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胤煜
本书标签: 古代 

汴京梦华与金陵旧月

胤煜

画堂南畔见

他总是记得,最初听闻他的名字,是在一幅泛着墨香与江南潮气的词笺上。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赵匡胤低声念着,指尖划过那旖旎的字句,仿佛能触摸到金陵宫殿里弥漫的暖风与笙歌。

彼时,他还是后周那位雄心勃勃、隐忍待发的殿前都点检,而李煜,是南唐那位被誉为“莲峰居士”的国主,一个被困于锦绣堆、词章里的囚徒,尽管他自己尚未知晓。

谋士们呈上这些词作,意在佐证南唐国主的沉溺享乐,不足为虑。

赵匡胤却在那一片秾丽辞藻中,窥见了一种近乎残忍的天真。那是一种将灵魂完全袒露给美与哀愁的脆弱,与他所处的、充斥着铁血与算计的世界格格不入。

他心生一种奇异的怜悯,旋即,这怜悯又被一种更强烈的、属于征服者的欲望所覆盖:他想见见这个人,想看看能写出如此文字的灵魂,究竟是何等模样。

公元974年,大宋的旌旗终于遮蔽了金陵的天空。

城破那日,赵匡胤坐在汴京的皇城内,并未亲临战场,却能想象那“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凄惶。

他下令,待李煜至京,须以礼相待,不得折辱。

那日的汴京,秋意已深。皇城大殿,空旷而森严,汉白玉的基座泛着冷光。

赵匡胤高踞御座,看着那个白衣的身影,在武士的引导下,一步步从殿外明亮的秋阳里,走入这幽深的殿堂阴影。

李煜穿着一身素白,未戴冠冕,长发仅以一根玉簪束起。他低着头,步履有些虚浮,像一片被秋风强行卷离枝头的叶子。

当他终于跪伏在丹墀之下,用那带着吴侬软语调的、生涩的中原官话请罪时,声音轻得如同梦呓。

“抬起头来。”赵匡胤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帝王的威严,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

李煜依言抬头。

那一刻,赵匡胤心中微微一震。

那是一张与他的词句极其相称的脸——清俊,苍白,眉眼间凝着化不开的愁绪,如同江南烟雨笼罩的远山。

但最动人心魄的是他那双眼睛,清澈,却深不见底,里面没有恐惧,也没有乞求,只有一片荒芜的、被打碎了的平静。

那是一种将一切哀恸都内化了的绝望,比任何痛哭流涕都更能触动人心。

赵匡胤忽然觉得,自己那些关于征服、功业的宏大叙事,在这双眼睛面前,显得有些粗粝,甚至……有些丑陋。

他依循礼制,封了李煜一个带着讥诮意味的“违命侯”,赐予府邸,实则软禁。

他以为这便是一场征服的终结,一个失败者应得的、还算体面的结局。

他却不知,有些纠缠,才刚刚开始。

囚徒与访客

李煜的侯府,在汴京的繁华中,像一座精致的孤岛。赵匡胤偶尔会微服前往,起初是出于一种帝王对降臣的“抚慰”,后来,却渐渐成了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言说的习惯。

他总是在午后去,不带仪仗,只带三两贴身侍卫。李煜似乎永远在那一方小小的庭院里,有时对着一池残荷发呆,有时在亭中抚琴,琴声幽咽,如泣如诉。

赵匡胤并不常与他谈论国事,甚至很少提及过往。他们的话题,往往是书,是画,是音律,是佛法。

李煜在这些领域展现出的才华与灵性,让行伍出身、更重实务的赵匡胤感到惊异,甚至有一丝自愧弗如。

有一次,赵匡胤看见李煜新作的一幅山水画,笔墨苍润,意境萧疏,画的却是金陵的钟山。他忍不住问道:“听闻李卿书画双绝,尤工墨竹,为何不画这汴京风物?”

李煜沉默片刻,目光望向南方,轻声道:“陛下,草木有心,山水含情。臣笔下的,不过是魂梦所系之处罢了。”

他的声音很平静,赵匡胤却听出了那平静之下,汹涌的故国之思。

一股无名火骤然升起,是帝王权威被忽视的恼怒,还是……别的什么?他冷下脸:“既已归降,汴京便是你的家。”

李煜垂下眼帘,不再言语。那逆来顺受的姿态,反而比任何争辩都更让赵匡胤感到挫败。

还有一次,赵匡胤听他弹奏一曲《乌夜啼》。指尖流淌出的音符,凄楚悲凉,仿佛将一生离乱、家国倾覆的痛楚都融入了其中。

赵匡胤听得心头沉重,几乎要落下泪来。他猛地站起身,打断了琴声。

“够了!”他喝道,“终日沉溺于悲苦,岂是男儿所为?”

李煜按住犹自震颤的琴弦,抬头看他,眼中竟有一丝近乎悲悯的神色:“陛下横扫六合,自然不懂这亡国之音。”

“朕是不懂!”赵匡胤逼近一步,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朕只知,男儿立于世,当如青松,经风霜而挺立!而非如蒲柳,遇秋风则先凋!”

两人对视着,空气仿佛凝固。

李煜的眼中,有屈辱,有悲哀,最终都化为一片空洞的沉寂。

他缓缓低下头:“陛下教训的是。”

赵匡胤拂袖而去。那一整天,他处理政务时都心绪不宁,李煜那双含悲带怨的眼睛,总在他眼前晃动。

他发现自己开始害怕看到那种眼神,却又无法控制地想去探寻。

这是一种危险的情感。赵匡胤深知。他是开国雄主,他的天下是靠铁马金戈、深谋远虑打下来的。

他不能,也不该对一个亡国之君,一个他亲手俘虏的、象征着旧日繁华与失败的影子,产生如此复杂难言的牵念。

那不仅仅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审视,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坚硬的灵魂,对一个破碎的、却无比美丽的灵魂,不由自主的吸引与怜惜。

词笺如刃

被囚禁的岁月,如同缓慢流淌的毒药,侵蚀着李煜的形神,却也将他的词作淬炼得愈发凄恻入骨。

他的词开始悄悄流传出违命侯府,流入市井,甚至传入宫廷。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赵匡胤在灯下读到这阕《相见欢》时,正是深夜。窗外月色清冷,的确如钩。

他仿佛能看见,那个清瘦的身影,独自立在汴京庭院的小楼上,望着同一轮月亮,思念着他再也回不去的金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赵匡胤的心口。那“离愁”,仅仅是思乡吗?还是包含着对他这个征服者的怨?是了,一定是恨的。赵匡胤想。

可这恨意,为何表达得如此……优美,如此令人心碎?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烦躁。他可以用武力征服一个国家,可以用权术驾驭群臣,却无法应对这轻飘飘的词笺。

这些文字,比任何刀剑都更锋利,它们不攻击他的皇权,却直指他内心深处那一点点隐秘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愧疚与柔软。

他开始更频繁地召李煜入宫。有时是宴饮,让他在席间作词;有时是私下对谈,近乎苛刻地询问他词中的意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赵匡胤念着另一首新词,目光锐利地盯着席下的李煜,“李卿这‘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在怨朕这寒雨晚风,摧折了你这南唐春红吗?”

李煜握着酒杯的手微微颤抖,酒液晃出些许。他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不正常的红晕,不知是酒意,还是悲愤。

他深吸一口气,答道:“陛下,花开花落,乃天地时序。臣词中所感,不过是对光阴流逝之悲,不敢有其他。”

“是不敢,还是不愿?”赵匡胤步步紧逼。

李煜抬起头,第一次,他的眼中燃起了清晰的火焰,那是一种被逼到绝境的、带着恨意的骄傲:“陛下既已得了天下,又何苦一再逼迫,要臣将这心头残血,一一剖白于御前?”

四目相对,电光火石。殿内的侍从们都屏住了呼吸。

赵匡胤看着他那双因激动而格外明亮的眼睛,那里面映着烛火,也映着他自己的身影。

那一刻,他几乎想走下御座,去抓住这个人的肩膀,问他:你到底要朕如何?朕留你性命,赐你爵位,你为何还要用这些词句,日夜拷问于朕?

但他终究什么也没做。他只是挥了挥手,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你醉了,退下吧。”

李煜踉跄着行礼告退。他那决绝而悲伤的背影,像一道烙印,刻在了赵匡胤的眼底。

爱与恨,欣赏与摧毁,占有与放手……这些极端的情感,在赵匡胤心中疯狂交织,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他牢牢困住。他拥有了这个人的身体(将他囚禁于汴京),却仿佛永远无法触及他那漂泊在词章与梦境中的灵魂。

他征服了他的国家,却似乎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一败涂地。

故国梦回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当《虞美人》的句子,通过密探,一字不差地呈到赵匡胤的案头时,他心中的怒火与一种近乎绝望的悲哀,终于达到了顶点。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好一个“故国不堪回首”!好一个“一江春水向东流”!赵匡胤将那张纸攥在手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已经不是私下的哀叹,这是公然的、无法遏制的故国之思!这词一旦流传开来,会唤起多少南唐旧民的遗恨?会给他刚刚稳定的大宋天下,带来多少潜在的风险?

朝堂之上,开始有大臣进言,说“违命侯”心怀怨望,其词作流布,恐生事端,请求严惩。

赵匡胤沉默地听着。他知道,从帝王术的角度,李煜必须死。

一个活着的、不断用绝世才华抒发亡国之痛的象征,对于新政权的稳固,是永恒的威胁。他不能再纵容下去了。

可是……杀了他?

那个在庭院中抚琴的苍白身影,那个在宴席上被他逼问得双眼含泪却强自镇定的模样,那个笔下能流淌出世间最悲凉也最优美词句的灵魂……真的要由他亲手扼杀吗?

几天几夜,赵匡胤辗转反侧。他想起自己黄袍加身时的志得意满,想起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也想起与李煜那些算不上愉快、却让他记忆深刻的交谈。

他一生果决,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如此犹豫不决。

最终,帝王的责任,对江山永固的渴望,压倒了他心中那点隐秘的、不合时宜的情感。

他下达了那道命令。赐酒。

那是一个七夕之夜,相传是李煜的生日。汴京城内,似乎还能听到远处街市的隐隐笙歌。违命侯府内,却是一片死寂。

内侍端着那杯鸩酒,站在李煜面前时,他显得异常平静。他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那依旧是他偏爱的江南式样的白衣。

他望向南方,那里是他的故国,是他魂牵梦绕的金陵。然后,他接过酒杯,没有询问,没有挣扎。

在饮下那杯酒之前,他低声吟诵了生命中最后一阕词,或许是《虞美人》的残句,又或许是即兴而成,无人知晓。只知道那声音,带着解脱,也带着永恒的憾恨。

消息传到宫中时,赵匡胤正在批阅奏章。笔尖的朱砂,滴落在雪白的纸面上,泅开一片,如同血泪。

他挥退了所有人,独自坐在空旷的大殿里。窗外,银河清浅,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聚。而他与那个来自江南的、才华横溢的囚徒,却已是阴阳永隔。

他除去了心腹之患,巩固了他的大宋江山。他本该感到轻松。

可是,为什么心口会如此空洞,如此疼痛?仿佛他杀死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他自己的一部分——那部分还能为美好事物心动,还能产生怜惜与不忍的、属于“人”而非“神”的部分。

梦华与旧月

李煜死后,被追封为吴王,以王礼葬于洛阳北邙山。赵匡胤没有去送葬。

此后经年,大宋在赵匡胤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他成了真正的千古一帝,青史之上,功业彪炳。

只是,无人知晓,在无数个深夜,年迈的太祖皇帝会独自一人,取出那些他命人悄悄收集、妥善保管的词笺。在灯下,他反复摩挲着那些熟悉的字句。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悲凉优美的词句,如同永不消散的幽灵,缠绕着他生命的尾声。

他一生南征北战,构筑了汴京的盛世梦华,自以为能掌控一切。

最终却发现,他唯一无法征服的,是那个早已化为黄土的幽魂;他唯一无法摆脱的,是那段交织着爱欣赏、恨其不争、怜其才华、怒其哀怨的复杂情愫。

他拥有万里江山,却永远失去了那轮映照在秦淮河上、清冷而诗意的金陵旧月。

那一杯鸩酒,毒杀的不仅是李煜的生命,也毒杀了赵匡胤内心深处最后一点温软的可能。

从此,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坐在权力的巅峰,守着无边的寂寞,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们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写满了不对等与不可能。

一个是开创时代的雄主,一个是终结繁华的才子。一个在现实的疆域里开疆拓土,一个在精神的国度里登峰造极。

他们的相遇,是历史无情的安排,是铁血与柔情的碰撞,是征服与被征服之外,一段无人能解的爱恨悖论。

这悖论,以江山为注,以生命为祭,最终凝固在历史的尘埃里,化作一声穿越千年的、悠长而悲凉的叹息。

上一章 汴京梦,江南月 胤煜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汴京月,金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