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涧一役,瓦岗军元气大伤,如同被抽掉了脊梁骨的巨兽,再也无法对洛阳构成威胁。李密逃回洛口仓后,众叛亲离,最终被部下王世充所杀,曾经威震中原的瓦岗寨,就此烟消云散。
而王世充,在吞并了李密的残余势力后,废掉了越王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
他成了洛阳城新的主人,也成了李世民,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
此时的洛阳,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城外,是兵强马壮、士气如虹的唐军。城内,是人心惶惶、物资匮乏的郑军。
所有人都以为,洛阳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李世民却再一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没有立刻攻城。
他将大军,驻扎在洛阳城外,摆出一种长期围困的姿态。然后,他下令,在洛阳城外,开辟了一片巨大的农田。
“什么?秦王要……种地?”当这个命令传下去时,所有的将领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秦王,我们大军在外,粮草消耗巨大。如今洛阳已是瓮中之鳖,我们为何不趁势攻城,反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大将屈突通(已归降)忍不住问道。
他曾经是洛阳的守将,深知城内的困境。在他看来,只要再加一把劲,洛阳必破。
“将军,你错了。”李世民站在田埂上,亲自抓起一把泥土,感受着它的温度,“我们攻城,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拿下洛阳啊!”
“不。”李世民摇了摇头,“我们是为了拿下整个天下。而拿下天下的根本,不是城池,是人心。”
“洛阳城内,还有数十万百姓。他们是无辜的。我们若强攻,他们必遭涂炭。我李家起兵,是为拯救苍生,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孤儿寡母。”
“这……”屈突通被李世民的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他没想到,这位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秦王,心中竟然还存着这样的仁慈。
“而且,”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王世充此人,生性多疑,残暴嗜杀。我们围而不攻,就是在考验他。考验他的耐心,也考验他城内的人心。”
“时间拖得越久,他城内的粮草就越少,人心就越乱。当他的士兵和百姓,都饿得受不了的时候,他们自己,就会打开城门。”
这,便是陈叔达教给他的,“攻心为上”的计策。只不过,这一次,是他自己,主动地,将这个计策,运用到了极致。
日子一天天过去。
洛阳城外的唐军,一边操练,一边耕种。他们的营地,井然有序,甚至比许多村庄,都更有生机。
而洛阳城内,却一天比一天绝望。
粮食开始配给,先是马匹,然后是牲口,再后来,是城里的老鼠、树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王世充用尽了各种办法,他组织敢死队突围,被唐军打了回来;他向各地的盟友求援,但那些盟友,要么被唐军牵制,要么见死不救。
他就像一个被困在蛛网上的飞虫,无论怎么挣扎,都只是徒劳。
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他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杀一个将军,明天杀一个大臣。洛阳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间地狱。
终于,在围城数月之后,洛阳城内,爆发了兵变。
几名不堪忍受的将领,打开了城门,迎接唐军入城。
当李世民骑着马,缓缓地走进这座他梦寐以求的帝都时,他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欢呼,只看到了一张张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脸。
街道上,到处都是饿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死亡和腐朽的气味。
这就是洛阳,曾经繁华无比的天下中心。
李世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揪住了。他赢得了战争,却看到了比战争本身,更加残酷的景象。
他下令,立刻开仓放粮,安抚百姓。他亲自走进难民之中,将一碗碗热粥,递到那些濒临死亡的人手中。
“秦王……是您……救了我们……”一个老人,流着泪,跪倒在地。
“快起来,快起来。”李世民将他扶起,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他救了他们,但也是他,将他们推入了这场深渊。
这一刻,他深刻地理解了陈叔达所说的“代价”。得到天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往往是由最无辜的百姓,来承担的。
他站在洛阳的宫殿前,看着那残破的龙椅,心中没有一丝喜悦,只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他知道,攻下洛阳,只是第一步。如何治愈这座城市的创伤,如何让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才是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更艰巨的挑战。
而就在他思考着如何治理洛阳的时候,一个来自长安的消息,像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他的头上。
消息是陈叔达派人送来的,只有短短的八个字:
“先生病危,速归。”
李世民看到这八个字,大脑一片空白。
他手中的那碗粥,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
他不顾一切地冲出宫殿,翻身上马,向着长安的方向,狂奔而去。
他什么都不想管了,什么洛阳,什么天下,在这一刻,都变得不再重要。
他只知道,那个一直引导着他,支持着他,甚至可以说是“创造”了他的男人,快要不行了。
他不能失去他。
绝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