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工作室初绽与时空赠礼
“双砚数学工作室”的门牌挂起来那天,东街飘着细雨,却挡不住家长和学生的热情。玻璃门上贴着林砚设计的“古今数学对照表”,左边是《九章算术》的“粟米之法”,右边是现代比例应用题,刚贴好就围了一群孩子驻足观看。
沈舟抱着一摞新印的教材走进来,指尖还沾着通运算筹的铜锈:“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寄来感谢信了,说用咱们教的‘古算解法’,这次月考数学平均分提了十五分。”他把信递给林砚,信封上画着小小的算筹图案,和沈砚账册上的标记一模一样。
林砚拆开信,最下面一行是校长的笔迹:“后山古碑旁长出了新的树苗,孩子们说,是沈砚先生在看着我们。”她摩挲着信纸,口袋里的玉佩突然轻颤,桌上的通运算筹也跟着发出微光——算筹顶端的“双砚”二字,竟映出古代账房的模糊影像,沈砚正低头整理粮款账册,嘴角带着浅笑。
“看来沈砚先生也在为我们高兴。”沈舟笑着拿起算筹,在纸上轻敲三下,算筹投影出的影像里,沈砚突然抬头,像是在回应他们。这一幕恰好被进来咨询课程的苏晓看到,她兴奋地拉着林砚的衣角:“林老师,是梦里的沈先生!我上次梦到他教我用算筹解题呢!”
林砚心里一动——难道“通运”的影响,不止限于她和沈舟?她让苏晓试着触摸算筹,苏晓的指尖刚碰到铜身,算筹就投影出一道古代数学题,正是苏晓最近卡在的“几何证明题”,解题步骤用的竟是苏晓最容易理解的“图形拆解法”。
“这是沈砚先生在帮苏晓解题!”沈舟惊讶地看着算筹,“原来‘通运’不是单向的,只要心怀传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份连接。”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的课程越来越受欢迎。林砚和沈舟根据不同学生的薄弱点,用古算方法定制教学方案:对逻辑薄弱的学生,用“盈不足术”拆解应用题;对空间感差的学生,用古代“勾股弦图”讲解几何——孩子们的成绩提升飞快,家长们口口相传,甚至有外地的家长专程带孩子来上课。
某天傍晚,工作室快关门时,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旧笔记本:“我是沈砚先生的后人,这是他留下的‘算学心得’,里面记着他帮孤儿院算账、教山里孩子算术的事,听说你们在传承他的学问,就送过来了。”
笔记本里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青布长衫,手里拿着算筹,和沈舟有几分相似。老人指着照片说:“这是沈砚先生年轻时的样子,他临终前说,以后会有两个懂算学的人,带着他的理念帮更多孩子,看来就是你们了。”
林砚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算学非止解题,乃授人以渔,传人间暖意。”这句话,正是她现在教学的初心。她把笔记本放在工作室的展示柜里,和玉佩、算筹、古算经摆在一起,组成了“双砚传承角”。
关门离开时,林砚回头看了眼工作室的门牌,雨水打湿的玻璃上,映出她和沈舟的身影,旁边竟隐约叠着沈砚的轮廓。口袋里的玉佩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说:“你们做得很好,我从未离开。”
走在东街的路灯下,林砚突然想起当初为42000元贷款焦虑的夜晚。那时她从未想过,一场偶然的时空连接,会让她找到如此有意义的人生方向——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成了“算学传承”的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过去与未来。
她握紧沈舟递来的伞,抬头看向夜空。月光穿透云层,洒在身上,像沈砚跨越时空送来的祝福。林砚知道,“双砚数学工作室”只是一个开始,属于他们的“通运新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定会满是温暖与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