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的那一个小时,迅速成为了宋瑜初中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固定日程,也是她每天平淡校园生活里最明亮的高光点。她像个虔诚的朝圣者,每天准时踏上通往二楼的阶梯,穿过那条长长的、总是很安静的走廊,走向走廊尽头那间有周瑾在的教室。
十三班的同学也渐渐习惯了这位一楼三班“学霸”(宋瑜成绩依旧很好)的频繁造访。起初还有好奇的目光,但宋瑜总是带着礼貌的微笑和一本摊开的练习册,理由充分,态度坦然,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偶尔她来的时候,靠近后门的同学还会默契地帮她留个门。
她们依旧很少交谈。宋瑜有时是真的有问题要问,周瑾便用最简洁的方式解答;更多时候,宋瑜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写自己的作业,遇到卡壳的地方,会自己先皱眉思索很久,实在想不出,才轻轻碰一下周瑾的手臂,把本子推过去。
周瑾的解答总是精准而高效,仿佛她脑子里装着所有题目的标准答案库。宋瑜有时会看着她冷静的侧脸出神,心想,这个人怎么可以这么聪明,又这么……好看。
当然,这种“认真学习”的氛围里,也夹杂着只有她们两人才懂的小动作。
宋瑜的铅笔盒里永远有吃不完的、各种口味的酸味糖果。她会在周瑾解完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看完一章小说,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放松时,悄悄递过去一颗。周瑾会不动声色地接过,糖纸在课桌下发出轻微的窸窣声,然后面不改色地含住,只有偶尔因过度酸涩而微微眯起的眼睛,泄露出一丝情绪。
有时,宋瑜写着写着作业,会假装无意地将手臂越过课桌中间那道无形的“三八线”,轻轻碰到周瑾放在桌上的手肘。周瑾通常不会躲开,只是会暂停书写的动作,侧过头看她一眼。宋瑜便像恶作剧得逞的小猫,迅速缩回手,耳朵微红,嘴角却抿着藏不住的笑。
有一次,宋瑜来得稍晚,十三班后排的位置几乎坐满了。她站在门口有些踌躇。周瑾抬头看到她,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然后,她将自己旁边座位上一个同学的书包,默不作声地拎起来,放到了前面一个空着的桌子上。
那个同学愣了一下,看向周瑾。周瑾只是平静地回视了一眼,什么也没说。那同学摸了摸鼻子,没说什么,默默换到了前面。
周瑾 then 朝还站在门口的宋瑜偏了下头。
宋瑜心里像炸开了一小朵烟花,赶紧低着头溜过去,在那個被周瑾“清理”出来的座位上坐下。她感觉自己的脸颊在发烫,心里却甜得像是塞满了蜜。周瑾这种不动声色的维护和霸道,让她悸动不已。
她们的关系,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课后一小时里,在安静的教室,在摊开的书本和偶尔传递的酸糖之间,悄然生长,愈发稳固。那条禁止串楼层的规定,反而让这每天的相聚显得更加珍贵和隐秘。
傍晚的阳光透过西窗,将教室染成温暖的橘黄色,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宋瑜偶尔从题海中抬起头,能看到阳光勾勒出周瑾睫毛的轮廓,在她脸上投下小小的阴影。周瑾翻动书页的声音,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都成了让她心安的白噪音。
她不再需要像小学时那样,用尽心机去靠近,去证明。现在,她只需要在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时,走上二楼,穿过那条长长的走廊,就能看到那个在光里等她的人。
走廊的尽头有光,光里有周瑾。
这就构成了宋瑜整个初中时代,关于“幸福”最具体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