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林渊他们早早起床,开始种植水生植物。
苏婉买回来的种苗包括芦苇、菖蒲、莲藕、水葱等十几个品种。
"这些植物要怎么种?"阿豹问。
"不能随便种。"林渊说,"《钓经》里讲过,不同的水生植物有不同的作用,要根据水域的情况合理搭配。"
他指着海湾的不同区域说:"靠近岸边的浅水区,种芦苇和菖蒲。这两种植物根系发达,能固定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稍深一点的地方,种莲藕和睡莲。莲藕不仅能净化水质,莲蓬和莲子还能成为鱼类的天然饵料。睡莲的叶子漂浮在水面,能为鱼类遮阴,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
"最深的地方,种水葱和眼子菜。这些沉水植物能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改善水质。"
"明白了。"老韩说,"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啊。"
"没错。"林渊点头,"古人把这叫做'择草而居',不同的植物组合,能为不同的鱼类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
大家分工合作,按照林渊的规划开始种植。
阿鹏也帮忙,她对这些水生植物很熟悉,知道每种植物的习性。
"芦苇要种在泥里深一点,这样才能扎根牢固。"她说,"莲藕要横着放,让藕节朝下,这样长得快。"
"你懂得真多。"苏婉赞叹道。
"从小在湖边长大,这些都是阿爸教我的。"阿鹏笑着说,"以前我们白族家家户户都会在湖边种这些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能吃。"
"后来为什么不种了?"苏婉问。
"因为湖边都被开发了。"阿鹏叹了口气,"建房子、修路、搞旅游开发,湖边的植物都被铲掉了。没有这些植物保护,湖水直接接触泥土,污染就更严重了。"
林渊听着,心里越发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的开发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几个小时后,所有的水生植物都种下了。
看着整个海湾重新长满绿色,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接下来就等着它们生长,慢慢净化水质。"林渊说,"按照《钓经》的记载,大约一个月左右,水质应该会有明显改善。"
"那我们这一个月干什么?"阿豹问。
"监测水质变化,记录数据。"林渊说,"同时准备放养鱼苗。"
正说着,赵大海开车回来了,车上拉着几个大水桶。
"鱼苗来了!"他喊道。
大家赶紧围过去。
水桶里装着成千上万条小鱼苗,欢快地游动着。
"这是洱海本地的鲤鱼苗。"赵大海说,"还有一些白鱼苗,都是土生土长的品种。"
"好!"林渊说,"现在还不能放,要等水温和桶里的温度一致了才行,不然鱼苗会不适应。"
他们把水桶放在岸边,让水温慢慢调节。
阿鹏蹲在桶边,仔细看着鱼苗:"这些小家伙真可爱,希望它们能在这里健康长大。"
"一定会的。"林渊说。
等了大约半个小时,水温差不多了,大家开始往湖里放鱼苗。
小鱼苗一进入湖水,立刻四散游开,消失在水草丛中。
"游吧,小家伙们。"阿鹏轻声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
所有鱼苗都放完后,林渊在海湾入口处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生态修复实验区,禁止捕鱼。"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林渊说,"大自然的修复需要时间,不能急。"
"那我每天过来看看。"阿鹏说,"我住得近,正好可以帮你们监测情况。"
"那太好了,谢谢你。"林渊感激地说。
就在这时,几辆黑色轿车驶过来,停在渔家乐门口。
从车上下来几个穿正装的人,看起来像是政府官员。
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眼镜,气质儒雅。
"请问林渊先生在吗?"他问赵大海。
"在在在!"赵大海连忙说,"林先生,有人找你!"
林渊走过去:"我就是林渊,请问您是?"
"你好,我是大理州环保局的局长,姓张。"中年男人伸出手,"久仰林先生大名,特地前来拜访。"
林渊有些意外,跟他握了握手:"张局长客气了,不知道您找我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张局长说,"我们听说林先生在用古代的方法治理洱海污染,而且在古城那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很感兴趣,想详细了解一下。"
"如果可行的话,希望能在全州范围内推广。"
林渊这才明白,看来他们在古城做的实验,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
"当然可以。"林渊说,"请跟我来,我详细给您介绍。"
他带着张局长等人来到小海湾。
"这是我们新开辟的实验区。"林渊说,"我们采用的是《钓经》里记载的古代水域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他指着水中新种的植物说:"首先是重建水生植物群落。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净化功能,合理搭配可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其次是科学放养鱼类。不是什么鱼都能放,要根据水域特点,选择本地品种,控制数量和比例。"
"第三是规范捕捞方式。传统的大网眼渔网,只捕大鱼,放过小鱼,既保证收获,又保护资源。"
"最后是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让鱼类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张局长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林先生的方法很科学。"他说,"其实这些原理,现代生态学也讲。但用古代的智慧来实践,这个角度很新颖。"
"古人的智慧不一定比现代科学差。"林渊说,"他们观察自然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说得好!"张局长赞同道,"现在很多人只相信现代技术,却忘了传统智慧的价值。"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林先生,我有个请求。州政府正在制定洱海生态修复的五年规划,能不能请您作为顾问,帮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林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邀请,有些犹豫:"我不是专业人士,怕耽误大事。"
"专业人士我们有很多。"张局长说,"但懂传统生态智慧的人,很少。您的这套方法,正是我们需要的。"
"而且您不用全职参与,只需要在关键问题上给我们一些指导就行。"
林渊想了想,这确实是个推广《钓经》智慧的好机会。
如果能帮助整个洱海恢复生态,那比他一个人做实验意义大多了。
"好,我愿意帮忙。"林渊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您说。"
"任何方案的制定,都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特别是世代在这里生活的渔民。"林渊说,"不能为了保护环境,就不顾他们的生计。"
"这点您放心。"张局长说,"我们的原则就是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并重。保护洱海,也是为了让沿湖居民能长久地生活下去。"
"那我就答应了。"林渊说。
"太好了!"张局长高兴地说,"我们明天就组织一个研讨会,请林先生来介绍您的方法。"
"到时候会有环保专家、水利专家、渔业专家参加,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您的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好。"林渊点头。
张局长又参观了一会儿实验区,问了很多细节问题,林渊都一一解答。
临走时,张局长握着林渊的手说:"林先生,洱海的未来,就拜托您了。"
"不敢当。"林渊说,"我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
送走张局长一行,老韩兴奋地说:"老大,这下咱们可要出名了!"
"出不出名不重要。"林渊说,"重要的是能让《钓经》的智慧真正发挥作用,帮助更多的水域恢复生态。"
"说得对!"苏婉说,"如果洱海能因此得救,那比什么都有意义。"
阿鹏也很激动:"如果你们的方法真的有效,那我们这些渔民就有希望了!不用再担心以后没鱼可捕。"
"会有效的。"林渊坚定地说,"古人的智慧,不会错。"
傍晚,大家围坐在渔家乐的院子里,吃着赵大海做的白族风味晚餐。
"林先生,明天的研讨会,您准备怎么说?"赵大海问。
"就实话实说。"林渊说,"把《钓经》里的原理讲清楚,再结合我们的实验数据,应该能说服那些专家。"
"那些专家会不会看不起古代的方法?"苏婉担心道。
"有可能。"林渊说,"但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我们的实验有效果,他们自然会认可。"
"对了,老大。"阿豹说,"咱们在古城那边的实验,效果怎么样了?"
"我今天联系了守着那边的人。"林渊说,"水质已经有明显改善,透明度提高了不少,而且有鱼类开始在那里聚集了。"
"太好了!"大家都很兴奋。
"所以明天的研讨会,我有信心。"林渊说,"数据会说话。"
夜色渐深,洱海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远处传来阿鹏的歌声,还是那首白族渔歌,婉转悠扬。
林渊抬头看着天空,月亮已经大了一圈。
再过九天,就是月圆之夜了。
到时候,他要和阿鹏去那片深水区,看看传说中的龙门是否会出现。
而现在,他要先帮助洱海做一点实事。
找到铜鱼固然重要,但帮助这片美丽的湖泊恢复生机,同样重要。
甚至,后者可能更重要。
因为《钓经》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些神秘的宝物,而在于它蕴含的生态智慧。
这些智慧,能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想到这里,林渊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他要把古人的智慧,传播给更多人。
让更多的水域,重新恢复生机。
让更多的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这,就是他寻找《钓经》的真正意义。
第二天一早,林渊穿上正装,准备参加研讨会。
"老大,加油!"阿豹说。
"我们相信你!"苏婉说。
"去吧,让那些专家见识见识咱们古人的智慧!"老韩拍着林渊的肩膀说。
林渊笑着点点头,坐上张局长派来的车,前往州政府。
研讨会在州政府的会议室举行。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环保局的官员,有各个大学的专家教授,还有水利部门、渔业部门的技术人员。
林渊走进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有好奇的,有怀疑的,也有期待的。
张局长站起来,介绍道:"各位,这位就是林渊先生。他用古代典籍《钓经》中的方法,在洱海开展生态修复实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天请林先生来,就是想让他介绍一下这套方法,看看能不能推广应用。"
"林先生,请。"
林渊走到讲台前,打开他准备的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他开口说,"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套来自古代的生态管理方法。"
"这套方法记载在一本叫《钓经》的古籍中。这本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古代渔业和水域管理的经典著作。"
"在座的可能会问,古代的方法,在现代还适用吗?"
"我的答案是:不仅适用,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现代方法更有效。"
台下有人窃窃私语,显然有些怀疑。
林渊没有在意,继续说:"让我用数据说话。"
他展示了在古城实验点的数据:水质透明度从4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氮磷含量下降了60%,鱼类种类从3种增加到12种。
"这些数据,是我们用了两个月时间,严格按照《钓经》的方法得到的。"
"没有用任何化学药剂,没有用任何高科技设备,只用了最传统、最自然的方法。"
台下的议论声小了一些,有些人开始认真听了。
"那么,《钓经》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林渊继续说,"我总结为四个原则。"
他在白板上写下:"择地、养草、放鱼、禁捕。"
"择地,就是根据水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养草,就是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基础,没有健康的植物群落,就没有健康的水域。"
"放鱼,就是科学放养本地鱼类。要控制种类、数量和比例,让不同的鱼类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禁捕,就是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给鱼类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规范捕捞方式,禁止破坏性的电鱼、毒鱼、小网眼捕捞等方法。"
"这四个原则,看似简单,但都是古人几千年经验的总结,每一条都有深刻的生态学道理。"
一个戴眼镜的老教授举手:"林先生,请问您说的这些原则,和现代的生态修复理论有什么区别?"
"没有本质区别。"林渊说,"现代生态学的很多原理,古人早就发现了。区别在于,古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我们用科学术语描述。"
"但实践起来,古人的方法可能更简单、更有效,因为它们都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
老教授点点头,似乎认可了这个说法。
另一个年轻的专家问:"林先生,您的方法成本高吗?如果要在全州推广,需要多少投资?"
"成本很低。"林渊说,"主要是人工成本和苗种成本。比起现代的工程治理方法,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而且见效快。按照我们的经验,两到三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这个回答让很多人眼睛一亮。
环保治理最怕的就是投入大、见效慢,如果真能做到低成本、快见效,那简直是理想的方案。
"但是。"林渊话锋一转,"这个方法也有难点。"
"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人。"
"要让世代捕鱼的渔民接受禁渔,要让习惯了高效率捕捞的人改用传统方法,要让追求短期利益的人考虑长远,这些都不容易。"
"所以,如果要推广这个方法,除了技术指导,还需要政策支持、宣传教育、利益补偿等配套措施。"
张局长点头:"林先生说得对。生态保护,三分靠技术,七分靠人心。"
"所以我们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集思广益,看看如何把林先生的方法和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接下来,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林渊都一一解答。
官员们关心政策和执行的问题,大家也讨论了很多细节。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午休后又继续。
最后,大家初步达成了共识:将林渊的方法作为洱海生态修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在几个点试点,验证效果后再逐步推广。
张局长宣布:"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林先生担任我们的生态修复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各部门配合,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争取明年这个时候,让洱海的水质有明显改善!"
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
林渊松了口气,总算完成了任务。
走出会议室,张局长拉住林渊:"林先生,今天辛苦了。晚上我做东,请您吃饭。"
"不用了,张局长。"林渊说,"我还有实验要做,得赶回去。"
"那好吧。"张局长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
"谢谢张局长。"
回到渔家乐,已经是傍晚了。
大家围上来问结果,林渊把会议的情况说了一遍。
"太好了!"老韩说,"这下咱们的方法能在全州推广了!"
"是啊。"林渊说,"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大了。如果试点失败,不仅我们的努力白费,还会让人们对传统智慧失去信心。"
"不会失败的。"苏婉说,"我们一定会成功。"
"对,一定会成功!"阿豹也说。
阿鹏这时走过来:"林先生,我今天去看了咱们的实验区,发现水质好像清了一点。"
"是吗?"林渊眼睛一亮,"带我去看看。"
来到小海湾,林渊仔细观察,确实,水的透明度比昨天高了一些。
虽然变化不大,但这是个好兆头。
"看来我们的方法起效了。"林渊说,"植物开始发挥净化作用了。"
"太好了!"大家都很兴奋。
林渊抬头看看天,月亮又大了一圈。
再过八天,就是月圆之夜了。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洱海的生态修复,在稳步推进。
而那个藏在深水中的秘密,也即将揭开。
林渊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