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不一样的大秦
本书标签: 穿越 

无题

不一样的大秦

咸阳宫的偏殿内,烛火摇曳,映着扶苏紧锁的眉头。他手中捏着一卷竹简,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声音里满是沉重:“灵溪你看,这些老兵……皆是随父皇平定六国的功臣,如今或断腿拄杖,或断臂佝偻,住在城郊破庙,日子过得连街边乞丐都不如。父皇赐下的金帛粟米,他们竟无一人肯受,说什么‘食君之禄已报疆场,岂能再以残躯苟求赏赐’,这般傲骨,看得人心里针扎似的疼。”

灵溪闻言,指尖轻轻摩挲着案上的陶杯,眸光流转间已有了计较。她抬眼看向扶苏,清亮的眸子里闪着笃定的光:“公子莫急,这些老兵有傲骨,不愿仰人鼻息,那便给他们一条能自己挣来体面的活路便是。”

扶苏一怔:“活路?如今百业初定,他们身有残疾,能做些什么?”

“做这个。”灵溪取过笔墨,在竹简上快速勾勒出一个六棱形的块状物,旁边画着交错的纹路,“这叫蜂窝煤。用煤粉掺上黄土和水,拌匀后用模子压成这般模样,中间留几个孔洞,烧起来火旺又省料,比柴薪方便得多。咸阳城里百姓冬日取暖、炊饮都离不得炭火,富贵人家讲究火旺持久,咱们这蜂窝煤正好合他们心意,可按市价稍高些售卖;寻常百姓家度日节俭,便按成本价略加些许利润卖予他们;至于那些实在贫寒、连几文钱都凑不齐的人家,便送他们几块,积些善缘。”

她顿了顿,又在另一卷竹简上画起陶窑的样式:“还有烧陶瓷的法子。咱们秦国的陶土质地优良,只是以往烧出的陶器粗糙易裂。我这法子,选土要选黏性好、杂质少的,淘洗三遍后阴干,揉泥时要反复捶打,直至柔韧如棉;入窑烧制时,先用文火烘三日,再以烈火猛攻一日,最后慢慢降温,如此烧出的陶器釉面光滑、质地坚硬,既能做日常器皿,也能做陈设摆件,不愁卖不上价钱。”

扶苏越听眼睛越亮,握着竹简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此法甚好!老兵们虽有残疾,但做这些活计尚可胜任,既能凭手艺挣钱养活自己,又不伤了他们的傲骨,灵溪你……”

“公子且听我说完。”灵溪话锋一转,神色变得郑重,“还有一事,关乎国本。便是这制盐之法。”她取过新的竹简,写下“煮海为盐”“掘井取卤”的法子,又详细标注了提纯的步骤:“以往的盐多含苦涩杂质,且产量不高。我这法子,能将盐提纯得雪白细腻,产量也能翻倍。但这制盐之术,绝不能轻易外放,必须由朝廷掌控,设专门的盐官管理产、运、销,一来可保证盐价稳定,不让奸商囤积居奇;二来盐利丰厚,可为国库增收,用于军饷、民生皆可;三来百姓吃了好盐,身体康健,也能少些病痛。”

扶苏深以为然,点头道:“你考虑得极是,盐乃民生之必需,若落入私人之手,确易生祸乱,朝廷掌控是正理。”

“还有养蚕缫丝与种植棉花之法。”灵溪又铺开两卷竹简,“桑蚕喜食桑叶,可命人在城郊、河岸广植桑树,桑叶繁茂时,便可养蚕。蚕结茧后,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煮,抽出丝绪,一根丝能牵出数丈长,织成的丝绸轻薄柔软,做成衣物被褥,保暖舒适,比麻布体面得多。至于棉花,耐旱耐贫瘠,在北方也能种植,秋日采摘后,去籽弹松,可纺纱织布,做成棉衣棉絮,比丝织品更耐穿,价格也更亲民,寻常百姓也能穿得起暖和的冬衣。”

她放下笔,看向扶苏,眼中满是憧憬:“最后,可下一道政令,将天下的乞丐、无家可归之人尽数招集起来,男丁可教他们烧制蜂窝煤、陶瓷,学习制盐(由盐官监督下做些杂役)、种植桑棉;女子可教她们养蚕、缫丝、纺纱。朝廷先给他们提供食宿,待他们学成手艺,便能自食其力。如此一来,不仅秦国再无乞丐流民,这些人还能为国家添一份生产力,岂不是两全其美?这不是施舍,是给他们一条靠自己活下去的路。”

扶苏站在原地,怔怔地看着案上摆满的竹简,上面的字迹娟秀却带着千钧之力。他仿佛已看到那些断肢的老兵围坐在窑边,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看到乞丐们洗净污垢,跟着匠人学习手艺;看到咸阳城家家户户升起蜂窝煤的烟火,百姓穿着棉布衣、盖着蚕丝被,脸上满是安宁……

“灵溪,”他声音微哑,带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你这法子,不仅解了老兵之困,更是为天下苍生计啊!”

你对这段内容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可随时告知。

上一章 无题 不一样的大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