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城大捷的消息,如同燎原的野火,以比八百里加急更快的速度,通过商旅、驿卒乃至飞鸽,迅速传遍了北境,继而席卷了整个大周。
太子谢珩,临危受命,亲赴北境,先于落鹰涧将计就计,反杀狄虏偏师,肃清内鬼;再于朔风城下巧设疑兵,内外夹击,大破左贤王主力,阵斩万余,迫使其狼狈北窜,一举解了朔风城之围!
捷报传至京城,瞬间引爆了整个朝野!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人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太子的英勇与智谋。
“听说了吗?太子殿下银甲白马,天子剑所指,狄虏望风披靡!”
“落鹰涧那一仗打得才叫漂亮!听说殿下早就看穿了军中有奸细,将计就计,把狄虏坑惨了!”
“朔风城下更是了得!略施小计,就把那左贤王耍得团团转,连粮草大营都差点被端了!”
“天佑大周!有此英明神武的储君,何愁狄虏不灭,国祚不兴!”
民间欢腾,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光景。
紫宸殿内,皇帝谢琮手持那份字字铿锵、详细记述了朔风城大捷过程的捷报,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畅快欣慰的笑容。他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脸色略显阴沉的谢无极身上。
“摄政王,”皇帝声音洪亮,带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太子北境之功,你以为如何?”
谢无极袖中的手指微微蜷缩,面上却迅速堆起与有荣焉的笑容,出列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英武果决,智勇双全,于北境力挽狂澜,连战连捷,扬我国威,壮我军心!此乃陛下洪福,社稷之幸!臣,为陛下贺!为太子殿下贺!”
他言辞恳切,姿态恭谨,仿佛真心实意为太子感到高兴。
“嗯。”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其他臣工,“众卿以为呢?”
“太子殿下千岁!陛下万岁!”群臣齐声高呼,无论真心假意,此刻无人敢拂逆皇帝的喜悦。
然而,退朝之后,回到摄政王府的书房,谢无极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骇人的冰寒。
“砰!”他猛地一掌拍在坚硬的红木书案上,震得笔架砚台齐齐一跳。
“废物!统统都是废物!”他低声咆哮,声音因压抑的愤怒而扭曲,“孙毅那个蠢货!兀术脱脱更是无能之辈!两万精锐,竟被一个黄口小儿杀得丢盔弃甲!”
书房内侍立的几名心腹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谢无极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杀机四溢。他千算万算,不惜通敌,布下重重杀局,非但没能除掉谢珩,反而让他借此立下不世军功,威望暴涨!经此一役,谢珩在军中的根基,在朝野的声望,都已远非离京时可比!
这让他如何不恨?如何不怒?
“王爷息怒。”一名幕僚硬着头皮上前,低声道,“太子虽胜,但北狄未平,左贤王主力尚存,卷土重来未可知。且……殿下凯旋在即,这京城,终究还是王爷经营多年的地方……”
谢无极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怒火。幕僚说得对,现在不是失控的时候。谢珩即将携大胜之威返京,他必须在此之前,布置好一切,绝不能让谢珩顺利地将这股势头转化为实际的权力!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书房内悬挂的京城布防图,最终落在皇城、东宫、以及……几处关键朝臣府邸的位置上。
“让我们的人,都动起来。”谢无极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却比怒吼更令人胆寒,“该弹劾的弹劾,该造势的造势。重点是……兵部,还有那几个最近跳得欢的御史。记住,要抓准时机,在他返京之前,把水搅浑。”
“是!”心腹领命。
“还有,”谢无极眼中闪过一丝诡谲的光,“给宫里递个话,就说本王忧心边关将士,欲在太子凯旋之日,于宫中设宴,为殿下及有功将士庆功,请皇后娘娘……务必促成此事。”
“属下明白!”
心腹退下后,谢无极独自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那几株在秋风中摇曳的菊花,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冰冷而诡异的弧度。
庆功宴……呵。
谢珩,我的好侄儿,皇叔定会为你准备一份……终生难忘的“贺礼”。
\* \* \*
东宫,书房。
韩延也收到了北境大捷的详细战报。他放下文书,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殿下不仅安然无恙,更立下如此奇功,实在令人振奋。
然而,他的眉头很快又微微蹙起。殿下凯旋在即,声望如日中天,这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他将成为某些人眼中更加刺眼的靶子。摄政王谢无极,绝不可能坐视殿下携军功顺利归来,执掌权柄。
京中,恐怕已是暗流汹涌。
他必须更加警惕,为殿下守好后院,清理掉那些可能冒出来的毒刺。
他铺开纸张,开始梳理近日朝中动向,以及需要注意的人员名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在京城悄然拉开了序幕。
北境的风雪未能阻挡太子的锋芒,而这京城的和风细雨,或许隐藏着更深的杀机。
凯旋的号角即将吹响,但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