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成化登基

大明华章

天顺八年的正月,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紫禁城内,白色的灯笼已经挂起,宫人们步履匆匆,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英宗朱祁镇的病情急转直下,太医院的御医们束手无策。

正月十七深夜,乾清宫内烛火通明。天顺帝躺在龙榻上,面色灰败,气息微弱。太子朱见深跪在榻前,眼中含泪。内阁首辅李贤、次辅彭时等重臣肃立一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深儿..."天顺帝艰难地开口,声音细若游丝。

"儿臣在。"朱见深连忙上前握住父亲的手。

"朕...朕的时间不多了。"天顺帝喘息着说,"你即位后,要...要牢记朕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勤政爱民..."

"儿臣谨记。"朱见深哽咽道。

天顺帝将目光转向李贤:"李爱卿..."

"老臣在。"李贤跪地叩首。

"太子年幼,朕...朕将他托付给你了。望你...望你效仿诸葛亮,尽心辅佐..."

"老臣万死不辞!"李贤老泪纵横。

天顺帝又对彭时说:"彭爱卿,你...你也要..."

话未说完,天顺帝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明黄色的锦被。

"父皇!"

"陛下!"

在一片惊呼声中,天顺帝缓缓闭上了眼睛,终年三十八岁。

"陛下驾崩了!"司礼太监牛玉带着哭腔高喊。

顿时,乾清宫内哭声震天。

按照礼制,太子朱见深应当在灵前即位。然而,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此刻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殿下,"李贤擦干眼泪,沉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即刻即位,以安天下人心。"

朱见深看着父亲尚未冷却的遗体,又看了看跪满一地的文武大臣,终于点了点头。

在群臣的簇拥下,朱见深来到奉天殿。这里已经布置妥当,龙椅前香烟缭绕。

"请殿下更衣。"礼部尚书上前奏道。

朱见深换上早已准备好的龙袍,虽然略显宽大,却掩不住少年的青涩。他在龙椅上坐下,望着殿下黑压压跪倒的群臣,心中百感交集。

这个位置,他曾经失去过,如今又回来了。土木堡之变时,他年仅两岁就被立为太子,后来父亲被俘,叔父朱祁钰即位,他被废为沂王。直到父亲复辟,他才重新成为太子。这些起起落落,让这个年轻人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的山呼声将朱见深从回忆中唤醒。

他清了清嗓子,按照李贤事先教导的说道:"众卿平身。朕年少德薄,蒙先帝托付,诚惶诚恐。望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共保社稷。"

李贤率先出列:"陛下初登大宝,当先行改元,以昭示新政。"

"准奏。"朱见深道,"即日起,改元成化。大赦天下!"

"陛下圣明!"

成化元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样的悲喜交加中开始了。

然而,新帝登基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问题冲淡。朱见深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朝中党争不断,边境烽火连天,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让朱见深感受到了为君之难。

"陛下,"户部尚书上奏,"去岁各地灾荒,税收不足。如今国库存银仅够三月之用,请陛下示下。"

兵部尚书紧接着奏道:"边境军饷已拖欠半年,将士怨声载道。若再不发放,恐生兵变。"

朱见深看向李贤:"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贤沉吟道:"当务之急是整顿财政。臣请清查田亩,追缴欠税,同时裁汰冗员,节省开支。"

"不可!"立即有官员反对,"清查田亩必致民怨,裁汰冗员恐失人心。陛下初登大宝,当以稳定为重。"

双方争论不休,朱见深听得头晕脑胀。他这才明白,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退朝后,朱见深独自来到奉先殿,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长跪不起。

"皇祖父,父皇,"他喃喃自语,"孙儿该怎么做?"

这时,一个温柔的女声在身后响起:"陛下为何事烦恼?"

朱见深回头,见是万贵妃。这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女子,是他最信任的人。在他最失意的那段岁月里,是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贞儿,"朱见深叹了口气,"朕今日才知为君之难。"

万贵妃在他身边跪下,轻声道:"陛下何必过于忧虑?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

"可是..."

"陛下还记得当年在南宫的日子吗?"万贵妃打断他,"那时陛下虽为太子,却朝不保夕。如今既登大宝,还有什么好怕的?"

这番话让朱见深精神一振。是啊,比起当年在叔父统治下战战兢兢的日子,现在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你说得对。"朱见深握住她的手,"有你在身边,朕就安心了。"

然而,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依赖,很快就引起了朝臣们的不安。

这一日,李贤秘密求见。

"陛下,"李贤神色凝重,"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爱卿但说无妨。"

"万贵妃年纪已长,且...且并非皇后。陛下与她过于亲近,恐非社稷之福。"

朱见深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李爱卿是在教朕如何对待后宫吗?"

"老臣不敢。"李贤跪地,"只是陛下初登大宝,当以国事为重。且万贵妃专宠,已引起后宫不满..."

"够了!"朱见深拂袖而起,"退下吧!"

李贤无奈,只得叩首退下。

这件事很快就在朝中传开。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李贤,认为皇帝应该雨露均沾;另一派则巴结万贵妃,希望通过她来影响皇帝。

朱见深对此十分烦恼,索性称病不朝,整日与万贵妃在一起。

这天,万贵妃对朱见深说:"陛下可知朝中大臣为何反对妾身?"

"为何?"

"因为他们害怕。"万贵妃冷笑道,"害怕妾身会影响陛下,打破他们垄断朝政的局面。"

朱见深若有所思:"你是说..."

"李贤等人自恃为顾命大臣,想要架空陛下。"万贵妃添油加醋,"陛下若是不早作打算,恐怕要重蹈当年景泰帝的覆辙。"

这话戳中了朱见深的心事。他想起叔父朱祁钰在位时,自己战战兢兢的日子,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那朕该如何?"

万贵妃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陛下何不重用宦官?宦官无后,只能依靠陛下,比那些文官可靠多了。"

朱见深沉吟良久,觉得有理。于是他开始疏远李贤等文官,转而重用太监牛玉、覃吉等人。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李贤连夜求见,苦谏道:"陛下!太祖有训,内官不得干政。陛下若重用宦官,恐重蹈前朝覆辙啊!"

朱见深不以为然:"太祖也说过,为君者当知人善任。牛玉等人忠心可靠,为何不能用?"

"陛下!"李贤叩首泣血,"王振之祸,犹在眼前;曹吉祥之乱,记忆犹新。陛下岂可重蹈覆辙?"

提到曹吉祥,朱见深犹豫了一下。但想到万贵妃的话,他又坚定了决心。

"李爱卿多虑了。"朱见深淡淡道,"朕自有主张。"

李贤见劝谏无效,长叹一声,黯然退下。

成化元年三月,朱见深下旨设立西厂,由太监汪直提督。这个特务机构的权力极大,可以随意逮捕大臣,不经司法程序处决人犯。

西厂设立后,朝中顿时风声鹤唳。许多反对宦官干政的大臣被罗织罪名下狱,李贤也被迫致仕回乡。

没有了李贤等人的制约,朱见深更加为所欲为。他整日沉迷于后宫,将朝政交给万贵妃和宦官处理。

一天,朱见深与万贵妃在御花园中赏花。时值春日,百花盛开,蜂蝶飞舞。

"贞儿,"朱见深突然问,"你说朕是个好皇帝吗?"

万贵妃笑道:"陛下当然是好皇帝。看这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不就是明证吗?"

朱见深望着满园春色,心中却有一丝不安。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李贤的泣血劝谏,但很快就把这些念头压了下去。

"是啊,"他握住万贵妃的手,"有你在身边,朕就是快乐的。"

然而,朱见深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沉醉于温柔乡之时,大明的江山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边境上,蒙古骑兵频繁骚扰;朝堂上,党争愈演愈烈;地方上,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所有这些,都被万贵妃和宦官们隐瞒不报。

成化初年的明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而这一切,都要从这个年轻皇帝的登基开始说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见深的登基,标志着明朝进入了又一个宦官干政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深远的影响。

夜幕降临,紫禁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奉先殿内,成化帝朱见深正在祭拜祖先。香烟缭绕中,他似乎听到了一声叹息,不知是来自父亲的在天之灵,还是来自历史的深处。

上一章 曹吉祥乱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万妃专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