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考试、论文、社团总结……一切都在为最终的归途让路。而对陈晨而言,所有这些忙碌的背景音,都指向一个清晰而强烈的焦点——那张被他设置了桌面背景的、从上海飞往成都的机票订单截图。
期待是真实的,像不断充气的气球,鼓胀在胸口,让他走在路上都忍不住会无缘无故笑起来。他开始疯狂查阅成都的旅游攻略,收藏了苏眠提过的那家巷子深处的火锅店,甚至偷偷看起了宽窄巷子附近的民宿,尽管他知道第一次见面住民宿并不合适。
但焦虑,也像水底的暗礁,随着水位下降而日益凸显。
它开始于一次偶然的“考古”。在等待见面的日子里,回忆成了唯一的慰藉。他反复翻看他们的聊天记录,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熟稔,每一个表情包,每一段语音,都像糖,甜得发腻,却也让他生出一种“配不上”的惶恐。
这种惶恐驱使他点开了苏眠的抖音主页。获得权限后,他其实只是粗略看过,如今,一种近乎自虐的冲动,让他开始逐条翻阅,时间轴不断向前。
他看到了大学以前的她。穿着蓝白校服,在运动会上为同学呐喊,笑容比现在更张扬,带着未经世事的明亮。他也看到了她身边的那些身影。有和她一起在文艺汇演上弹吉他的清秀男生;有毕业照里,站在她身后,手看似随意搭在她肩上的高大男孩;还有评论区里,一些略显亲昵、如今看来有些刺眼的过往玩笑。
每一个模糊的男性身影,都像一根细小的刺。他知道这毫无道理,甚至有些卑劣——那是他未曾参与的过去。但理智在汹涌的占有欲和不安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他没能忍住。
在一个晚上,他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今天看你以前抖音,你高中是文艺委员啊?那个和你一起弹吉他的男生,是你们班的?”
消息发出去后,他立刻后悔了,像等待审判一样盯着屏幕。
苏眠的回复来得不算快,但很平静:「嗯,是我们班长,当时为了节目临时组的搭档。他后来去了北航,好像有女朋友了。」
语气坦荡,甚至带着点“这有什么好问”的寻常。
陈晨松了口气,随即被更深的羞愧淹没。
几天后,他又指着一张多人合照里某个靠她很近的男生问:“这人好像在你很多动态里都出现过?”
这次,苏眠回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那是我表弟,亲的。小时候跟我屁股后面长大的,需要我让他来跟你打个招呼验证一下吗?」
她的应对始终从容、耐心,甚至带着点包容他幼稚举动的调侃。她越好,越显得他的猜忌小家子气,那种不真实感就越发强烈——她真的能接受这样一个,内心藏着如此多阴暗和不安的自己吗?
见面前一天,陈晨几乎彻夜未眠。他反复检查行李,试了好几套衣服,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却怎么看都觉得不满意。巨大的兴奋和同样巨大的恐惧交织,几乎要将他撕裂。
出发去机场的那个早晨,上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阴沉的天气更像他内心状态的写照。他坐在出租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湿漉漉的城市风景,手心因为紧握而满是汗水。
在虹桥机场喧嚣的值机大厅里,他办理完手续,距离登机还有一个多小时。巨大的玻璃窗外,飞机起起落落,每一架都载着无数故事,飞向未知。
紧张感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他的喉咙。他需要一点东西来镇定自己。
他拖着登机箱,走进一家咖啡店,点了一杯美式。滚烫的液体滑入喉咙,带来一丝苦涩的清醒。他找到角落的位置坐下,看着那杯黑色的咖啡,忽然想起他们刚认识时,她发来的那张“续命水”的照片。
时间仿佛完成了一个循环。
他从一个隔着屏幕看她喝咖啡的陌生人,变成了一个即将飞越千里去见她的人。
他拿出手机,点开与苏眠的对话框。最后一条消息是她昨晚发的,告诉他成都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等他来。
他打下几个字:「我到机场了。」
想了想,又删掉。
重新输入:「有点紧张。」
再次删掉。
最终,他只是拍下了眼前这杯咖啡,就像她当初做的那样,发了过去。没有配文。
几乎是在发送成功的瞬间,苏眠的回复就跳了出来。
是一个紧紧拥抱的表情包。
接着是一行字:
「别怕。我在这里等你。」
简简单单七个字,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拂过他紧绷的神经。是啊,别怕。那个在网络另一端,用耐心和真诚一次次安抚他不安的人,马上就要从抽象的代码,变成触手可及的真实。
他仰头,将剩下的咖啡一饮而尽。苦涩之后,是悠长而坚实的回甘。
他拉起行李箱,转身,汇入前往安检的人流。脚步,终于变得坚定。
飞机的引擎在跑道上开始轰鸣,一段网络情缘,即将接受现实的检阅。而故事的下一页,正在成都双流机场,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