸色沉了下来。石亨这话,分明是在提醒他当年被弟弟取代的耻辱。

"此事容后再议。"天顺帝转移了话题,"如今边境不宁,瓦剌虽暂退,然鞑靼又起。众卿有何良策?"

兵部尚书马昂出列:"陛下,当务之急是整顿京营,加强边防。然国库空虚,军饷难继..."

"户部何在?"天顺帝问道。

户部尚书张睿急忙出列:"陛下,去岁各地灾荒,税收不足。加之...加之赏赐夺门功臣,国库确实捉襟见肘。"

天顺帝心中不悦,但也没有发作。他知道,复位之初,还需要依靠这些"功臣"来稳定局势。

退朝后,天顺帝单独召见李贤。

"李爱卿,今日朝会上,你为何替景泰旧臣说话?"

李贤坦然道:"陛下,治国如治病,过猛则伤身。若因政见不同而大肆清除,恐寒天下士人之心。"

天顺帝沉默片刻:"于谦...当真该死吗?"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李贤愣了一下,谨慎地回答:"于谦之罪,在于专权。然其忠心为国,也是事实。"

"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天顺帝叹了口气,"若当年于谦主张南迁,或许朕就不会有土木堡之辱;但若他真主张南迁,大明江山恐怕早已不保。"

李贤心中一动,意识到皇帝对于谦之死已经产生悔意。

"陛下,"李贤跪地道,"于谦虽有过,然功大于过。若能示以宽仁,赦免其家人,必能收天下人心。"

天顺帝没有立即回答,但显然把这话听进去了。

第二天,天顺帝下诏赦免于谦之子于冕,准许其归葬父亲。这道诏书在朝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石亨得知后,立即进宫面圣。

"陛下!于谦乃大逆之臣,赦免其子,恐失天下人心啊!"

天顺帝冷冷地看着他:"石爱卿是在教朕如何治国吗?"

石亨吓了一跳,连忙跪地:"臣不敢!臣只是..."

"退下吧。"天顺帝挥了挥手,"朕累了。"

石亨悻悻退下,心中既惊且怒。他意识到,皇帝已经开始疏远他们这些"功臣"了。

与此同时,曹吉祥也在暗中活动。他通过宫中的眼线,得知皇帝对石亨日渐不满,便想趁机取而代之。

四月的一天,曹吉祥秘密求见天顺帝。

"皇爷,"曹吉祥谄媚地说,"老奴近日听闻,石亨在府中时常抱怨,说...说若非他石亨,皇爷岂能重登大宝?"

天顺帝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很快掩饰过去:"石亨有功于社稷,发些牢骚也是常情。"

曹吉祥见皇帝不为所动,又添油加醋:"老奴还听说,石亨私蓄死士,结交边将,其心叵测啊!"

"够了!"天顺帝突然喝道,"朕自有主张,你不必多言!"

曹吉祥吓得连连磕头,慌忙退下。

待曹吉祥走后,天顺帝对牛玉说:"传李贤。"

李贤匆匆赶来,天顺帝将曹吉祥的话转述给他,问道:"爱卿以为如何?"

李贤沉吟道:"石亨确实骄纵,然此时动他,恐生变乱。不如明升暗降,逐步削其兵权。"

"具体该如何做?"

"可加封石亨为忠国公,以示恩宠,但同时任命其侄石彪镇守大同,使其远离京师。"

天顺帝点头称善。

第二天,诏书下达:石亨晋封忠国公,其侄石彪授大同总兵。表面上看,石家荣宠至极,但实际上石亨的京营兵权被逐步分解。

石亨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开始暗中准备后路。

天顺元年的夏天,北京城异常炎热。天顺帝在处理朝政之余,时常回忆起在南宫的岁月。那些被软禁的日子虽然难熬,却也让他有机会静心读书,思考治国之道。

这一日,他偶然翻到《贞观政要》,读到魏征劝谏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天顺帝沉思良久,突然问侍立的牛玉:"你说,朕是明君吗?"

牛玉吓得跪地:"皇爷当然是明君!"

天顺帝苦笑:"明君?明君会让忠臣蒙冤而死吗?"

牛玉不敢接话。

"传旨,"天顺帝突然道,"朕要巡幸西山,祭拜天地。"

皇帝要出巡的消息传出,石亨立即请求统领护驾兵马。天顺帝准奏,但同时任命李贤随行参赞军务,明显是要制约石亨。

西山路途崎岖,天顺帝的銮驾行进缓慢。行至一处高地,天顺帝命停车远眺。但见群山连绵,气象万千。

"李爱卿,"天顺帝突然问,"若朕当年不曾亲征,如今会是如何光景?"

李贤谨慎地回答:"往事已矣,陛下当向前看。"

天顺帝长叹一声:"这些年来,朕时常在想,为君者,究竟该如何把握权力与责任的分寸。"

"陛下能作此想,实乃天下苍生之福。"李贤由衷地说。

当晚驻跸西山行宫,天顺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于谦和石亨同时出现,一个满身是血,一个面目狰狞。他惊醒后,再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祭天仪式上,天顺帝格外虔诚。他在祭文中特别提到:"朕承天命,重履至尊,必当敬天法祖,爱养百姓,亲贤臣,远小人..."

这话明显有所指,随行的石亨脸色很不好看。

回京后,天顺帝开始着手整顿朝纲。他首先重用李贤、马昂等正直大臣,同时逐步疏远石亨、曹吉祥等人。

天顺二年正月,大同总兵石彪因贪虐被弹劾。天顺帝趁机下旨将石彪革职查办,石亨上书求情,被天顺帝严词拒绝。

"石亨越来越放肆了!"天顺帝对李贤说,"他真以为朕不敢动他吗?"

李贤劝道:"陛下息怒。石亨党羽尚多,还需从长计议。"

然而,石亨却不知收敛。他自恃有功,竟然称病不朝,想要胁迫皇帝。

天顺帝勃然大怒,但依然强忍怒火,派太医前往诊治,同时暗令锦衣卫监视石府。

二月,有官员弹劾石亨私占民田、蓄养死士。天顺帝认为时机已到,下旨将石亨罢官下狱。

石亨在狱中上书求饶,天顺帝置之不理。不久,石亨病死狱中。

石亨倒台,曹吉祥惊恐万分,竟然铤而走险,与侄儿曹钦密谋造反。然而消息走漏,天顺帝抢先下手,派兵平定叛乱,曹吉祥兵败被杀。

至此,"夺门之变"的三大功臣全部覆灭。

天顺五年,在朝野上下的呼吁下,天顺帝终于下诏为于谦彻底平反,追复原官,赐谥"肃愍",并亲自撰写祭文。

在祭文中,天顺帝写道:"呜呼!谦之忠贞,天地可鉴。朕一时不明,使忠良蒙冤,思之痛心..."

这篇祭文传出,天下士人无不感动。

晚年的天顺帝,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与即位之初判若两人。他经常对臣子说:"朕经历坎坷,方知为君之难。望诸卿直言极谏,共保社稷。"

天顺八年正月,天顺帝病重。临终前,他召太子朱见深至榻前,嘱咐道:"朕一生,最大的过错就是冤杀于谦。你即位后,当时时以此自警,亲贤臣,远小人,如此方能保江山永固。"

说完这番话,天顺帝驾崩,庙号英宗。

这位一生坎坷的皇帝,最终在悔恨与醒悟中走完了人生旅程。他的复辟之路,充满了权谋与血腥,但晚年的醒悟与改革,也为儿子朱见深的"成化中兴"奠定了基础。

历史总是这样吊诡:一个曾经犯下大错的皇帝,最终却在悔过中找到了为君的真谛;而一个蒙冤而死的忠臣,用他的鲜血唤醒了一个时代的良知。

天顺复辟,不仅是一个皇帝的归来,更是一个时代的反思与救赎。

上一章 忠魂血染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石亨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