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传庭死节

大明华章

崇祯十六年的深秋,潼关内外战云密布。曾经巍峨的关城在连年战火中已是千疮百孔,城墙上处处可见修补的痕迹,如同一个遍体鳞伤却仍倔强挺立的巨人。

孙传庭站在潼关城头,花白的须发在寒风中飘拂。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如今是大明在西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他望着关外连绵不绝的农民军营寨,眉头紧锁。

“督师,各营粮草仅够十日之用。”陕西巡抚冯师孔低声禀报,声音里透着难以掩饰的焦虑。

孙传庭没有回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他已经听得太多,多到几乎麻木。自去年十月他接任陕西三边总督以来,要兵无兵,要饷无饷,全凭着个人威望和一腔忠义在支撑。

“李自成现在何处?”孙传庭问道。

“探马来报,闯贼亲率大军二十万,已至灵宝,不日便可抵达潼关。”

孙传庭沉默片刻,忽然问道:“冯巡抚,你我在陕西为官多年,可曾想过会有今日?”

冯师孔苦笑:“下官不敢想,也不愿想。”

是啊,谁又能想到,曾经威震四方的大明王朝,会被一群揭竿而起的农民逼到如此境地?孙传庭心中暗叹。

他想起去年十月奉诏出山时的情景。那时他因得罪权贵,罢官在家已经五年。崇祯皇帝亲笔下诏,言辞恳切:“今闯献猖獗,社稷危殆,非卿不可为也。”

那一刻,这位老将热泪盈眶。明知是赴死,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注定悲剧的使命。

“督师,朝廷急旨!”亲兵匆匆呈上一封文书。

孙传庭展开一看,是崇祯的亲笔手谕,字迹潦草,透着难以抑制的焦躁:“卿既受命,当速破贼,何故迁延不进?若再逡巡,恐伤朕望。”

手谕最后,几乎是声色俱厉地催促他立即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冯师孔也看了手谕,忍不住道:“督师,我军新募之兵尚未练成,此时出战,恐非良机啊!”

孙传庭长叹一声:“我岂不知?然皇上忧心如焚,朝中宵小又屡进谗言。若再不出战,只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冯师孔明白他的意思。这些年来,多少督师、巡抚因为“畏敌不前”的罪名被下狱处死?熊文灿、杨嗣昌、傅宗龙...一个个名字如同警钟,在孙传庭耳边回响。

十月初一,孙传庭在潼关誓师。三军将士虽然斗志昂扬,但明显训练不足,装备简陋。

“诸位!”孙传庭声音洪亮,“今日之战,关系社稷存亡!传庭受国厚恩,唯有一死以报!望诸君同心协力,共破贼寇!”

“愿随督师死战!”将士们的呼喊声震天动地。

然而在这悲壮的气氛中,孙传庭却感到一丝不安。他深知,光靠忠义是打不赢战争的。

明军出关后,初战告捷,连破农民军数座营垒。李自成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孙传庭虽然识破此计,但在崇祯连番催促下,不得不继续进军。

十月初八,明军进至汝州。就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农民军的主力。

战役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李自成投入了全部兵力,而明军则因粮草不继,士气低落。更糟糕的是,天公不作美,连续数日的大雨让明军的火器无法使用。

“督师!左翼溃败!”

“右翼请求支援!”

“中军被包围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孙传庭亲自督战,试图稳住阵脚,但败局已定。

“督师,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亲兵队长拉着他的马缰哀求。

孙传庭怒目圆睁:“今日唯有死战,岂可做逃兵!”他拔出佩剑,大呼:“杀贼!”

主帅的英勇无法挽回整体的败局。明军全线崩溃,士卒四散奔逃。孙传庭在亲兵护卫下,且战且退,向潼关方向撤退。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他们撤退途中,传来了更坏的消息:潼关守将白广恩投降,潼关已失。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孙传庭当场吐血坠马。

“督师!”亲兵们慌忙扶起他。

孙传庭面色惨白,喃喃道:“潼关失守,陕西不保,我孙传庭...万死难赎其罪啊!”

众将无不落泪。大家都知道,潼关是关中门户,一旦失守,李自成便可长驱直入,直取西安。

残兵败将护着孙传庭,转道向南,企图经南阳退往湖广。然而农民军紧追不舍,沿途不断有士兵逃亡。

十月中旬,这支只剩下数千人的残军被包围在南阳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里。

是夜,月明如昼。孙传庭将剩余将领召集到一间破庙中。

“诸位,”他的声音已经嘶哑,“明日必是最后一战。传庭无能,连累诸君至此...”

总兵牛成虎泣道:“督师何出此言!末将等愿誓死相随!”

孙传庭摇头:“不必了。明日我自率亲兵断后,诸君可各自突围。大明...还需要忠义之士。”

众将跪地痛哭,无人愿离。

孙传庭叹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最后一搏吧。”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孙子兵法》,就着月光,写下最后一封奏疏:

“臣传庭死罪:潼关已失,三秦沦陷,皆臣之过。然臣临死敢言,今日之局,非战之罪,实因朝廷调度无方,粮饷不继。望陛下勿再催战,固守京师,或可挽狂澜于既倒。臣虽死,魂必护佑大明...”

写到这里,他停笔沉思片刻,又将最后一句涂去。既已无力回天,何必再给皇上虚妄的希望?

十月二十八日,黎明。农民军发起总攻。

孙传庭穿戴整齐朝服,手持尚方宝剑,率最后的三百亲兵列阵迎敌。

“杀!”老将军须发皆张,一马当先。

这场战斗没有任何悬念。三百对三万,实力悬殊。但明军将士无一人后退,全部战死。

孙传庭身中十余创,犹自持剑而立。李自成亲自来到阵前,看着这个宁死不屈的老将,不禁肃然起敬。

“孙督师,降了吧。我必以国士待之。”

孙传庭冷笑:“我孙传庭生为明臣,死为明鬼,岂能降贼!”

说罢,他举剑自刎,壮烈殉国。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在朝堂上失声痛哭。他下旨追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谥忠烈。然而这些身后的哀荣,已经无法挽回大明覆亡的命运。

潼关失守后,李自成势如破竹,很快攻占西安。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与此同时,北京的形势也日益危急。崇祯召集群臣问策,但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无人能拿出可行之策。

兵部尚书张缙彦硬着头皮奏道:“陛下,可召天下兵马勤王...”

“勤王?”崇祯苦笑,“天下还有兵马可召吗?”

是啊,孙传庭兵败后,大明最后的一支机动兵力已经损失殆尽。各地总兵或降或逃,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二月,李自成率大军东征,直指北京。沿途州县望风归降,几乎无人抵抗。

三月初,大顺军抵达居庸关。守将唐通不战而降,北京门户洞开。

直到这时,崇祯才真正意识到孙传庭临终奏疏中那句“勿再催战”的深意。可惜,为时已晚。

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开始攻城。崇祯在乾清宫听着远处的炮声,面如死灰。

“陛下,走吧,现在还来得及...”太监王承恩跪地哀求。

崇祯摇头:“朕乃天下之主,岂可效仿蜀后主、晋怀帝?”

他取出笔墨,写下最后一道诏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罢,他带着王承恩登上煤山。

望着山下烽火连天的北京城,崇祯忽然想起孙传庭临终的奏疏。那个老将军,到死都在为他、为这个王朝谋划。

“传庭...是朕对不起你啊...”崇祯泪流满面。

次日凌晨,崇祯自缢于煤山一棵老槐树上。同一天,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中央政权宣告灭亡。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南京,史可法得知北京陷落、崇祯殉国的消息后,痛哭失声。他立即与南京文武官员商议,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延续明祚。

消息传到陕西,李自成大为震怒。他没想到明朝还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传令下去,立即整军南下,务必剿灭南明!”李自成对部下下令。

然而就在此时,关外的清军也在蠢蠢欲动。摄政王多尔衮接到明朝灭亡的消息,认为这是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孙传庭的殉国,成为这个王朝悲剧的注脚,也为后来的抗清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许多年后,当史可法在扬州城头面对清军劝降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史可法,愿效孙督师,死为明鬼!”

忠魂不灭,精神长存。尽管大明王朝已经覆亡,但孙传庭这样的忠臣义士,却永远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上一章 松锦溃败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自成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