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风云争霸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九章 大梁城郭,忽必烈定魏策

风云争霸

大梁的晨光带着中原腹地特有的厚重,像一层温润的玉浆,缓缓漫过城墙的垛口,淌过护城河的水面,最终落在魏王宫的琉璃瓦上。忽必烈身着改良过的魏式朝服——保留了宽袍大袖的形制,却在腰间束了一条来自草原的牛皮腰带,上面镶嵌着几颗从西域带回的绿松石,行走时便发出细碎而清脆的碰撞声。他站在宫墙的箭楼上,俯瞰着这座战国时期曾一度是天下中心的都城。

脚下的大梁城,比他记忆中大都的格局更显方正,仿佛是用尺子量过一般,四条主街笔直地通向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历经数百年风雨,表面已有些斑驳,却依旧透着一股雄浑的气势。城内的建筑多是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间或有几座高耸的台榭,那是魏国贵族的府邸。远处的鸿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着城池的边缘,河面上停泊着不少商船,桅杆林立,隐约能听到船工的号子声顺着风飘过来。

“大王,魏国的疆域图与近年的赋税账簿已备妥。”魏相白圭捧着一卷厚重的竹简,沿着箭楼的石阶缓步上来。这位以经商闻名天下的魏国相邦,穿着一身素雅的锦袍,手中常年握着的算筹此刻正别在腰间,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与审慎,眼神却像老吏般锐利,扫过忽必烈腰间的玉带时,微微停顿了一下。

忽必烈转过身,接过竹简。竹简的质地比他见过的蒙古羊皮卷要坚硬许多,上面用漆笔书写的隶书笔画规整,透着一股严谨。他先展开疆域图,只见魏国的版图呈不规则的菱形,东西横跨鸿沟两岸,南北连接着韩、赵、秦、楚等国,正是中原的枢纽之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山川、河流、城邑与农田,其中大梁周边的农田用深绿色标注,显然是肥沃之地。

“相邦,魏国的粮食产量,在六国中能排第几?”忽必烈的手指划过图上深绿色的区域,声音里带着草原人特有的雄浑,却又刻意放缓了语速,以便让对方听清自己略带生硬的中原口音。

白圭躬身答道:“回大王,魏国的粮食产量曾居六国之首,尤其是大梁周边的鸿沟流域,亩产可达三石。只是……近年来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战事不断,不少农田被毁,流民增多,产量已跌至第三,次于秦、赵。”

忽必烈眉头微蹙。他来自以游牧为主的蒙古,却比谁都清楚粮食的重要性。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靠的不仅是战马与弯刀,更靠对农耕地区的控制与掠夺。如今要在中原立足,粮食便是根基。“鸿沟的水利设施如何?”他问道,目光落在图上那条蜿蜒的河流上。

“鸿沟是魏惠王时期开凿的,连接黄河与淮河,既能灌溉,又能航运,本是魏国的命脉。”白圭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只是近年疏于修缮,不少堤坝出现缺口,汛期时常常泛滥,淹没农田;枯水期时又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忽必烈点点头,将疆域图放在一旁,拿起赋税账簿。上面详细记录着魏国各地的赋税收入:粟米、布帛、铁器、盐、丝绸……数字密密麻麻,看得人眼花缭乱。他重点看了粮食的收支情况,只见“每年征收粟米八十万石,支出六十万石(其中军粮四十万石,王室与官吏用粮二十万石),结余二十万石”的字样,眉头皱得更紧了。

“结余只有二十万石?”忽必烈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若遇灾年,如何应对?”

白圭叹了口气:“前两年大旱,便是靠向齐国借粮才渡过难关,至今还欠着齐国十万石粟米。”

忽必烈沉默片刻,将账簿合上。他心中已有了计较:魏国要想强大,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粮食问题。而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修复鸿沟,扩大灌溉面积,同时鼓励农耕,增加人口。

“传孤旨意。”忽必烈的目光再次投向城外的鸿沟,语气斩钉截铁,“征调民夫十万,由相邦亲自督办,即刻开始修缮鸿沟的堤坝与渠道。务必在三个月内完工,确保汛期来临前能抵御洪水,枯水期时能引水灌溉。所需粮草、工具,从国库支取,若有短缺,可先向富户借贷,许以一分的利息,秋收后由官府偿还。”

白圭心中一惊:“大王,十万民夫,三个月工期,耗费巨大。国库现存的粮草恐怕……”

“国库不够,便从王室私库中调拨。”忽必烈打断他的话,手指在箭楼的栏杆上轻轻敲击着,“孤的膳食,可减三成;宫中的内侍宫女,可裁撤一半;各府的车马仪仗,非必要者,一律停用。总之,无论如何,修缮鸿沟的事,不能耽误。”

他知道,这是一笔必须投入的成本。鸿沟修好了,粮食增产了,日后的收益将远超此刻的投入。

白圭看着忽必烈眼中的坚定,心中虽仍有疑虑,却也只能躬身应道:“臣……遵旨。”

“还有。”忽必烈补充道,“让各地官府清查流民,凡愿意返乡耕种者,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与口粮,免除三年赋税。若能开垦荒地,荒地的收成前五年全归自己,五年后再缴纳赋税。”

白圭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这位新君虽然来自草原,却深谙农耕文明的治理之道。鼓励流民返乡,既能增加劳动力,又能扩大耕种面积,确实是良策。“臣记下了。”

待白圭退下,忽必烈沿着箭楼的台阶缓缓走下。宫道两旁的梧桐树刚抽出新叶,嫩黄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昨日在天庭看到的大元未来——那横扫欧亚的辉煌,那四等人制的僵化,那红巾军起义的烽火,最终在朱元璋的铁蹄下走向覆灭。心中便像被马蹄踏过一般,隐隐作痛。

“这一世,孤不仅要做草原的大汗,更要做中原的明君。”忽必烈自语道。他要将蒙古的勇武与中原的农耕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比大元更加强盛、更加长久的帝国。而魏国,便是他实现这一抱负的起点。

走到宫门口时,一阵争吵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只见几名士兵正将一车粮食从一辆商车上搬下来,商人是个胖胖的中年人,穿着锦缎长袍,此刻正急得满脸通红,拉着士兵的胳膊不放。

“官爷,这是小的运往大梁的粮食,有通关文书的,为何要扣下?”商人的声音带着哭腔。

为首的士兵是个满脸络腮胡的队正,不耐烦地甩开他的手:“少废话!军中缺粮,征用你的粮食是看得起你!这是军爷们的通关文书,给你!”说着,将一张盖着军印的纸条塞给商人。

商人拿起纸条一看,气得浑身发抖:“这……这上面写的是‘借粮五十石,日后偿还’,可我这车粮才三十石啊!你们这是强抢!”

“强抢又如何?”队正恶狠狠地说,“再啰嗦,连你人都扣下!”

忽必烈眉头一挑,走上前去。他虽然来自草原,习惯了以武力解决问题,却也最恨这种欺压百姓的行径。“住手。”

队正见有人敢管闲事,转过身来,见忽必烈穿着华贵,却不认识,便嚣张地说:“哪来的富家翁,敢管军队的事?不想活了?”

忽必烈身边的侍卫上前一步,亮出腰间的令牌:“放肆!这是大王!”

队正与士兵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望大王恕罪!”

商人也愣住了,没想到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人竟是魏王,连忙也跟着跪倒:“草民参见大王!”~

忽必烈没有看士兵,而是对商人道:“你的粮食,多少石?”

商人连忙答道:“回大王,三十石。”

“军中缺粮,借你的粮食应急,本该按市价付款。”忽必烈对侍卫道,“从内库支取三十石粮食的钱,给这位商人。”又看向队正,“你们这种强取豪夺的做法,只会让百姓寒心。传孤旨意,将这队正杖责五十,流放边疆;参与的士兵,各杖责二十,罚俸三个月。”

队正等人吓得面如死灰,却不敢辩解,只能磕头谢恩。

商人拿着沉甸甸的铜钱,感动得热泪盈眶:“大王圣明!草民愿意将这三十石粮食捐给军队,不求回报!”

“不必。”忽必烈摆摆手,“军队与百姓,本该互相扶持,而非强取豪夺。你做生意赚钱,天经地义;军队保家卫国,也需仰仗百姓。若连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何谈强国?”

他扶起商人,又道:“你运往大梁的粮食,若愿意卖给官府,官府按市价收购,绝不拖欠。”

商人连忙道:“愿意!愿意!草民以后每年都往大梁运粮,只求能为大王分忧!”

处理完这事,忽必烈的脸色依旧有些阴沉。他没想到魏国的军纪竟如此松弛,连强抢百姓粮食的事都敢做。若不加以整顿,日后必成大患。

“传廉颇……不,传庞涓将军。”忽必烈对侍卫道。他记错了,赵国的将军是廉颇,魏国的将军是庞涓。

片刻后,庞涓大步走来。这位以兵法闻名的魏国将军,身着铁甲,腰悬佩剑,脸上带着一股肃杀之气。他躬身行礼:“末将参见大王。”

“庞涓将军,你可知军中有人强抢百姓粮食?”忽必烈问道,语气冰冷。

庞涓脸色一变,连忙道:“末将不知。若有此事,定当严惩!”

“孤刚在宫门口撞见了。”忽必烈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军纪是军队的根本,若连百姓都敢欺压,如何能指望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传孤旨意,全军整肃军纪,凡欺压百姓、抢掠民财者,一律军法处置,绝不姑息。另外,军中的粮草供应,由你亲自负责,务必保证足额按时发放,不得再出现强抢百姓粮食的事。”

庞涓心中一凛,这位新君看似温和,手段却如此强硬。他连忙躬身应道:“末将领命!定当整顿军纪,绝不再犯!”

“还有。”忽必烈想起账簿上军粮占了支出的三分之二,“军中的粮草消耗为何如此之大?可有虚报冒领的情况?”

庞涓答道:“回大王,魏国现有军队二十万,其中常备军十万,预备役十万。常备军每月需粮三万石,预备役每月需粮一万石,加上战马的饲料,每年四十万石军粮,已是最低标准。至于虚报冒领,或多或少……总有一些。”

忽必烈点点头:“精简军队。将二十万军队裁汰为十五万,保留精锐,淘汰老弱。这样每年可节省军粮十万石。同时,严查虚报冒领,发现一例,严惩一例,将领连带问责。”

庞涓虽觉得裁军有些冒险,却也知道军费压力巨大,便应道:“末将领命。”

待庞涓退下,忽必烈继续在宫中巡视。他来到负责军械的作坊,只见几名工匠正在打造戈矛。火炉里的火焰熊熊燃烧,工匠们抡着大锤,汗流浃背。

“这些兵器,多久能打造一件?”忽必烈问道。

工匠头连忙跪倒:“回大王,一把铁剑,需三天时间;一柄戈,需两天时间。”

忽必烈拿起一把刚打造好的铁剑,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剑刃,只见上面还有不少杂质,不够锋利。“质量不行,速度也太慢。”

他想起蒙古的工匠,虽然不如中原的精细,却擅长批量生产。“传孤旨意,改进军械作坊的管理,将工匠按技艺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负责锻造,有的负责打磨,有的负责装配,流水作业,提高效率。另外,让铁匠们尝试用煤炼铁,火力更大,能提高铁的质量。”

工匠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用煤炼铁?草民从未试过,不知可行否?”

“不妨一试。”忽必烈道,“若能成功,孤有重赏。”

离开军械作坊,忽必烈来到粮仓。粮仓由禁军看守,戒备森严。他走进其中一座,只见里面堆放着不少麻袋,里面装着粟米。他随手打开一袋,抓了一把,只见粟米颗粒饱满,还算不错。

“这些粮食,能支撑多久?”忽必烈问道。

粮仓令躬身答道:“回大王,现存粮食三十万石,若按日常消耗,可支撑五个月。若开始修缮鸿沟,征调民夫,恐怕只能支撑三个月。”

忽必烈点点头:“知道了。密切关注粮食的收支情况,有短缺及时上报。”

从粮仓出来,已是午时。忽必烈在宫中的便殿用了午餐,简单的几样菜:炖肉、炒蔬菜、粟米饭,还有一碗羊肉汤——这是他特意让人准备的,带着草原的味道。

“大王,白圭相邦派人来报,修缮鸿沟的民夫已招募到五万,正在集结,只是粮草一时难以到位,请求大王示下。”内侍来报。

忽必烈放下筷子:“让相邦先从附近的县仓调拨,不够的,从王室私库中取。务必让民夫们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

内侍领命而去。忽必烈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思绪万千。修复鸿沟,整顿军纪,精简军队,改进军械……桩桩件件都是大事,都需要时间与耐心。但他有信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魏国定能重新崛起。

下午,忽必烈召集了魏国的主要大臣,在大殿上商议国事。除了白圭与庞涓,还有负责民政的司徒、负责司法的司寇等。

“今日召集诸位,是想商议魏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忽必烈坐在王座上,目光扫过众人,“孤以为,魏国要想强大,需做到三点:一是兴农,二是强军,三是通商。”

他顿了顿,解释道:“兴农,便是修复鸿沟,鼓励耕种,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有饭吃,国家有储备。强军,便是整顿军纪,精简军队,改进军械,打造一支精锐之师,能保家卫国,亦能开疆拓土。通商,便是利用魏国地处中原枢纽的优势,发展商业,增加税收,同时与各国互通有无,换取所需的物资。”

白圭率先赞同:“大王所言极是。魏国的商业本就发达,若能加以规范,税收必能大增。臣建议,在大梁设立专门的市舶司,管理商业贸易,征收商税,同时打击走私与囤积居奇。”

庞涓也道:“强军方面,末将以为,除了整顿军纪与改进军械,还需加强训练。可效仿赵国的胡服骑射,改良魏军的装备与战术,提高战斗力。”

司徒则道:“兴农方面,除了修复鸿沟,还需推广新的农具与耕作技术。臣听闻秦国近年推广一种‘代田法’,能增产不少,可派人去学习。”

忽必烈点点头:“诸位所言,皆有道理。白圭相邦,通商之事便由你负责,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庞涓将军,强军之事你多费心,胡服骑射可以学,但要结合魏国的实际情况,不必全盘照搬。司徒,派人去秦国学习‘代田法’,同时在国内推广新式农具,提高耕种效率。”

众人纷纷领命。

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殿门,照在大臣们的脸上,映出他们兴奋与期待的神色。他们能感觉到,这位来自草原的新君,虽然行事风格与以往的魏王不同,却有着清晰的思路与坚定的决心,或许真的能带领魏国走出困境,重现昔日的辉煌。

散会后,忽必烈独自一人来到宫墙上,望着夕阳下的大梁城。城墙外,鸿沟上的商船依旧往来穿梭,城郭内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

他想起了蒙古的草原,那里有蓝天白云,有奔驰的骏马,有成群的牛羊。但此刻,他更愿意将这片中原大地当作自己的家园。这里有肥沃的农田,有繁华的都市,有悠久的文化,更有勤劳智慧的百姓。

“总有一天,孤要让魏国的旗帜,插遍中原的每一寸土地。”忽必烈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雄心。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不仅是蒙古的大汗,更是魏国的王,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与开拓者。

夜幕降临,大梁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点点。忽必烈站在宫墙上,久久未动。晚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火热。

大梁的第一夜,在这位元世祖的雄心与谋划中悄然度过。而属于魏国的新生,正伴随着鸿沟的修缮与军营的整肃,缓缓拉开序幕。

上一章 第八章 邯郸街巷,世民察赵情 风云争霸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 临淄市井,元璋探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