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时空回响:终章亦是新章
初夏的雨淅淅沥沥,“古今算学展”闭展这天,展厅里却格外热闹。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开时,市博物馆的研究员送来一个锦盒,说是在整理展柜时发现的,盒底刻着“砚”字。
林砚打开锦盒,里面是半块残破的宣纸,上面是沈砚的字迹,墨迹带着淡淡的青色:“吾一生算粮款、授算学,唯愿算理传于后世,助更多人解困、明志。今见双砚传承,吾愿已了,特赠‘通运秘钥’,助尔等续传薪火。”
宣纸下方压着一枚铜制钥匙,钥匙柄上刻着“双砚阁”三个字。沈舟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沈砚后人送的旧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张地图,标注着“东街老槐树下,藏双砚阁之钥”,而地图上的钥匙图案,与锦盒里的钥匙分毫不差。
两人立刻赶往东街老槐树。沈舟用钥匙打开树下的暗格,里面藏着一个小木盒,盒里是一本线装的《双砚算经》,扉页上写着两行字:“一砚算古今,双砚传薪火;此经非止算理,亦是处世之道。”
翻开算经,里面不仅有更系统的古算方法,还有沈砚记录的“育人笔记”:“教算术者,先教做人;解难题者,先解心忧。”这句话让林砚想起当初为贷款焦虑时,沈砚在梦境里的陪伴——他不仅帮她补全账册,更帮她解开了“急功近利”的心结。
当天晚上,林砚做了一场清晰的梦。梦里还是那间古代账房,沈砚正坐在桌前整理算经,看到她进来,笑着递过一本新的册子:“《双砚算经》终于有了传人,我也能安心了。”他顿了顿,指了指账房窗外,“你看,山里的孩子在用算筹解题,城里的工作室也聚满了爱数学的人,这就是我想要的传承。”
林砚想开口道谢,却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沈砚拍了拍她的肩膀:“不用谢,你用算学帮人解困,用传承温暖人心,早已超过了我的期望。以后的路,就交给你们了。”说完,账房的影子渐渐淡去,只留下一句余音:“双砚同辉,薪火永燃。”
梦醒时,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双砚算经》上,书页泛着淡淡的青光。林砚摸了摸口袋里的玉佩,玉佩的温度刚好,像是沈砚留在时光里的告别赠礼。
第二天,林砚和沈舟在工作室成立了“双砚算学公益基金”,用课程收入资助偏远山区的数学教育,还定期组织“古今算学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和山区的孩子一起用算筹解题、听沈砚的故事。
苏晓也成了公益基金的“小志愿者”,她带着山区的小伙伴一起做“算筹手工”,还把《双砚算经》里的故事编成儿歌,唱给更多孩子听。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林砚突然明白,当初那笔42000元的助学贷款,不是负担,而是命运递来的“通运之钥”——让她跨越时空,遇见沈砚,找到“用算学传递温暖”的人生方向。
深秋的一天,工作室收到一封来自山区的信,信封上画着完整的玉佩图案。打开信,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写的:“林老师,我们学校有了新的算学教室,墙上挂着《双砚算经》的拓片,校长说,这是沈砚先生和您留给我们的礼物。我以后也要当算学老师,像您一样,把知识和温暖传下去。”
林砚把信念给沈舟听,沈舟笑着指了指窗外——东街老槐树上,新的枝芽正冒出来,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双砚数学工作室”的门牌上,“双砚同辉”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口袋里的玉佩轻轻发烫,像是在回应着远方的期待。林砚知道,这场始于还贷的时空连接,从来没有“终章”——沈砚的算学、她的传承、孩子们的未来,会像老槐树上的新芽一样,在时光里不断生长,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回响。而她和沈舟,会带着这份“双砚精神”,继续走在传承的路上,让算学不仅是公式,更是照亮人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