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地下停车场岩层纹路
下午三点的阳光被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切成碎片,斜斜地打在“盛华大厦”地下三层的停车场里。潮湿的空气里混着机油和灰尘的味道,林砚之举着强光手电,光柱刺破昏暗,落在前方一道不起眼的墙根裂缝上。
“就是这儿?”周深跟在后面,手里拎着台便携式地质雷达,金属探头在地面拖出轻微的刮擦声。他瞥了眼周围——停在不远处的黑色SUV,墙角堆着的废弃消防箱,还有头顶忽明忽暗的应急灯,“上周物业报的‘地面塌陷’,我还以为得拉起警戒线,没想到就这么道缝。”
林砚之没回头,指尖已经触碰到裂缝边缘的混凝土。这道缝比指甲盖还窄,从墙根往停车场中央延伸,像条冻僵的蛇。但她指尖传来的触感不对——不是水泥的冷硬,而是一种带着细微颗粒感的粗糙,像是……岩石。
“你看这里的混凝土剥落层。”她用手电光照向裂缝上方的墙面,一块松动的水泥块正悬在那里,“下面露出来的不是钢筋,是岩层。”
周深凑过去,雷达探头贴近墙面扫了扫,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波形图。他皱起眉:“奇怪,这层楼的地基图纸我看过,应该是钢筋混凝土浇筑,底下是回填土,怎么会有原生岩层?”
“所以才叫你来。”林砚之从背包里掏出放大镜,对准裂缝里露出的那点岩石断面,“这纹路……”
放大镜下,岩层表面的纹路像被水流冲刷过的泥沙,却又带着规律的螺旋状起伏,一圈圈绕着某个中心点蔓延。周深凑过来看了一眼,忽然“咦”了一声:“这不是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倒像是……”
“像是某种生物的爬行痕迹?”林砚之接过话,指尖轻轻敲了敲墙面,“但更规整。你记不记得《海经·大荒南经》里说的‘玄蛇之穴,其纹如螺,绕石三匝,下通于海’?”
周深的脸色顿了顿。他们跟着《远古笔记》追查线索快三个月,从京郊的古河道追到博物馆的青铜器,每次发现异常,总能在《山海经》里找到对应的记载。他调出手机里存的笔记照片——那是笔记下册里一张手绘的图,画着一条盘旋的蛇,蛇身的鳞片纹路竟和眼前的岩层纹路几乎重合。
“笔记里说,玄蛇穴的纹路是‘海脉之印’,能指引‘归墟’的方向。”周深滑动手机屏幕,调出另一张照片,是笔记里夹着的那张古海图,图上某片海域被画了个螺旋状的标记,“但这里是市中心,离最近的渤海湾也有一百多公里,怎么会有‘海脉’?”
话音刚落,头顶的应急灯突然闪了两下,灭了。
停车场瞬间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林砚之手里的手电还亮着,光柱在黑暗里晃出一道残影。周深立刻摸到腰间的折叠刀——他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那个追踪笔记的神秘组织,总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们。
“谁在那里?”周深低喝一声,手电光扫向停车场深处。
黑暗里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不是朝着他们来的,而是朝着裂缝尽头的方向。林砚之按住周深的胳膊,示意他别动,自己则关掉手电,借着远处SUV的反光,看清了那个影子——是个穿物业工作服的男人,手里拿着根撬棍,正蹲在裂缝尽头的地面上,似乎想把什么东西挖出来。
“王师傅?”林砚之忽然开口。她上周来物业问过情况,接待她的就是这个王师傅,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总说自己在这里干了三十年。
那男人浑身一僵,猛地回头。黑暗里看不清他的脸,但他手里的撬棍“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响声。
“小林姑娘?你们怎么还在这儿?”王师傅的声音有点发紧,他弯腰去捡撬棍,动作却很慌乱。
林砚之打开手电,光照在他脚边——那里的地面已经被撬开一块,露出底下的岩层,纹路比墙根的更清晰,螺旋中心有个硬币大小的凹陷,像是被什么东西长期按压形成的。
“这下面是什么?”林砚之走过去,手电光落在凹陷处,那里竟嵌着一小块青黑色的石头,表面光滑,像是被海水浸泡过很久。
王师傅的脸在光柱下显得格外苍白:“没、没什么……就是地面裂了,我想看看是不是管道漏水。”
“三十年了,您应该知道这停车场的结构吧?”周深站在王师傅身后,挡住了他的退路,“钢筋混凝土下面,为什么会有原生岩层?”
王师傅的喉结动了动,忽然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个用红绳系着的东西,递到林砚之面前。那是块巴掌大的木牌,上面刻着一只玄鸟,鸟喙正对着一个螺旋状的图案。
“我祖上是守‘海脉’的。”王师傅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点沙哑,“这盛华大厦底下,是明代‘镇海楼’的遗址。老辈人说,楼底下压着一条‘海脉’,那岩层纹路就是海脉的印记,能镇住水里的东西。”
林砚之捏起那块青黑石,石头入手冰凉,表面的纹路和岩层、笔记里的图案完全吻合。她忽然想起笔记里的一句话:“海脉过陆,隐于石下,其纹如螺,遇水则显。”
“遇水则显?”她看向周深,“刚才物业说,上周这里漏过一次水,天花板的消防管爆裂,积水漫过地面……”
周深立刻反应过来:“所以裂缝是漏水后才出现的?水渗进岩层,让纹路显了出来?”
王师傅点点头:“那天漏水后,我就发现这裂缝了。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海脉纹不能见光,见光就会‘醒’。你们刚才用手电照了那么久……”
他的话没说完,地面突然轻轻震动了一下。不是地震那种剧烈的摇晃,而是像有什么东西在地下翻身,带着沉闷的嗡鸣。林砚之手里的青黑石突然变得滚烫,表面的纹路亮起淡淡的蓝光,像有水流在里面游走。
“它醒了。”王师傅的声音发颤,“海脉醒了。”
周深的雷达屏幕突然疯狂跳动,波形图变成一条直线,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他看向屏幕右下角的坐标显示,脸色骤变:“这里的地质结构在变化!岩层下面有空洞,正在扩大!”
林砚之低头看向脚下的螺旋纹路,蓝光顺着纹路蔓延,像一条条发光的小溪,朝着停车场中央汇聚。她忽然想起笔记里的另一段记载:“玄蛇纹三匝,匝心为眼,眼开则海道通。”
“匝心为眼……”她看向那个硬币大小的凹陷,那里的蓝光最亮,“王师傅,这里是不是有什么机关?”
王师傅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把黄铜钥匙,钥匙柄上的图案正是玄鸟衔螺:“老辈说,这是‘镇眼’,用钥匙拧三下,能暂时压住海脉。但我没试过……”
震动越来越剧烈,头顶开始往下掉水泥渣。周深扶住摇晃的林砚之,急道:“没时间试了!快!”
王师傅哆嗦着将钥匙插进凹陷,钥匙刚好卡住。他深吸一口气,顺时针拧了一下——
嗡鸣声顿了顿。
再拧一下——
蓝光暗下去一半。
第三下——
“咔哒”一声轻响,钥匙像是卡进了某个卡槽。震动骤然停止,蓝光瞬间熄灭,青黑石恢复了冰凉,雷达屏幕也恢复了正常。
停车场里一片死寂,只有应急灯重新亮起,惨白的光照在三人脸上。
林砚之捏着那块石头,忽然发现石头背面刻着一行小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海脉西延,过永定河,入太行,接山根。”
她和周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山根。
《远古笔记》上部讲的“山经”里,反复提到“山根”,说山根是大地的骨架,与海脉相连。他们一直以为山根只在山区,没想到海脉竟然能延伸到内陆,与山根相接。
“原来‘山为海之骨,海为山之脉’是这个意思。”林砚之喃喃道,“山海的脉络,根本就是连在一起的。”
王师傅把钥匙拔出来,小心翼翼地收好:“这只是暂时的。老辈人说,海脉一旦醒了,就不会再安分。你们手里的那块‘海眼石’,是从‘归墟’里捞出来的,能引动海脉……你们到底在找什么?”
林砚之看向周深,周深点头示意可以说。她便将《远古笔记》的事简略说了说,只隐去了神秘组织的部分。
王师傅听完,沉默了半晌,忽然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纸,递给他们:“这是我太爷爷画的图,说海脉上有七处‘镇眼’,这里是最后一处。你们要找的东西,或许在第一处镇眼那里。”
纸上画着七个螺旋标记,第一个标记旁边写着三个字:“积水潭”。
那是京市另一个老地名,据说元代时是漕运码头,底下埋着更古老的河道。
林砚之把图纸折好放进背包,又看了眼墙根的裂缝。阳光从停车场入口斜射进来,落在裂缝上,岩层的纹路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走吧。”她拍了拍周深的胳膊,“去积水潭。”
周深扛起雷达,回头看了眼王师傅:“这里……”
“我会处理。”王师傅挥了挥手,弯腰去捡撬棍,“老规矩,用混凝土填上,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你们……小心点。”
两人走出地下三层,电梯上升时,林砚之拿出那块海眼石,石头在阳光下泛着青黑色的光。她忽然想起笔记下册的扉页,那里画着一幅山海相连的图,山脉像巨龙的脊背,海脉像缠绕的巨蛇,最终在某个点交汇。
“你说,”她看向周深,“第一处镇眼下面,会有什么?”
周深看着电梯门上倒映出的两人身影,笑了笑:“不管有什么,总比在地下停车场里看岩层纹路刺激。”
电梯门打开,午后的阳光涌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砚之握紧手里的海眼石,感觉那冰凉的触感里,似乎藏着远古海洋的呼吸,正顺着海脉,一路朝着未知的深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