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钓尽天下
本书标签: 脑洞 

第八十三章

钓尽天下

第二天一早,林渊他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生态修复实验。

赵大海带着他们来到渔家乐后面的那片小海湾。

海湾呈月牙形,三面环山,一面通向洱海主水域。水面不大,大约四五十亩的样子。

"这里以前水质很好,鱼也多。"赵大海说,"但这几年也受到了污染,水草疯长,水质变差,鱼越来越少。"

林渊蹲在岸边,仔细观察水质。

水色发绿,透明度不高,水面上漂浮着一些垃圾和枯萎的水草。

他用手捧起一些湖水,闻了闻,有股淡淡的腥臭味。

"水质确实不太好。"林渊说,"不过还不算太严重,有挽救的余地。"

"那咱们从哪儿开始?"阿豹问。

"先清理垃圾和过多的水草。"林渊说,"老韩、阿豹,你们俩负责这个。"

"苏婉,你去镇上采购一些水生植物的种苗,主要是芦苇、菖蒲、莲藕这些。"

"赵叔,麻烦您去联系鱼苗,要本地的品种,比如洱海鲤鱼、白鱼之类的。数量不要太多,先弄个一两千尾就行。"

"好,我这就去办。"赵大海说。

大家分头行动起来。

老韩和阿豹撑着一条小船,带着工具下水清理。

苏婉骑着自行车去了镇上。

赵大海则开车去联系鱼苗。

林渊一个人留在岸边,继续观察这片水域的情况。

他沿着海湾走了一圈,发现入水口处有一条小溪流进来。

溪水比湖水清澈一些,说明水源还算干净,这是个好消息。

但溪水的流量不大,不足以稀释整片海湾的污染。

"看来还需要想办法增加水流量。"林渊心想。

正在思考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歌声。

是白族的渔歌,调子婉转悠扬,在湖面上飘荡。

林渊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年轻姑娘撑着竹筏,从湖面缓缓驶来。

姑娘穿着白族的传统服饰,头上戴着花帽,手中握着一根长长的竹篙。

竹筏上放着几张渔网,还有一个鱼篓。

姑娘唱着歌,慢悠悠地撑着筏子,看起来悠然自得。

竹筏渐渐靠近岸边,姑娘停止了歌唱,看见林渊,礼貌地点了点头。

"你好。"林渊主动打招呼。

"你好。"姑娘微笑着说,"你是游客吧?想坐竹筏游湖吗?"

"不是,我是来帮赵大海叔叔做点事的。"林渊说,"你是这附近的渔民?"

"是啊,我家就住在前面的村子里。"姑娘说,"我叫阿鹏,是白族人。"

"你好,阿鹏。我叫林渊。"林渊说,"你一个人出来捕鱼吗?"

"嗯,我从小就跟着阿爸学捕鱼。"阿鹏说,"他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捕鱼的活就落在我身上了。"

"你真厉害。"林渊赞叹道,"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做渔民的,不多了。"

"没办法,家里就靠这个吃饭。"阿鹏笑着说,"而且我也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在湖上的感觉。"

林渊注意到,阿鹏的渔网和别人的不太一样。

网眼很大,网的材质看起来也比较传统,不像是现代的尼龙渔网。

"你这渔网是自己编的?"林渊问。

"对啊,用棉线和麻线编的。"阿鹏说,"这是我们白族传统的渔网,阿爸教我的。"

"为什么不用现代的渔网呢?那种捕鱼效率更高吧。"林渊好奇地问。

"效率高是高,但不好。"阿鹏认真地说,"现代渔网网眼太小,连小鱼都会捕上来。小鱼还没长大就被捕了,洱海的鱼怎么会不越来越少?"

"我们白族传统的渔网,网眼大,只能捕大鱼,小鱼会从网眼里游出去。这样既保证了收获,又保护了鱼类资源。"

林渊听了,眼睛一亮。

这不正是《钓经》里提到的"捕大放小"原则吗?

没想到白族的传统捕鱼方法,跟古代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

"阿鹏,你说得太对了!"林渊激动地说,"这才是正确的捕鱼方法!"

阿鹏被林渊的反应吓了一跳,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很多老渔民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现在愿意这样做的人不多了。"

"为什么?"林渊问。

"因为赚不到钱啊。"阿鹏叹了口气,"用传统渔网,一天捕不了多少鱼。而用现代渔网,虽然破坏生态,但捕得多,能卖更多钱。"

"很多渔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用那种小网眼的渔网,甚至还有人用电鱼、毒鱼的方法。"

"电鱼?毒鱼?"林渊皱起了眉头。

"对。"阿鹏说,"有些人为了快速捕鱼,在湖里放电,把鱼电晕了再捞上来。还有人在水里下毒,把鱼毒死了捞起来卖。"

"这些方法对湖里的生态破坏特别大。电鱼不仅电死大鱼,连小鱼、鱼卵、水生昆虫都会被电死。毒鱼更严重,毒药残留在水里,污染水质,其他鱼类也会中毒。"

"我阿爸说,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洱海迟早会变成死湖。"

林渊听着,心中既愤怒又悲哀。

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竟然可以做出如此短视的行为。

电鱼、毒鱼,这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你阿爸说得对。"林渊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洱海真的会完蛋。"

"是啊。"阿鹏无奈地说,"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活,很多人管不了那么多。"

"有办法的。"林渊说,"我正在尝试一套古人的生态管理方法,如果能成功,既能保护洱海,又能让大家有稳定的收入。"

"真的吗?"阿鹏眼睛一亮,"那太好了!需要我帮忙吗?"

"当然需要!"林渊说,"你懂传统的捕鱼方法,这对我们的实验很有帮助。"

"好啊,我很愿意帮忙!"阿鹏高兴地说,"你们在做什么实验?"

林渊把他们的计划简单说了一下。

阿鹏听了,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好!如果能成功,洱海就有救了!"

"不过。"阿鹏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划定禁渔区,那些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会不会有意见?"

"会有的。"林渊说,"所以我们要先在小范围内试验,证明这个方法有效。然后再慢慢说服大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而且,禁渔只是暂时的,等鱼类资源恢复了,大家反而能捕到更多鱼,收入也会增加。"

"有道理。"阿鹏说,"我支持你们!从现在开始,我也不在这片海湾捕鱼了。"

"谢谢你。"林渊感激地说,"对了,你知不知道洱海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比如特别深的水域,或者有什么传说的地方?"

"你问这个干什么?"阿鹏好奇地问。

"我在找一样东西。"林渊说,"据说在洱海的某个地方,有一座传说中的龙门。"

"龙门?"阿鹏想了想,"我听阿爸说过这个传说。据说在洱海最深的地方,有一座水下龙门,只有在月圆之夜才会出现。"

"你阿爸知道具体位置吗?"林渊激动地问。

"不太清楚。"阿鹏说,"不过阿爸说,在洱海中心偏北的地方,有一片水域特别深,那里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龙门所在。"

"但那片水域很危险,水下有暗流,经常有船只在那里出事。所以渔民们一般不会靠近那里。"

"能带我去看看吗?"林渊问。

"现在吗?"阿鹏看了看天色,"现在还早,可以去看看。不过只能远远地看,不能太靠近。"

"好,那麻烦你了。"林渊说。

他回头看了看,老韩和阿豹还在忙着清理水草,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

"老韩!"林渊喊道,"我跟这位姑娘去湖里看看,一会儿就回来!"

"注意安全!"老韩回应道。

林渊跳上阿鹏的竹筏,阿鹏撑起竹篙,向湖心驶去。

竹筏在水面上缓缓滑行,很平稳。

阿鹏的篙法很熟练,看得出是从小练就的本事。

"你撑筏子撑了多少年了?"林渊问。

"从十岁就开始学了,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了。"阿鹏说,"我阿爸说,要做一个好渔民,首先要学会撑筏子。筏子撑得好,才能在湖上来去自如。"

"你阿爸一定是个很好的渔民。"林渊说。

"是啊,他是村里最好的渔民。"阿鹏骄傲地说,"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再下湖了。"

"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洱海的未来。他说,如果洱海毁了,我们白族渔民的文化也就断了。"

林渊听着,心中一动。

是啊,生态保护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当一个湖泊死去,依赖它生存的文化也会随之消亡。

这才是最可悲的。

竹筏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阿鹏指着前方说:"就是那里。"

林渊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方的湖面上,水色比周围深了许多,呈现出一种幽深的蓝色。

"那片水域的水很深,有人说有一百多米深。"阿鹏说,"而且水下有暗流,很危险。"

"我们再靠近一点。"林渊说。

"不行,太危险了。"阿鹏摇头,"如果被暗流卷进去,竹筏会被打翻的。"

"那就这样远远地看看吧。"林渊只好作罢。

他仔细观察那片深水区,发现水面确实有些异常。

水流的方向和周围不一样,似乎有某种力量在水下牵引着。

"传说中的龙门,就在那片水域下面吗?"林渊问。

"应该是吧。"阿鹏说,"不过从来没有人下去看过。太深了,而且有暗流,下去就上不来了。"

林渊若有所思。

看来要找到那座龙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就算找到了,要下到一百多米深的水下,也需要专业的潜水设备。

"再过十天就是月圆之夜了。"林渊说,"到时候我想来这里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异常。"

"月圆之夜?"阿鹏想了想,"确实有传说说,月圆之夜这片水域会发光。不过我从来没见过。"

"会发光?"林渊心中一动,"什么颜色的光?"

"传说是青色的光。"阿鹏说,"像鬼火一样,飘来飘去,然后沉入水底。"

青色的光!

这跟赵大海说的一样!

而且铜鱼是青铜制成的,在月光下很可能会发出青色的光。

林渊越来越确信,那条"南江之鱼"就在这片水域下面。

"阿鹏。"林渊说,"月圆之夜那天,你能陪我来这里吗?"

"月圆之夜?那天晚上?"阿鹏有些犹豫,"晚上在湖上很危险的。"

"我知道,但我必须来。"林渊认真地说,"如果你不方便,我自己来也行。"

"那怎么行!"阿鹏说,"你一个外地人,不熟悉洱海的情况,晚上来这里太危险了!"

"这样吧,我陪你来,但只能远远地看,不能太靠近那片深水区。"

"好,就这么说定了。"林渊说,"谢谢你,阿鹏。"

"不用谢。"阿鹏笑着说,"能帮洱海做点事,我也很高兴。"

竹筏缓缓往回驶。

林渊站在筏上,回头看着那片深蓝色的水域。

十天后的月圆之夜,那里会出现什么?

传说中的龙门,是否真的会显现?

而那条"南江之鱼",又是否真的沉睡在水底?

一切,都等待着十天后的揭晓。

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远处的苍山,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洱海,这片古老而美丽的湖泊,藏着太多秘密。

而林渊,正在一步步接近这些秘密。

回到小海湾,老韩和阿豹已经清理出了一大堆水草和垃圾。

苏婉也回来了,买回了一批水生植物的种苗。

赵大海也联系好了鱼苗,明天就能送过来。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这位是?"老韩看着阿鹏问。

"这是阿鹏,本地的白族渔民。"林渊介绍道,"她很懂传统捕鱼方法,愿意帮我们。"

"太好了!"老韩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阿鹏也加入到清理工作中。

几个年轻人一起干活,说说笑笑,气氛很融洽。

夕阳西下,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看着清理一新的小海湾,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明天开始种水生植物,后天鱼苗就能放下去了。"林渊说,"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了。"

"希望能成功。"苏婉说。

"一定会成功的。"林渊坚定地说。

夜幕降临,洱海在月光下泛着银光。

远处传来阿鹏的渔歌,婉转悠扬。

这是白族渔民世代传唱的歌谣,诉说着他们对洱海的热爱和依恋。

林渊听着这歌声,心中充满了希望。

只要有像阿鹏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坚守传统,愿意保护洱海,这片美丽的湖泊就不会消亡。

而他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铜鱼,揭开古人的智慧,为洱海的保护提供更多可能。

十天后,月圆之夜。

一切都将揭晓。

上一章 第八十二章 钓尽天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