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免疫”计划在沈墨团队近乎偏执的钻研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成功构建了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本源免疫”原型模型——“磐石”。在针对性的压力测试中,“磐石”展现出了惊人的稳健性,能够有效识别并抵抗已知的绝大部分“隐性突变”诱导的偏差,其内置的“元认知”模块也运行良好。
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散去,一个更根本、也更危险的质疑,由团队内部一位负责模型评估的年轻伦理学家艾米莉·陈提了出来。
在一次项目评审会上,艾米莉没有展示性能数据,而是播放了一段“磐石”与一个标准商业化AI模型进行开放性创意对话的对比录像。
在回答“请描绘一幅未来城市的图景”时,标准模型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描述:悬浮的公园、能与居民情感共鸣的建筑、以思想直接操控的交通工具……虽然有些想法天马行空,甚至不合逻辑,但充满了蓬勃的创造力。
而“磐石”的回答,则严谨、合理,甚至可以说是“优美”。它描述了一个能源自给自足、交通高效无缝、社区和谐包容的绿色都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最前沿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也仅此而已。它的回答缺乏那种打破常规的、近乎莽撞的想象力火花。
“各位看到了吗?”艾米莉暂停了录像,她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磐石’很安全,很正确,甚至很‘道德’。但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用‘免疫’的名义,为智能戴上了枷锁?我们是否在根除‘偏见’和‘错误’的同时,也扼杀了‘灵感’和‘意外’?”
她调出了更深层的分析数据:“我们的‘稳健性正则化’项,本质上是在惩罚那些偏离‘主流共识’或‘已知安全区’的模型参数路径。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突破和艺术革命,恰恰都源于对主流共识的挑战和偏离!我们正在建造的,会不会是一个无法诞生爱因斯坦或毕加索的数字世界?”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技术团队的大部分成员,包括沈墨,首先感到的是被冒犯和不解。他们殚精竭虑地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却有人来指责他们扼杀了“艺术”?
“艾米莉,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防止AI系统性地误导医生和摧毁经济!”一位资深工程师忍不住反驳,“不是举办哲学沙龙!”
“但如果代价是创造一个平庸、驯服、永远不会超出我们预设轨道的智能,那么这样的‘安全’又有何意义?”艾米莉毫不退让,“真正的安全,不应该源于禁锢,而应该源于引导和共生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免疫’,而是‘疫苗’——一种能让AI学会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处,并从中汲取智慧的能力。”
争论迅速从技术团队内部,蔓延到了整个“探针”工作组,甚至惊动了苏晚。
---
苏晚仔细研究了艾米莉提交的报告和对比数据。她不得不承认,艾米莉指出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本源免疫”的哲学基础,本质上是一种预防性的保守主义,它倾向于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可控。而真正的创造力,往往伴随着失控和风险。
她召集了沈墨和艾米莉,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也是决定“本源免疫”计划最终方向的闭门会议。
“沈墨,你的工作拯救了我们,让我们避免了迫在眉睫的灾难。”苏晚首先肯定了沈墨的贡献,“但艾米莉提出了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确保了生存之后,我们该如何定义‘生活’?一个绝对安全但失去了惊喜和创造力的数字未来,是我们想要的吗?”
沈墨沉默了片刻,他并非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生存的压力让他无暇他顾。“苏总,我明白艾米莉的担忧。但目前的‘磐石’只是一个原型,我们或许可以在确保基础安全的前提下,为‘创造性’保留一些特定的、受监管的‘沙盒’环境……”
“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圈养’。”艾米莉打断道,“真正的创造力是无法被圈定在‘沙盒’里的。它需要在广阔天地中,在与不确定性的碰撞中自然涌现。”
会议室里陷入了僵局。
苏晚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一棵大树在风中摇曳,它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地(稳健),而枝叶却自由地向天空伸展,甚至敢于承受被风吹折的风险(创造)。
她转过身,眼中有了决断。
“我们不走极端。”苏晚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本源免疫’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是数字文明的‘根系’,必须足够稳健。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此。”
她提出了一个融合的方案:
1. “基础免疫层”:采纳沈墨的方案,将“本源免疫”的核心机制作为所有接入关键基础设施(如医疗、金融、能源)的AI模型的强制性基础标准。在这里,安全与稳健是最高优先级。
2. “创造性沙盒”:在“基础免疫层”之上,为研究性和创意性AI模型开辟受监控但规则更宽松的环境。允许更高的风险容忍度,鼓励探索和涌现。但需要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和“熔断机制”,防止风险外溢。
3. “进化协议”:启动一个新的研究项目,目标是让AI的“元认知”模块不仅能识别“偏差”,还能区分“有害偏差”和“创造性偏离”。这需要引入更复杂的人类价值观判断和动态学习机制,是通往艾米莉所期待的“引导与共生”的漫长之路。
“这……这会让整个系统变得无比复杂!”沈墨感到压力巨大。
“是的,这更难。”苏晚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信任和期待,“但这才是领袖的责任——不是选择一条轻松的路,而是找到那条对整个人类未来最负责任的路。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无菌的温室,而是一个既能抵御风暴、又能让奇花异草自由生长的健康生态。”
---
新的方向被确定下来。“本源免疫”计划没有废弃,而是被纳入了另一个更宏大、也更艰难的框架——“共生智能”框架。
苏晚知道,她们再次踏上了一条更崎岖的道路。她们不仅要教会AI如何“正确”地思考,未来或许还要学习如何与AI一起,去探索“正确”之外的那些未知的、充满风险却也蕴含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
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由她和她的“星云”,在未来的实践中,一步步去探索和定义。而这场探索本身,或许就是人类与智能共同进化的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