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老街被浓荫笼罩,“拾光旧书店”的木门总是半掩着,透出里面淡淡的墨香与清凉。午后的阳光被银杏树叶剪得细碎,落在靠窗的修复台上,杰正戴着放大镜,细细修补一本民国时期的散文选,曦则坐在对面的藤椅上,整理着新收来的旧书,偶尔抬头,目光与杰交汇,便漾开浅浅的笑。
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雷阵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噼啪作响,檐角的风铃被雨丝打湿,声音变得沉闷又温柔。有几个放学的孩子没带伞,慌慌张张地躲进书店檐下,叽叽喳喳地探头往里看。曦见状,索性拉开木门,笑着招手:“进来躲躲雨吧,别淋着了。”
孩子们怯生生地走进来,眼睛立刻被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旧书吸引。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最上层一本带插画的童话书,小声问:“阿姨,那本书能看吗?”杰放下手里的活,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把书取下来,用干布擦了擦封面上的灰尘:“当然可以,不过要轻一点哦,它比你们的爸爸妈妈年纪都大。”
孩子们围坐在地板上,曦翻开童话书,用温柔的声音读起里面的故事。雨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孩子偶尔的惊叹声,在小小的书店里交织成温馨的乐章。杰靠在书架旁,看着曦认真读书的模样,又看了看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悄悄起身去厨房煮了一壶柠檬水,端来几个玻璃杯,放在孩子们手边。
雨停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街角的路灯亮起暖黄的光。孩子们的家长寻来,连连向杰和曦道谢,孩子们却恋恋不舍,拉着曦的衣角问:“阿姨,我们明天还能来听故事吗?”曦笑着点头:“当然能,以后每个周末的晚上,我们都在这里讲故事好不好?”孩子们欢呼着答应,跟着家长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那天之后,“拾光旧书店”的周末故事会就定了下来。每到周六晚上,书店里就挤满了孩子,有时还有老街的老人也来凑热闹。杰会提前找出适合的旧童话书、民间故事集,曦负责朗读,遇到复杂的段落,杰还会用简单的话解释,偶尔兴起,两人还会搭档扮演故事里的角色,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有一次,之前参加婚礼的老先生也来了,听完故事后,他拉着杰和曦说:“你们做了件好事啊,这些旧书里的故事,就该这样被更多人听见。”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年轻时写的故事,没发表过,你们要是不嫌弃,也能讲给孩子们听听。”
杰和曦接过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工整的字迹,写的是老街几十年前的趣事。那个周末,他们就讲了笔记本里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连老街的居民也围在门口,跟着回忆起当年的时光。
夏夜渐深,孩子们散去后,杰和曦收拾着散落的书本,窗外的银杏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曦靠在杰的怀里,轻声说:“原来,守着书店,不只是修复旧书,还能让这些旧时光里的故事,变成新的温暖。”杰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手里握着那本老先生送的笔记本:“是啊,就像我们的故事,也在慢慢变成别人眼里的温暖。”
檐下的风铃又开始叮当作响,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也落在两个相偎的身影上,仿佛在为这夏夜里的温暖故事,轻轻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