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日子比高中忙碌得多。凌晚舒要泡在画室里赶作业,画素描、练色彩,有时候为了一个参赛作品,能在画室里待上一整天;时璟年的专业课也不轻松,编程、算法、实验报告堆成了山,经常要在实验室待到深夜。
但再忙,他们也会挤出时间陪彼此。凌晚舒画累了,就会坐地铁去计算机系的实验室,拎着刚炖好的银耳羹——她知道他熬夜容易上火。实验室里灯光通明,时璟年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凌晚舒不打扰他,只是把银耳羹放在他桌上,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拿出速写本,悄悄画他认真的样子。
时璟年总能在代码间隙察觉到她的存在,他会停下手里的活,舀一勺银耳羹递到她嘴边:“甜吗?”
凌晚舒点点头,把速写本递给他看:“你看,像不像高中画室里的你?”
画纸上的男生,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和高中趴在画室桌上睡觉的样子,既像又不像——多了几分成熟,却依旧是她熟悉的温柔。时璟年看着画,心里软得一塌糊涂,伸手把她揽进怀里:“等我忙完这个项目,就带你去胡同里吃炸酱面,你不是说想尝很久了吗?”
凌晚舒靠在他怀里,笑着答应:“好。”
大二那年,凌晚舒报名了全国大学生美术展,主题是“陪伴”。她画了一幅画,画面里没有人物,只有高中画室的窗户、故宫的角楼、大学自行车后座的软垫,还有两只交握的手——每一个细节,都是她和时璟年的回忆。
开展那天,时璟年特意请假赶过来。他站在画前,看了很久,眼眶渐渐发热。凌晚舒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你看出来了吗?”
“嗯。”时璟年握住她的手,声音有些发颤,“每一笔,都是我们的日子。”
这幅画最终拿了金奖。颁奖台上,凌晚舒拿着奖杯,看着台下的时璟年,笑着说:“我想感谢一个人,从高中到现在,他一直陪着我,是我画里最好的风景,也是我心里最暖的光。”
台下的时璟年,比自己拿了竞赛奖还开心,用力地鼓着掌,眼里满是骄傲。
大三的时候,时璟年组队参加了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经常要熬到凌晨。凌晚舒知道他压力大,就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实验室的角落,陪着他一起熬夜——他写代码,她画设计稿,偶尔抬头对视一眼,不用说话,就懂彼此的心意。
比赛结果出来那天,时璟年的团队拿了一等奖。他第一时间跑到美术学院,把凌晚舒抱起来转了个圈,兴奋地说:“我们都做到了!你拿了美术金奖,我拿了编程一等奖!”
凌晚舒笑着点头,眼泪却掉了下来——她知道,这份成绩里,藏着彼此无数个陪伴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