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阳光炙热而明亮,充斥着刚刚彻底打扫
过的教室,空气里弥漫着新书本的油墨味和一
丝消毒水的清冽。同学们穿着崭新的校服,脸
上带着高中生活特有的紧张与期待,交谈声低
低地嗡响着。王聿则独自坐在靠窗的倒数第二
排——一个既能观察全局又不至于太引人注目
的位置。她正低头翻着一本与开学气氛格格不
入的《理想国》,阳光在她浓密的睫毛上投下
小片阴影,将她和周围隐约的喧嚣隔开。
上课铃的余音未落,一个挺拔的身影步入教
室。赵秉筝穿着一件浅蓝色真丝衬衫,纽扣系
到最上一颗,下身是笔挺的黑色西装裤,整个
人像一道冷静而利落的线条。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她没有说话,目光平静
地扫过全班,步伐沉稳地走向讲台。她的脚步
声不重,却奇异地踏在每个人的心跳节拍上。
她在讲台正中站定,双手轻轻撑在桌沿,姿态
并不咄咄逼人,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磁场。
赵秉筝声音清晰,语速平稳,没有任何多
余的寒暄:
“各位同学,早上好。我是你们未来三年的班
主任,赵秉筝。‘秉’是秉持的秉,‘筝’是
古筝的筝。”
她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瘦硬有
力的字:赵秉筝。
赵秉筝转回身,目光沉静的扫视一圈:“我的
名字,家父所取。寓意很简单,‘秉心持正,
鸣筝治学。’秉持本心持守正道,如筝鸣响,
以严谨的规则治理学问,也打磨人生。”她面
带着一丝薄笑,话语间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分
量。“在我这里,规矩是底线,也是通往自由
的阶梯。接下来的三年,我们会共同验证这句
话。”
她拿起花名册,开始点名。她的点名方式
很特别,每念到一个名字,会抬头看对方一
眼,那目光短暂却极具穿透力,仿佛在进行一
次快速的初筛。
“李泽”“到”
“张轩”“到”
“王聿则”
王聿则合上书,抬起头,目光与赵秉筝在空中
相遇。她没有立刻答“到”,而是停顿了半
秒,仿佛在确认这个名字是否值得自己回应。
这细微的迟疑,在赵秉筝制造的无形秩序中,
像一粒投入静湖的石子。
王聿则声音清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
离:
“到。”
赵秉筝没有立刻移开目光,反而在她的脸上多
停留了一瞬。她的眼神里没有好奇,更像是在
审视一件已知其瑕疵的器物。
“王聿则。”她又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像是在
品味。“‘聿’是笔,‘则’是规则。很好的
名字。”
全班的目光都悄悄聚焦过来。赵秉筝语气平
直,听不出褒贬:“希望你这支笔,未来书写
的是建树,而不是混乱。”这句话看似平常,
却像一支精准的箭,直指王聿则过去曾因“特
立独行”引发争议的历史。这是一种不动声色
的警告,也是一种公开的定位。
王聿则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她
听懂了。四周同学带着疑惑和八卦的眼神在二
者之间游走。她没有回避赵秉筝的目光,反而
微微挺直了背脊,脸上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收
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冷静的挑
战。
她放在《理想国》书页上的右手,食指轻轻在
“正义”一词上点了一下。这个小动作,是她
无声的回击——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何为
“规则”,何为“混乱”
王聿则迎着赵秉筝的目光,清晰而平静地回
应:
“谢谢老师。笔的用途,终究由执笔人决定,
而非磨刀石。”
教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赵秉筝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但她
的嘴角,似乎极轻微地绷紧了一线。她没有再
回应王聿则,只是深深看了她一眼,仿佛在这
一刻,才真正将这个名字从花名册上的一行
字,变成了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她
移开目光,平静地念出了下一个名字,仿佛刚
才那段充满火药味的对话从未发生。
赵秉筝扫视全班说:“现在,我们开始立
我们这个班的,第一条规矩。”
她将注意力拉回全局,但每个人都明白,一场
只属于她们二人之间的、关于“笔”与“规
则”的战争,已经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悄
然拉开了序幕。
阳光依旧明亮,但教室里的空气,已然不同。
一种无形的、紧绷的秩序,在赵秉筝冷静的声
音中,缓缓落下。而王聿则,就是这秩序中,
那颗最不稳定、也最耀眼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