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雨下了整整一周,市图书馆的古籍区传来了一声尖叫——原来管理员发现,古籍修复师郑教授死在了阅览区的角落里,他的头靠在一本打开的《永乐大典》上,嘴角沾着黑色的血迹。
沈清玄赶到时,古籍区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和杏仁味——是氰化物中毒的味道。郑教授趴在桌上,右手食指按在《永乐大典》的“典”字上,指尖沾着墨汁,旁边放着一杯没喝完的茶,茶水里检测出了氰化物。
“死者郑明远,65岁,古籍修复专家,负责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周野递过资料,“报案人是早上来整理古籍的管理员,说郑教授昨晚加班修复《永乐大典》,一直没离开。现场门窗完好,茶杯上只有郑教授的指纹,像是自杀。”
沈清玄拿起那本《永乐大典》,“典”字上的墨汁是新鲜的,郑教授的指尖还有未干的墨痕。他翻到前一页,发现书页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划痕,像是用指甲刻的,划痕组成了一个“三”字。
“郑教授为什么要在‘典’字上按手印,还刻‘三’字?”沈清玄问管理员。
“郑教授最近在修复《永乐大典》的第三卷,说这卷有残缺,一直在找补页。”管理员回忆,“上周有个叫赵凯的研究员来借过第三卷,还和郑教授吵了一架,说郑教授‘藏着补页不肯拿出来’。”
赵凯,38岁,古籍研究员,一直研究《永乐大典》的补页问题,半年前发表过一篇论文,说找到补页的线索,却没公开具体位置。沈清玄找到他时,他正在实验室里研究古籍,看到警察,眼神躲闪:“我没杀郑教授,我只是和他争论补页的事,他说补页在图书馆的密室里,不肯带我去看。”
图书馆的密室在古籍区的地下室,需要密码才能进入。沈清玄想起郑教授按在“典”字上的手印,《永乐大典》第三卷的“典”字,笔画数是八画,加上划痕的“三”
……
会不会是“38”?
输入“38”,密室门开了。里面堆满了古籍,最中间的架子上放着一个木盒,打开后是《永乐大典》的补页——上面记载着一段关于民国时期文物走私的秘闻,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人,和林初南案监控里的黑色外套男人有三分相似。
沈清玄的心脏猛地一跳,但他很快冷静下来——现在不是想林初南案的时候。他注意到木盒里还有一张纸条,是郑教授写的:“补页涉及重大秘密,赵凯心思不正,不可让他得手。”
技术科在补页上检测出赵凯的指纹,还有微量的氰化物残留。赵凯在证据面前终于承认,他想把补页偷出去卖给境外文物贩子,郑教授不肯,他就在郑教授的茶水里下了氰化物。“我以为杀了他就能拿到补页,没想到他把补页藏在了密室里,还留下了线索。”
沈清玄看着那张文物走私的秘闻,突然想起林初南案里的黑色袋子——会不会和这段秘闻有关?看着看着,她的手不自觉的捏紧了手中的铜徽,像是怕人看到,又把手藏到了口袋里。
她很快压下这个念头,把补页交给图书馆馆长:“这卷补页很重要,一定要好好保管。”
虽然这些举动不明显,但是被周野都看在了眼里。
走出图书馆时,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周野看着沈清玄的脸色:“沈队,你是不是想起林初南的案子了?”
她一怔,把头偏到一边,嘴硬到“没。”她松开攥着铜徽的手,指腹残留着金属的凉意,“先把赵凯的案子结了,文物走私的线索交给缉私科跟进。”
审讯室里,赵凯盯着桌上的补页,突然崩溃大哭:“那伙文物贩子说给我两百万,我妈得了癌症要做手术,我实在没办法……”沈清玄看着他颤抖的肩膀,想起老周案里陈峰说的“一时糊涂”,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多少罪恶,都藏在“没办法”三个字里。
结案那天,图书馆馆长送来一本郑教授修复好的《论语》,扉页上有郑教授的字迹:
“古籍修的是残破,人心修的是良知。”
沈清玄把书放在办公桌最上层,和林初南的照片并排摆着。
周野敲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份报案记录:“沈队,城北区的‘望溪养老院’出事了,护工发现住在三楼的老人死在了房间里,死状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