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自成称帝

大明华章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西安城银装素裹。往年的这个日子,秦王府前必定车水马龙,文武百官都要入府向秦王朝贺。而今日,王府门前换上了"大顺"的旗号,往来将士皆着新制战袍,胸前绣着个醒目的"顺"字。

李自成站在王府正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望着院中肃立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十二年前在米脂县当驿卒的日子,那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吃上一顿饱饭;想起了在甘肃当兵时受尽的欺辱;想起了高迎祥大哥对他的知遇之恩...

"陛下,吉时已到。"丞相牛金星轻声提醒。

李自成收回思绪,整了整身上新制的龙袍。这龙袍是用从秦王府库中寻出的御用绸缎赶制而成,虽然针脚略显粗糙,但金线绣出的五爪金龙在冬日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

"开始吧。"李自成沉声道。

号角长鸣,鼓乐齐奏。大顺朝的建国大典,就在这座曾经的秦王府中开始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的朝贺声震天动地。李自成端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下众人:左手边是以刘宗敏、李过为首的武将,这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兄弟,如今都封了侯爵;右手边是以牛金星、宋献策为首的文臣,这些人多半是失意举人或是不得志的士子,如今却成了新朝的开国元勋。

"众卿平身。"李自成抬手,声音洪亮。

按照牛金星等人制定的礼仪,接下来是宣读即位诏书。这份诏书由牛金星亲自执笔,字字铿锵:

"...明朝昏君,宠信奸佞,苛政虐民,致使天下鼎沸,生灵涂炭。朕本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义师,拯民水火...今正位西安,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听着诏书中对明朝的控诉,李自成不禁微微点头。是啊,若不是朝廷无道,官吏贪暴,他一个驿卒又何至于走上造反这条路?

大典结束后,李自成在偏殿召见几位心腹重臣。

"陛下,"牛金星首先奏道,"如今既已正位,当立即整顿兵马,直取北京,以定天下。"

刘宗敏立即附和:"丞相说得是!如今明朝精锐尽失,正是趁胜追击的好时机!"

李自成却沉吟不语。他走到殿外,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忽然问道:"你们说,崇祯此刻在做什么?"

众人一愣,没想到皇上会问这个问题。

宋献策答道:"想必是在宫中惶惶不可终日。"

李自成摇头:"我听说,崇祯勤政,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这样的皇帝,为何会亡国?"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最后还是牛金星打破了沉默:"陛下,崇祯虽勤政,然刚愎自用,猜忌多疑,且用人不专,此其所以败也。"

李自成转身,目光炯炯:"那朕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这个问题更加难以回答。几位大臣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宋献策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定制度、施仁政。我军所到之处,当宣布'三年免征',以收民心;对明朝降官,宜量才录用,以安士心;对将士,须严明军纪,不得扰民。"

李自成点头:"宋军师说得在理。传朕旨意:大军东征,沿途不得扰民,违令者斩!明朝官吏,愿降者一律录用。百姓赋税,免除三年!"

这道旨意很快传遍西安全城,百姓欢呼雀跃。然而,在表面的欢庆之下,暗流却在涌动。

当夜,李自成难以入眠,独自在王府花园中散步。雪花飘落在他的龙袍上,很快就融化了。他想起了一个月前进入西安时的情景。

那时,明朝守将王根子开城投降,他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这座西北重镇。进城时,百姓夹道欢迎,口称"闯王"。可是当他住进这座富丽堂皇的秦王府,看着那些战战兢兢的明朝降官时,心中却生出一种莫名的惶恐。

"皇上为何独自在此?"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自成回头,见是妻子高桂英。这位与他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如今已是大顺朝的皇后,却依然穿着朴素的棉衣。

"我在想,"李自成轻声道,"我们真的能坐稳这个江山吗?"

高桂英握住他的手:"还记得我们在商洛山中的日子吗?那时我们只有几十个人,被官军追得东躲西藏。现在我们有百万大军,整个西北都在掌握之中,还有什么好怕的?"

李自成摇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啊。你看那些降官,表面上恭顺,心里不知在打什么算盘。还有那些跟着我们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今都封了官,可有些人已经开始作威作福了。"

高桂英沉默片刻,说道:"我今日在街上,看见刘宗敏的部下在强抢民女。"

李自成眉头紧锁:"果真?"

"我亲眼所见。"高桂英叹息,"自成,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我们的人也学着明朝官吏那样欺压百姓,那我们和明朝又有什么区别?"

第二天一早,李自成立即召集众将。

"朕听说,有人纵容部下扰民?"李自成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将领。

刘宗敏等人低头不语。

李自成猛地一拍桌子:"我们起兵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若是我们也欺压百姓,那还不如现在就散伙!"

众将吓得跪倒在地。

"刘宗敏!"李自成点名。

"臣在。"刘宗敏冷汗直流。

"你部下强抢民女,你可知情?"

"臣...臣管教不严,请陛下治罪!"

李自成冷冷道:"念你战功卓著,免去死罪。但活罪难逃,杖责五十,降爵一级!所抢民女立即送回,赔偿白银百两!"

处理完这件事后,李自成对宋献策说:"军师,看来光是下旨还不够。必须设立专门的执法队伍,严查军纪。"

宋献策点头:"陛下圣明。臣建议设立'稽查处',专司军纪整顿。"

就在大顺政权在西安加紧整顿之时,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乾清宫内,崇祯看着各地传来的告急文书,双手颤抖。陕西全境失守,山西岌岌可危,河南大半已落入农民军之手...最可怕的是,国库已经空虚到连京营的粮饷都发不出了。

"陛下,休息一下吧。"王承恩看着皇帝憔悴的面容,心疼地劝道。

崇祯摇头:"朕如何能休息?闯贼已经称帝,下一步就是要来取朕的性命了。"

他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喃喃自语:"朕登基十七年,励精图治,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与此同时,关外的清军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的变化。沈阳皇宫中,摄政王多尔衮接到李自成称帝的消息,立即召集众王公大臣议事。

"看来,明朝的气数已尽。"多尔衮缓缓道,"这是我们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

范文程上前奏道:"王爷明鉴。然我军不宜过早介入,当待闯军与明军两败俱伤之时,再坐收渔利。"

多尔衮点头:"范先生说得是。传令各旗,加紧操练,随时准备入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个政权之间的生死较量即将展开。而在西安,李自成正在为东征做最后的准备。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李自成在西安城头与民同乐,看着满城灯火,他忽然对身边的牛金星说:"丞相,你说我们真的能成功吗?"

牛金星躬身道:"陛下顺天应人,必能一统天下。"

李自成却苦笑:"顺天应人?天意难测啊。"

他想起这些年来见过的太多生死,太多成败。张献忠在成都也称了帝,但很快就兵败逃亡;罗汝才、贺一龙等当年的义军首领,如今都已不在人世...

"陛下不必多虑。"牛金星劝道,"如今我军士气正盛,而明朝土崩瓦解,此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李自成点头,但心中的不安却挥之不去。

第二天,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正式下诏东征。诏书中写道:"...朕将亲率大军,扫清明朝余孽,拯民于水火..."

二十万大顺军浩浩荡荡开出西安,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沿途州县闻风而降,几乎无人抵抗。

站在潼关城头,李自成眺望东方。那里是中原大地,是北京城,是紫禁城,是一个他从未想过能够征服的世界。

"出发!"他挥手下令。

大军如洪流般向东涌去,而历史的转折点,也在这滚滚铁蹄声中悄然来临。

上一章 传庭死节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甲申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