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逆光之翡
本书标签: 现代 

《逆光之翡》番外五:以玉为史,刻写当下

逆光之翡

“这玉雕还能这么做?”朴灿盯着电脑屏幕,眼睛瞪得溜圆。屏幕里是江苏工艺美术的一篇文章,《打破美国科技霸权》的玉雕作品图片赫然在目——红色籽料雕成的拳击手套上,阴刻的华为标识与“中国制造”篆书印文格外醒目,将科技竞争的时代议题刻进了温润玉石里。

姜宥拉刚挂完与敦煌研究院的视频电话,桌上摊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资料。她顺着朴灿的目光看向屏幕,指尖敲击桌面:“玉雕从来不是只刻福禄寿喜的老古董,它能当‘时代的石刻笔记’。”她想起稻香村与《黑神话:悟空》的联名爆火案例,那些把传统文化融进流行IP的做法,正是用当代语言讲透了传承 。

金俊基抱着一摞采风照片走进来,照片里是云南雨林中受伤的长臂猿,还有志愿者记录的冰川消融影像。“上周去生态保护区,他们说这些画面再不记录就没了。”他指着一张照片,“这只长臂猿的爪子被猎套弄伤了,现在还在康复中心。”

姜宥拉拿起照片的瞬间,突然有了灵感:“就做‘万物共生’系列。用玉雕记录这些濒危生灵,再配上数字化档案——这既不是单纯的摆件,也是能触摸的生态备忘录。”她想起《栖于树》系列玉雕将动物与《道德经》基座结合的创意,传统哲学与当代议题本就该这样彼此呼应。

创作初期便遇难题。朴灿尝试雕刻江豚,可写实的形态总显得呆板。陈老拄着拐杖走进工坊,拿起一块带皮色的和田玉:“依料就形,留皮做水纹,玉肉刻江豚,虚实结合才显灵动。”老人示范着将玉料一侧刻成跃出水面的豚鳍,另一侧保留原皮打磨成波光,瞬间有了活态质感。

更费心的是数字化配套。金俊基带着技术团队反复调试,给每件作品加装了微型芯片,扫码就能看到三个内容:物种的生存现状纪录片、玉雕过程的延时视频,还有捐赠通道——每卖出一件作品,就向生态保护组织捐赠一笔资金。“就像给玉石装了‘记忆开关’,让它不止能看,更能‘说话’。”金俊基调试着扫码界面,眼里满是期待。

系列作品中,最打动人的是两件跨界之作。一件《守护》用翡翠雕刻受伤的长臂猿,手臂处采用透雕工艺留出缺口,搭配可磁吸的银质“护具”,象征人类对生灵的守护;另一件《共生》将和田玉与亚克力结合,玉料刻成的北极熊半浸在透明亚克力“冰水”中,转动底座就能看到冰川消融的动态光影,呼应着“上善若水”的生态哲思。

开展前三天,姜瑞晶带着安安送来一批特殊的“颜料”——是安安用花瓣和树叶做的天然染料,染出的宣纸被裁成卡片,成了展品的解说牌。“安安说,要给小动物们‘穿’上自然的颜色。”姜瑞晶看着展品,轻声感叹,“以前总觉得玉雕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现在才知道它能装下这么多心里话。”

“万物共生”特展在“翡色”体验馆开幕当天,便引来满堂喝彩。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学生扫码看完江豚的纪录片,红着眼眶对妈妈说:“原来它们快没家了,我们买一件吧,能帮它们建保护区。”角落里,几位老匠人围着《守护》讨论不已,李师傅摸着透雕的缺口:“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讲这么新的故事,这才是真的活起来了。”

开展一周后,敦煌研究院发来合作邀请,想联合打造“丝路文明”系列——用玉雕还原敦煌壁画里的动物形象,再通过VR技术重现它们在古丝路的生存场景。姜宥拉看着邮件,转头望向工坊:陈老正握着朴灿的手调整刻刀角度,阳光穿过窗户,将一老一少的影子与玉石上的生灵叠在一起。

金俊基走过来,轻轻揽住她的肩:“你看,这石头真的记下了我们的时代。”

姜宥拉笑着点头。她忽然明白,“当下即历史”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那些刻在玉石上的生灵,那些藏在芯片里的故事,那些跨越代际的手艺传承,终会像红山文化的玉龙、明清的山水玉牌一样,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润而深刻的印记。

工坊里,新的玉料已经备好。朴灿握着陈老传给他的刻刀,在玉料上勾勒出第一笔线条——那是一只展翅的朱鹮,羽翼间藏着即将升起的朝阳。刻刀落下,脆响清脆,仿佛在时光里写下承诺:这抹翡色,会继续记录岁月,传递善意,直到永远。

上一章 《逆光之翡》番外四:翠色公益,薪火致远 逆光之翡最新章节 下一章 《逆光之翡》番外六:玉璜为证,归途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