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多年身处险境养成的习惯。将重要的、暂时无法看透的事件客观记录,有助于他跳出当局者的迷障,更清晰地梳理思路,看清迷雾之下可能隐藏的蛛丝马迹和内在关联。这个匣子,是他最隐秘的思绪仓库。
合上匣子,重新锁好,放回暗格。他走到那扇装着铁栏的小窗前。窗外是衙门内院的一角灰墙,只能看到一小片被高墙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此刻依旧阴沉。但他的思绪,却早已穿透这重重高墙,投向了那座位于京城核心区域、戒备比北镇抚司更为森严的靖王府。
周正明必须死。这个结论在他心中再次清晰地浮现,冰冷而坚定。这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基于最冷酷的现实判断和职责所在。周正明私下调查宸妃案,本身就是踏入了绝对的禁区。这桩陈年旧案,就像一座看似平静的火山口,下面涌动着足以焚毁一切的岩浆,牵扯着不知多少当朝显贵、后宫势力、甚至是……先帝晚年的秘辛。一旦被周正明这样的人不管不顾地揭开一角,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朝局必然剧烈动荡,各方势力会趁机搅浑水,陛下年轻,威望未立,极易被卷入漩涡中心,甚至可能动摇国本。作为天子手中最隐秘、最锋利的刀,他的职责就是在危险的火星溅出之前,就将其彻底踩灭,哪怕这需要最酷烈、最不光彩的手段。个人的名誉,乃至性命,在帝国稳定面前,皆可牺牲。
而如今,萧景琰将周正明这颗危险的炸弹控制在了手中,无疑让局面变得极其复杂和被动。他究竟意欲何为?是想利用周正明和宸妃案作为武器,在朝堂上打击自己,削弱陛下对锦衣卫的掌控力?还是想从周正明口中榨取所谓的“真相”,以此作为政治筹码,谋求更大的权柄,甚至……更深远的目的?或者,他两者都想兼得?
沈聿的眉头紧紧锁住,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他发现自己对这位摄政王萧景琰的了解,实在过于肤浅和表面。先帝在位时,萧景琰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皇子,据说因先天体弱,常年静养,几乎不参与朝政,也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同隐形人一般。先帝骤然驾崩,今上以幼冲之年继位,他才以皇叔的身份被委以摄政王重任,辅佐朝政。过去这几年,他在朝堂上展现出的形象是勤勉、谦和、识大体,处理政务也显得公允老练,不仅赢得了小皇帝的依赖,也获得了不少清流官员的认可。然而,经过这短短十几个时辰的接触,沈聿几乎可以肯定,那温润如玉、人畜无害的谦谦君子外表之下,绝对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城府和惊人的野心与能量。
他到底想要什么?是满足于做一个手握重权、安稳辅政的贤王?还是说……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丹陛,投向了那九五至尊的宝座?那个位置,对于流淌着皇家血脉、又拥有摄政名分的他来说,并非遥不可及……
一想到后一种可能性,沈聿的心猛地向下一沉,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尾椎骨急速窜上,让他几乎要打了个寒颤。若萧景琰真怀有不臣之心,以他的身份、能力、心机以及逐渐积累的朝野人望,那将是大雍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危机,是帝国真正的心腹大患!其威胁,远非周正明这等小角色可比。
寂静的值房内,只有他逐渐变得深沉的呼吸声。窗外的天空,似乎又阴沉了几分。一场围绕皇权、真相与生存的无声战争,已然拉开了序幕。而他,锦衣卫指挥使沈聿,正是这场战争中最前沿的卒子,也是……最关键的棋子。他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