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重生太子却觉醒了反贼系统
本书标签: 脑洞 

第44章:东宫“机要”,初入核心

重生太子却觉醒了反贼系统

踏入东宫的那一刻,林文渊恍若梦中。

朱漆宫门,琉璃碧瓦,汉白玉阶,持戟而立的金甲侍卫肃穆无声。空气中弥漫着庄重与威仪,与他之前栖身的升平客栈,乃是云泥之别。

引路的宦官面无表情,脚步轻盈,将他带至崇文馆侧殿的一间值房。房间宽敞明亮,陈设清雅,书架上典籍林立,笔墨纸砚皆是上品,窗外可见庭院内修剪精致的草木。

“林先生,太子殿下吩咐,您日后便在此处整理典籍。这些是殿下吩咐送来的部分书卷,您可自行取阅。若有需要,吩咐门外小黄门即可。”宦官的声音尖细而刻板,说完便躬身退下。

值房内只剩下林文渊一人。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书卷和檀香的清冷气息。他走到书架前,手指拂过那些或新或旧的书脊,《五经正义》、《史记》、《汉书》、《洛阳伽蓝记》……还有许多他未曾读过的孤本、杂记。

“杨兄……不,太子殿下……”他心中默念,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激与惶恐。太子殿下竟如此礼遇,不仅给了他安身之所,更给了他这片知识的海洋。

他定了定神,开始履行“文书”的职责,着手整理那些看似堆放随意,实则可能蕴含深意的书卷。

日子便在翻书、归类、抄录中平静度过。太子杨昭偶尔会来,与他探讨经义,或询问他对某段历史的看法,言谈间充满启发性,让林文渊受益匪浅,愈发觉得殿下深不可测。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林文渊在整理一摞看似是废弃草稿和往来公文的故纸堆时(这是杨昭授意王文书“不经意”混入待整理书籍中的),几份文书吸引了他的注意。

一份是泾阳县关于今春雨水不足,恐影响收成,请求减免部分赋税的呈文副本,后面附着户部驳斥的简短批注:“雨量记录与邻县无异,恐是地方惰政,借故拖延,着令按期足额征收。”

另一份是云阳县尉上报境内剿匪斩获的请功文书,言辞激昂,称荡平匪巢三处,斩首数十。但文书角落里,却夹着一小条来自不同笔迹的简短备注:“查,云阳境内去岁并无大规模匪患记录,所斩首级来源存疑,或为杀良冒功。”

还有一份是三原县几个大族因争夺矿山开采权,互相攻讦,闹到郡守府的诉状摘要,里面提到了几位朝中官员的名字,隐隐有关联。

这些文书,在东宫庞大的文书流转中,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碎片,甚至可能是已被处理、即将归档或销毁的“无用”信息。但落在林文渊眼中,却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他敏锐地串联起来。

泾阳县可能存在的吏治惰政与民生疾苦;云阳县尉可能的虚报战功;三原县豪强争斗背后可能涉及的朝中势力……

结合他自身对时弊的了解,以及那日与太子殿下探讨漕运、商事时殿下流露出的对吏治清明的重视,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殿下让他整理这些“故纸”,真的只是无意之举吗?还是……一种无声的考校?

他想起殿下曾说:“我看重的,是你这份洞察时弊的锐气。”

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林文渊不再犹豫,他铺开纸,磨好墨,将自己关在值房内,彻夜未眠。

他将那些零散的信息与自己的分析、推断相结合,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以“泾阳、云阳、三原三县弊政窥探”为题,写下了一份长达数千言的《三县弊政浅析》。

在文中,他不仅指出了三县各自存在的问题:

泾阳:可能存在的惰政与民生压力,建议暗访核实灾情,而非一味驳斥。

云阳:武官虚报军功之风险,建议核查首级来源,整肃军纪。

三原:豪强坐大,影响地方稳定与朝廷赋税,建议厘清其与朝中关联,分化压制。

更进一步,他由点及面,分析了这些“小弊”背后反映出的“大患”:考核制度僵化、监察体系失灵、中央与地方信息不对称、门阀豪强势力对基层的侵蚀等等。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带着书生气的改革设想,比如完善官员考核标准、加强暗访与实地核查、限制地方豪强兼并等。

虽然有些想法尚显稚嫩,但其中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宏观视野以及那份忧国忧民、渴望革除积弊的热忱,跃然纸上。

翌日清晨,当林文渊顶着两个黑眼圈,将这份墨迹未干的《浅析》连同整理好的书卷清单,交给前来询问进度的王文书时,王文书只是粗略一扫,眼中便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异。

“林先生辛苦了,殿下会过目的。”王文书不动声色地收好,转身离去。

……

东宫书房。

杨昭看着王文书呈上的《三县弊政浅析》,越看,神色越是凝重,随即,凝重化为了难以抑制的欣赏与惊喜!

他原本只是想试探一下林文渊的敏感度和基本分析能力,让他接触些边缘信息,看看他能否发现些蛛丝马迹。没想到,林文渊给他的,是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这份《浅析》不仅精准地抓住了他故意透露出的那几个“线头”,还凭借自身学识和推断,将线头织成了一张网,清晰地勾勒出了三县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生态病灶!其见解之深刻,视野之开阔,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书生的范畴!

尤其是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豪强侵蚀”的分析,简直与他和李靖、王文书等人私下讨论的结论不谋而合!

“好!好一个林文渊!”杨昭忍不住拍案叫好,眼中精光闪烁,“本王果然没有看错人!此子之才,做个整理书籍的文书,实在是屈才了!不,是暴殄天物!”

王文书也感慨道:“殿下慧眼识珠。林先生此论,虽略显理想,然其才思之敏捷,心志之纯正,实属罕见。假以时日,必为栋梁。”

杨昭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原本,他只是想将林文渊作为一个潜在的高级文秘来培养,放在东宫,处理一些明面上的文书工作。

但现在,他改变主意了。

这样的人才,仅仅放在阳光下,是对其能力的浪费。他的“风影司”,他的“山寨”势力,正极度缺乏这种具备宏观战略眼光和深刻政治洞察力的核心谋士!

“文和,”杨昭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向王文书,“你觉得,让文渊接触一下我们……更深一层的东西,如何?”

王文书微微一惊:“殿下是指……‘那边’的事务?林先生毕竟初来,忠心虽看似无虞,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杨昭断然道,“他的这份《浅析》,便是投名状!况且,让他接触,并非让他直接参与行动,而是让他参与规划,提供思路。我们需要他这样的头脑,来完善我们的‘渗透蓝图’。”

他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是时候,让这位新来的‘西席’,看看本王真正的‘家当’了。或许,他能给我们的‘山寨’事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思路。”

杨昭本想慢慢培养林文渊,却因其一份远超预期的报告,决定直接让其接触核心机密。林文渊的命运轨迹,因自身才华而再次发生剧烈偏转,即将踏入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光与影交织的真实世界。他准备好迎接这份“惊喜”了吗?

上一章 第43章:雪中送炭,延请西席 重生太子却觉醒了反贼系统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45章:俸禄风波,户部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