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墨锭与未接来电
林砚捏着那半块墨锭,指腹蹭过“沈”字的刻痕,墨香混着清晨的凉意钻进鼻腔,提醒她那不是一场普通的梦。桌上的小字还泛着淡淡的青色,和沈砚账册上的墨迹如出一辙——她不再犹豫,抓起手机和背包就往东街跑。
便民超市藏在老巷口,红色招牌有些褪色,老板王叔正蹲在门口卸牛奶箱,身边围着个戴眼镜的男生,手里攥着本数学练习册,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就是你要找家教?”林砚刚开口,王叔就眼睛一亮,把男生往她面前推:“这是我儿子小宇,高三了,数学总在及格线徘徊,下周模考,你要是能帮他提十分,课时费我再加两百!”
小宇低头盯着练习册,指腹反复摩挲一道解析几何题,林砚扫了眼题目,突然想起沈砚账册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粮款数字——她没急着讲公式,反而掏出草稿纸,把椭圆方程画成了老巷口的拱桥:“你看,这道题就像咱们眼前的巷子,拱桥的弧度是椭圆,巷口到桥顶的距离就是参数,咱们先找‘巷口’在哪……”
这话一出,小宇猛地抬头,眼里的迷茫散了大半。林砚趁机把沈砚教的古代记账法融进去,用“分类记账”的思路拆解题干,没半小时,小宇就自己算出了答案。王叔在一旁看得直点头,当场拍板:“就你了!每天晚上七点来,先上两周!”
走出超市时,阳光刚好越过巷口的梧桐树,林砚掏出手机想给沈砚“报喜”,才想起根本没有联系方式——她对着半块墨锭犹豫了几秒,试着默念“沈砚”,指尖的墨锭竟微微发烫,像是在回应她。
白天的课排得满满当当,林砚从早辅讲到晚辅,喉咙干得发疼,却没敢停——小宇的课时费要周末才结,母亲的降压药还剩最后一盒,她得再攒点钱。直到晚上九点,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刚掏出钥匙,手机就疯狂震动起来,屏幕上跳着“妈”的名字,还有七个未接来电。
她心里一紧,指尖发颤地回拨过去,电话响了三声就被接起,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砚砚,你爸刚才摔了一跤,现在在医院拍片子,医生说可能要住院……”
林砚的脑子“嗡”的一声,手里的包“啪”地掉在地上,里面的墨锭滚出来,在楼道的灯光下泛着冷光。她扶着墙站稳,勉强挤出声音:“妈,你别慌,我现在就过去,医药费我来想办法。”
挂了电话,林砚翻遍了钱包,只有三千块现金,离住院押金还差一大截。她盯着桌上的还款计划表,红笔圈住的“5000元”此刻像根刺,扎得她眼睛生疼。突然,她想起沈砚说的“对着账本默念名字”,抓起还款计划表,指尖按在“42000元”上,声音发颤:“沈砚,我现在……真的需要帮忙。”
话音刚落,口袋里的墨锭突然热了起来,桌上的手机“叮”地响了一声,是条陌生短信:“东街粮铺旧址,地下埋着一坛铜钱,可换现世三千元,速去,寅时前需归。”
发件人号码是一串乱码,可短信末尾的淡青色句号,和沈砚写的小字一模一样。林砚抓起墨锭就往外跑,楼道里的声控灯随着她的脚步亮起又熄灭,像在追赶一场跨越时空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