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我欠了国家4万2
本书标签: 现代  梦境与现实  还款 

传承

我欠了国家4万2

第十四章 古卷新声与传承之约

春日的阳光透过“双砚数学工作室”的玻璃窗,落在展示柜里的算筹上,泛出细碎的金光。林砚刚结束一场线上公益课,屏幕里还留着山区孩子挥手告别的画面,手机就收到了柳老板的消息:“聚珍阁收到一批旧书,里面有本带‘砚’字的算经,快来看看。”

她和沈舟赶到聚珍阁时,柳老板正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翻着一本线装古卷。古卷的封皮已经泛黄,上面用朱砂写着“砚氏算稿”,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让林砚心头一震——是沈砚的笔迹,里面不仅记录着古算方法,还夹着几张手绘的“教学草图”,把复杂的“方程术”画成了“分粮图”,和林砚现在给学生用的教学方法惊人地相似。

“这卷子里还夹着张字条。”柳老板递来一张折叠的宣纸,上面写着:“若后世有传算学之人,可往城北旧私塾寻‘砚氏算具’,助其授业。”字条的落款日期,正是沈砚洗清粮款冤屈的那天。

按照字条的指引,林砚和沈舟在城北旧私塾的阁楼上,找到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箱。打开木箱的瞬间,淡青色微光扑面而来——里面装着一套完整的古代算具:骨制算筹、木质算盘、刻着算理的竹简,最底下还有一本“学生错题集”,上面记着沈砚当年教孩子算术时遇到的难题,旁边还写着“换种思路,或许更易理解”的批注。

“这些算具,刚好能做工作室的‘实物教具’。”沈舟拿起一把算盘,算盘珠子上还留着细微的指痕,像是刚被人用过。林砚翻开错题集,发现其中一道“鸡兔同笼”的变式题,正是苏晓上周问过的题目,沈砚在批注里写的解法,和她当时教苏晓的方法几乎一样。

当天下午,他们就把算具搬到了工作室。孩子们看到古代算筹和算盘时,眼睛都亮了,围着沈舟问个不停。沈舟拿起算筹,演示着沈砚批注里的解法,林砚则在一旁补充现代数学思路,一古一今的教学方式结合,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难题,连之前最怕数学的孩子都主动说:“林老师,下次还想玩‘古代算数学’!”

傍晚,工作室来了位特殊的访客——市博物馆的研究员,他看到展示柜里的“砚氏算稿”,激动地说:“这是失传已久的明代算学文献!我们博物馆一直在找,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他提出想和工作室合作,举办“古今算学展”,让更多人了解沈砚的算学成就。

林砚和沈舟欣然同意。筹备展览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在工作室整理算稿、修复算具,沈砚留下的错题集成了最珍贵的资料——里面不仅有解题方法,还有他对“教”与“学”的思考,比如“耐心比速度重要”“要顺着孩子的思路引导”,这些话成了林砚教学的准则。

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当孩子们用古代算筹解出数学题,当家长们看到沈砚的教学批注,当研究员讲解“砚氏算稿”的历史价值时,林砚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只有一句话:“算学之传,在人在心,不在时空中隔。”发件人的号码,正是当初沈砚联系她的那串乱码。

她抬头看向展厅中央的算具展台,阳光落在算筹上,仿佛能看到沈砚站在那里,对着来往的人微笑。林砚握紧口袋里的玉佩,心里满是感激——若不是当初那笔42000元的助学贷款,若不是那场跨越时空的连接,她不会找到如此有意义的人生,更不会成为“算学传承”的一员。

展览结束后,很多学校都来工作室洽谈合作,希望能引入“古今数学融合课”。林砚站在工作室的窗前,看着街上穿梭的人群,突然明白:沈砚留下的不仅是算学知识,更是一份“传承之约”——让算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温暖人心的桥梁。

她转身看向沈舟,对方正低头整理新的教学计划,算筹放在手边,微光闪烁。林砚笑着走过去,一起在计划本上写下:“以砚为媒,以算为桥,传古今智慧,育未来之人。”这不仅是他们的目标,更是对沈砚跨越时空的回应。

上一章 时空赠礼 我欠了国家4万2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