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星尘于渊
本书标签: 古代 

暗室一灯

星尘于渊

江南的梅雨季节,黏稠而窒闷。浔阳城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之中,青石板路泛着湿滑的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腐烂的气息。这种天气,连最勤快的货郎也懒得出门,陆家的小院更显寂静。

陆子谦冒雨从书院归来,肩头已被雨水打湿,脸上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他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正在灶间帮忙生火的白梦瑶。

“瑶妹妹,你看这个!”

白梦瑶接过,打开油纸,里面是一本薄薄的、边角有些卷曲的手抄册子,封面上并无书名,字迹潦草,显然是在仓促间抄录而成。她疑惑地看向陆子谦。

“这是院长私下给我的,”陆子谦压低声音,难掩激动,“说是从京里流传出来的,‘那位’近期的几篇策论!”

白梦瑶的心猛地一跳。“那位”?她瞬间明了,指的是当今圣上。皇帝陛下的策论,即便是抄本,在民间也是严禁流传的,尤其是在这远离京城的浔阳,周院长能将此物私下交给陆子谦,可见对其期望之深,也意味着乡试的暗流已经涌动到了何种程度。

她不动声色地翻开册子。策论涉及河工、漕运、边患,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焦灼与力图振作的矛盾心态。皇帝老了,太子之位空悬,几位皇子斗得如火如荼,国事难免艰难。这些策论,与其说是治国方略,不如说是帝王心术的流露,是揣摩上意、应对科场的关键。

“院长说,李侍郎是……是‘那位’的近臣,其喜好,或可从中窥见一二。”陆子谦补充道,语气中带着对周院长提携的感激,也有一丝对未知前途的忐忑。

白梦瑶快速浏览着策论内容,心中已如明镜。皇帝对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深感忧虑,尤其强调“务实”“效验”。李崇明若主考,必会投其所好。她合上册子,递给陆子谦,语气平静:“陆大哥,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极大的风险。此文需深读,但更要懂得,何该显,何该隐。”

陆子谦一怔,随即恍然。科场文章,并非越尖锐越好,需懂得把握分寸,既要展现才华,又不能触犯忌讳。他看着白梦瑶沉静的眼眸,心中钦佩更甚。这个妹妹,看问题的透彻,远非他所能及。

“我明白。”他郑重地点点头,“瑶妹妹,你……你觉得,我该从何处入手?”

这一问,已带上了请教之意。不知不觉间,白梦瑶已成了他精神上的某种倚仗。

白梦瑶沉吟片刻,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轻声道:“漕运。东南赋税半天下,漕运乃国之命脉。陛下忧心漕运梗阻,吏治腐败侵蚀漕粮。你可从此处破题,不必空谈大道理,只论具体弊端,如漕船损耗、胥吏盘剥、沿途仓储亏空,并提出一两条切实可行的……哪怕是看似细微的改良之策,如改进量船验米之法,或加强沿途巡检连环担保之制。”

她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直指要害。这些见解,绝非一个深闺少女或普通书生所能有,那是她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帝国核心机要才能积累的视野。陆子谦听得目瞪口呆,只觉眼前豁然开朗。

“妙啊!”他击掌赞叹,“瑶妹妹,你真是……真是……”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心中的震撼。

白梦瑶转过身,微微一笑,那笑容在昏暗的灶间里,如昙花一现,清冷而夺目:“我不过是以前听家父……听长辈们闲聊时记下的一星半点,陆大哥觉得有用便好。”

她再次轻巧地将缘由推给了“过往”,陆子谦虽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得此助力,夫复何求”的庆幸与激动。他捧着那本册子,如获至宝,连湿衣服都顾不上换,便钻回自己狭小的房间研读去了。

白梦瑶看着他的背影,眼神复杂。她在利用陆子谦,利用他的身份,利用他的科考之路,作为自己窥探外界、施加影响的跳板。这份利用,夹杂着对陆家收留之恩的感激,也夹杂着一丝因陆子谦纯粹善意而产生的愧疚。但这点愧疚,很快被更强大的目标压了下去——她需要力量,需要信息,需要重回权力中心。任何能利用的,都不能放过。

几天后的深夜,白梦瑶确认陆周氏和陆子谦都已熟睡,悄无声息地起身。她没有点灯,借着从破窗漏进的微弱天光,走到墙角,挪开一个破旧的米缸。缸底之下,有一块松动的青砖。她撬开青砖,露出一个小小洞穴,里面放着一个防水的油布包。

打开布包,里面是她这段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积攒下的银钱,数量已颇为可观,远超一个普通绣娘或抄书人所能赚取。还有几样东西:一枚看似普通、实则内藏玄机的铁木簪(她根据记忆仿制了小时候见过的一种暗器),一小包配置好的、能让人短时间内浑身无力却查不出原因的草药粉末,以及……一枚小小的、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的琉璃碎片——那是她砸碎了一件不值钱的琉璃首饰,从中选出最像她长命锁材质的一小片。

她将琉璃碎片紧紧攥在手心,冰冷的触感让她保持绝对的清醒。然后,她开始用炭笔,在一张粗糙的草纸上勾勒。不是绣样,也不是地图,而是一个复杂的人名关系图。中心是“白家”,延伸出“齐王”、“李崇明”、“浔阳知府”、“白勇”……甚至在“齐王”之上,她画了一个模糊的问号,代表可能存在的、更高层次的推手。

她像一只在黑暗织网的蜘蛛,耐心而冷静地将已知的蛛丝连接起来。每一个名字,都可能是一条线索,一个复仇的突破口。李崇明要来江南,这就是一个机会。一个……或许能接触到更高层面,甚至……接触到京城来人的机会。

她需要一场“巧遇”,一场能让她进入某些人视野,却又不会暴露身份的“巧遇”。科考,士子云集,正是最好的舞台。而陆子谦,就是她最好的掩护和……敲门砖。

她仔细地将草纸烧掉,灰烬碾碎,撒入墙角水洼。然后,她拿起那根铁木簪,就着微光,练习着记忆中那套隐蔽而致命的刺杀技巧。动作无声无息,却招招凌厉。将门之血,从未冷却。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人庇护的孤女,她是淬炼于泥淖的利刃。

就在白梦瑶于暗室中磨砺爪牙之时,千里之外的京城,顾长渊的书房也亮着灯。

他面前摆着两份密报。一份来自南方,详细记述了白梦瑶如何借助陆子谦,间接影响云裳阁风波,以及她似乎开始引导陆子谦的科考准备,其见解令影卫都暗自心惊。另一份来自宫中,确认了李崇明为江南乡试主考官的消息,同时附带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陛下对此次江南科考异常关注,可能会派皇子或重臣前往“巡视”,以示恩宠,也存了监察之意。

派谁去?顾长渊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齐王势大,但陛下对其亦多有忌惮,未必会让他插手江南文事。最有可能的,是那位以“贤王”著称、素来与齐王不睦的三皇子,或者……是那位身份特殊、超然物外的……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顾长渊心中迅速成型。他需要推动这件事,需要让那位“最合适”的巡视大臣前往江南。如果操作得当,这将是瑶瑶回归京城舞台的一个绝佳契机,甚至可能成为撬动白家冤案的第一个支点!

他走到书案前,开始写信。这一次,信是写给他的老师,那位已致仕还乡、却仍对朝政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帝师。信中以讨论书法为名,闲闲提及江南人文荟萃,今科必有英才辈出,若得德高望重、精通文事的皇室宗亲前往宣示天恩,必能彰显朝廷重才之心,亦可安抚东南士子,其效果,远非寻常朝臣可比……

信写得很含蓄,但顾长渊知道,他的老师一定能看懂其中的深意。这位老师,与那位“最合适”的巡视大臣,关系匪浅。

信送走后,顾长渊推开窗户,夜雨初歇,空气中带着凉意。他望向南方,目光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个在陋室中,于昏灯下一笔一划谋划着惊天棋局的少女。

“瑶瑶,”他低声自语,声音带着无比的坚定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灯已为你点亮,路,也正在为你铺就。放手去做吧,让那些人看看,白家的女儿,究竟是何等风采!”

南北两盏孤灯,一盏在泥泞中倔强燃烧,一盏在朱门内静默守护,灯光虽微,却足以刺破这沉沉的暗夜。梅雨终将过去,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这湿闷的空气中,悄然酝酿。

上一章 金石之音 星尘于渊最新章节 下一章 初试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