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吉日。
钦天监择定的黄道吉日,天朗气清。整个京城旌旗招展,甲士林立。万民空巷,翘首以盼。
紫宸殿前,百官肃立。经过谢无极一党的彻底清算,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钟鼓齐鸣,韶乐奏响。
在庄重恢弘的礼乐声中,一身明黄十二章衮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的谢珩,缓步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御阶。他面容沉静,目光如炬,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衮服上的金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
终于,他转身,面向百官,面向这万里江山。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如同潮水般涌起,响彻云霄,震动着整个皇城。
谢珩抬手,声音清越而威严,透过冕旒传遍广场:“平身。”
他立于巅峰,俯瞰众生。前世今生的画面在脑海中飞速掠过——断魂崖的冷雨与箭矢,重生醒来的苏合香气,猎场沈知意矫揉造作的眼眸,北境的风雪与朔风城的血火,东南的波涛与鬼牙屿的厮杀,金殿上谢无极狰狞的面孔……最终,都化作了脚下这片被他牢牢握在手中的山河。
“朕,承天命,继大统。”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自今日起,当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使四海升平,万民安乐!”
他颁布了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
一、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除十恶不赦之罪,余者皆视情节酌减。减免受灾州县赋税一年,休养生息。
二、定年号为“宸熙”。 取“北辰居所,光明和煦”之意,寓意皇权稳固,政通人和,天下光明。
三、追封先后,尊嫡母为仁敬皇太后。 理顺宗法,以正纲常。
四、擢升有功之臣。 耿忠晋封镇国公,掌京畿防务;王猛晋封靖海侯,总督东南水师;韩延擢升都察院右都御史,赐紫金鱼袋,协理吏治;俞安邦正式任东南水师提督……一众在北境、东南及朝堂斗争中坚定不移、能力出众的官员将士,皆得封赏,各安其位。
五、明正典刑。 逆犯谢无极,罪大恶极,着于三日后,午门外凌迟处死,其党羽按律严惩,以儆效尤!
封赏与惩罚并施,恩威并济,展现出新帝明晰的治国思路与不容置疑的权威。
“臣等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再次跪拜,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信服。
登基大典在庄严肃穆的礼乐声中圆满结束。
谢珩,不,此刻应称宸熙帝,在文武百官和万千将士、百姓的注视下,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衮龙袍上的金线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背影挺拔而孤峭,仿佛能独自扛起这整个天下的重量。
旧的时代已经结束。
属于宸熙帝的时代,正式开启。
然而,站在权力之巅的谢珩,心中并无太多波澜。他清楚地知道,登基仅仅是一个开始。谢无极虽除,但其残余势力仍需肃清;北狄经此一挫,绝不会善罢甘休;东南海疆虽暂平,隐患犹存;庞大的帝国机器需要更精细的掌控;各地吏治民生,百废待兴……
前路,依然漫长。
他坐上龙椅,冰冷坚硬的触感传来。
目光穿过冕旒,望向殿外辽阔的天空。
这盘以天下为局的棋,他已然执掌了先手。
接下来,便是要落子无悔,将这万里山河,治理得铁桶一般,开创一个真正的……宸熙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