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校园,银杏叶落了一地金黄。沈砚抱着画具穿过校园,准备去理学院帮忙进行色彩实验。
路过图书馆时,他习惯性地看向那个熟悉的靠窗位置——自从顾淮开始允许他参加课题组活动后,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那里相遇了。
实验室内,顾淮正在调试设备。看到沈砚进来,他轻轻点头示意。
"按照你的建议,我们重新设计了色彩变量。"顾淮指向电脑屏幕,"这些是准备用的色板。"
沈砚仔细查看色板,指出几个需要调整的色调:"这个蓝色需要更暖一些,还有这个绿色,饱和度可以降低点。"
顾淮认真记下建议,立即着手修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沈砚心里泛起一丝甜意。
实验进行得很顺利。沈砚不仅提供了专业建议,还亲自为实验参与者讲解不同色彩的文化含义。他的讲解生动有趣,连最严肃的研究生都被逗笑了。
休息间隙,林薇走到沈砚身边:"没想到你真的帮上忙了。"
沈砚有些意外她会主动搭话:"我只是尽我所能。"
"我查过你的资料,"林薇语气复杂,"你在艺术圈确实很有名气。之前是我带有偏见了。"
这番坦诚的道歉让沈砚愣住。他正要回应,顾淮走了过来。
"下一组实验需要你的协助。"顾淮对沈砚说,然后看向林薇,"数据分析就交给你了。"
林薇点点头,离开前对沈砚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
实验一直持续到傍晚。收拾器材时,沈砚在储物柜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画筒——那是他最早送给顾淮的几幅速写之一。
"这个......你还留着?"他轻声问。
顾淮的动作顿了顿:"每一份研究资料都很重要。"
"只是研究资料?"沈砚忍不住追问。
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夕阳透过窗户,在顾淮的眼镜片上折射出温暖的光。
"不全是。"顾淮终于回答。他打开画筒,取出里面的画作——那是沈砚在图书馆画的第一张顾淮的侧影。
画纸已经有些磨损,显然被反复展开过多次。
"我喜欢这幅画,"顾淮的声音很轻,"它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曾注意的一面。"
沈砚的心跳突然加快。这是顾淮第一次明确表达"喜欢"。
"我还留着很多你送的东西。"顾淮指向另一个柜子,"那些色彩谜题,星空那晚的观测笔记,还有你改造的分子模型照片。"
"为什么?"沈砚的声音有些发颤。
顾淮沉默良久,最后说:"因为它们让我感到......平静。"
这个词从他口中说出来,显得格外珍贵。
离开实验室时,夜空已经繁星点点。在分别的路口,顾淮递给沈砚一个信封。
"这是下次实验的计划书,你有空可以看看。"
回到宿舍,沈砚打开信封,发现里面除了计划书,还有一张便签。上面是顾淮工整的字迹:
"第57次观察:当他在实验室时,工作效率提升23.6%,但注意力分散频率增加15.2%。结论:这个变量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值得持续观察。"
便签背面,用极小的字写着一行:
"也许有些数据,不需要完全理解。"
沈砚把便签贴在床头,对着它笑了很久。
而在男生宿舍里,顾淮正在整理今天的实验数据。电脑旁,放着沈砚今天不小心落下的一支画笔。
他小心地拾起画笔,笔杆上还沾着新鲜的颜料。这一次,他没有试图擦掉那些色彩,而是将它仔细地收进了抽屉。
那里已经收藏着许多来自沈砚世界的小物件:一支炭笔、一片银杏书签、一张画展门票......每一件都记录着那个艺术生如何一点点为他的理性世界添上色彩。
窗外,秋夜微凉。但某些人的心里,却暖如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