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超维代码:技术纪元的叙事者
本书标签: 二次元 

第十八章 火塘边的“熟食革命”

超维代码:技术纪元的叙事者

部落的孩子又在呕吐了。

田嫕蹲在篝火旁,看着那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家伙,手里还攥着半块啃剩的生肉,肉上沾着的泥土混着唾液,看着就让人揪心。旁边的妇人用粗糙的手掌一下下拍着孩子后背,嘴里发出含混的呜咽——这已经是这周第三个吃了变质野果或生肉后生病的人,部落的巫医用捣碎的草叶敷在他们滚烫的额头,却挡不住那阵接一阵的腹泻和发烧,眼看小脸一天比一天黄。

"再这样下去,冬天来之前,他们得少一半人。"田嫕的声音发沉,手指无意识地绕着手里的软尺,那是她从实验室带出来的唯一"现代工具",此刻在她掌心绕了三圈还多,"你看他们吃的,青得发涩的野果、带苦味的树皮、甚至没处理干净的生肉......成年人的肠胃都扛不住,更别说这些孩子了。"

X刚正用石块一下下砸着一块燧石,火星溅到旁边的干草上,他头也没抬:"废话,没火没种的,不吃这些吃什么?"话虽冲得像冰碴子,手里的动作却慢了下来——他正打磨一块边缘锋利的石片,刚才看见部落男人用手撕扯生肉时,指缝被骨头划得全是血,血珠滴在肉上,看着格外刺眼。

那天下午,X刚把磨得寒光闪闪的石片塞进一个壮实的部落男人手里,下巴朝不远处一头刚捕获的小鹿抬了抬:"用这个割,比手快,不容易伤着。"男人半信半疑地拿起石片往鹿皮上一划,只听"嗤啦"一声,鹿皮轻松裂开,他眼里立刻冒出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田嫕则盯着篝火发了一下午呆。部落的火向来只用来取暖和驱赶野兽,没人想过用它来"处理"食物。她捡起一根树枝,叉上一块带着血丝的生肉,试探着放在火上烤。油脂滴进火焰里,发出"滋滋"的响,一股焦香渐渐散开,像无形的钩子,引来了几个背着柴火的孩子,他们睁大眼睛,怯生生地扒着旁边的石头,不敢靠近。

"这是......魔法?"一个梳着小辫的女孩终于忍不住,指着烤肉上焦黑的边,声音细得像蚊子哼。

田嫕把烤得金黄流油的肉递过去,尽量用最直白的话说:"火能把肉变得'不扎嘴',吃了肚子不疼。"女孩犹豫着咬了一小口,眼睛突然亮得像星星,含糊不清地喊:"不腥!比生的香!"

但部落的老人却摇着头,用骨杖重重敲了敲地面,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警惕:"祖先都是吃生的,火是神的东西,碰了食物会遭天谴。"

当晚,那个吃了烤肉的女孩没像往常那样夜里闹肚子。田嫕抓住机会,拉着X刚在篝火旁摆开了"擂台":一边摆着沾着泥的生肉、酸涩的野果,一边摆着烤得喷香的肉和烤熟的块茎——那是她下午偷偷试的,把挖来的山药埋在火堆余烬里,熟了之后又面又甜,比生啃强十倍。

"你看,"田嫕拿起两块肉,分别递给两个正捂着肚子哼哼的孩子,"吃这个(熟的),明天说不定就不吐了;吃那个(生的),可能还得难受一整天。"

X刚在旁边帮腔,语气还是硬邦邦的,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说服力:"上次你们捕猎的野猪,生肉吃了三个人发烧,我用火烧过的那部分,吃的人都没事——这不是神鬼作祟,是火能把肉里的'小虫子'(他想起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细菌,干脆简化成这个说法)烧死。"他没解释细菌是什么,只说是"看不见的小虫子",部落的人反而更容易懂,一个个伸长脖子听着。

改变是从年轻人开始的。那个壮实的男人学着用X刚做的石片割肉,再架在火上烤,发现不仅省力,肉还变得"软和",不用再费劲撕扯;几个女孩跟着田嫕把酸涩的野果放在火边烘,去掉了涩味,变得酸甜可口,连最挑食的孩子都抢着吃。

老人一开始坚决反对,拄着骨杖在火塘边踱来踱去,嘴里念叨着"违背祖训"。直到有天他被孩子塞了块烤熟的山药,抿了一口,突然叹了口气——他牙口不好,生山药又硬又麻,熟了之后却像"化开的蜜",顺着喉咙滑下去,舒服得很。那天晚上,他第一次主动把自己手里的生肉扔进了火堆,看得部落人目瞪口呆。

解决了"吃熟"的问题,田嫕又盯上了"食物稳定"的难题。

部落向来靠采集为生,夏天果实多的时候还好,到了秋天落叶后,就只能啃树皮、挖深埋的块茎,冬天更是经常饿肚子,孩子们冻得缩成一团,眼神都没了光。田嫕注意到,有些野果掉在地上,第二年竟长出了新苗,她把这个发现告诉X刚,眼睛亮晶晶的:"如果我们把好吃的果子种子埋进土里,说不定明年能长出更多,就不用跑老远去找了。"

X刚皱着眉,手里的石片还在打磨:"费劲!直接去树上摘不就行了?"嘴上这么说,却还是跟着田嫕,用石片在部落棚屋旁边挖了片松软的土地——离得近,方便照看,也不容易被野兽刨掉。田嫕把收集的野豌豆种子撒进去,又教大家用树枝围了个圈,像给种子搭了个小栅栏。

"这叫'种',"田嫕蹲在地里,用手比划着种子发芽的样子,"就像给种子盖房子,让它们在土里好好长大,到时候不用跑远路,就能摘到吃的。"

X刚则琢磨着"让土地更听话"。他发现用脚踩过的土地比松散的土地更容易保水,就找了根粗树干,绑上几根硬树枝,做了个简单的木耙,教大家翻地后用耙子把土弄平,再撒种子。"这样种子能躺得更稳,喝水(雨水)更方便,长得就壮实。"他边说边用木耙演示,动作笨拙却认真。

第一个收获季来临时,部落的人都惊呆了。那片小小的"试验田"里,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野豌豆,豆荚饱满得像要裂开,比野外采的更壮实,一摘就是一大捧。田嫕教他们把成熟的豆荚摘下来,留一部分当种子,剩下的煮熟了吃——又香又顶饿,比啃树皮好吃一百倍,孩子们捧着陶碗,吃得小肚皮鼓鼓的。

老人捧着一碗煮豌豆,颤巍巍地对着田嫕和X刚拜了拜:"你们不是怪物,是带来'饱肚子魔法'的人啊。"

X刚把那把旧烙铁(不知怎么从实验室带过来的,虽然不能用了,但金属质感总能让他安心)插在田埂边,当作"界碑"。"这叫'田',"他对围过来看的孩子说,"以后我们多弄几块这样的地,冬天就不用啃树皮了,还能攒着豆子过年。"

田嫕的软尺派上了新用场——她用它量出每块"田"的大小,教大家按比例撒种子,"不多不少,刚好能长开,不打架"。她还发现,靠近水源的地长得更好,就带着部落人挖了条浅浅的水沟,把河水引到田里,"给种子喝水,不用等下雨"。

半年后,部落的火塘边再也看不到生肉和带泥的野果了。大家围坐着,分享烤得流油的肉、煮得软糯的块茎,还有新收的豌豆,笑声比以前多了,连火塘的光都显得更暖。孩子们的脸色红润了,生病的人越来越少,冬天来临前,仓库里堆满了晒干的豆子和块茎,再也没人饿肚子,夜里也听不到孩子因为饿而哭的声音了。

老人摸着田埂上那把生锈的烙铁,对X刚和田嫕说:"以前我们靠天吃饭,天不给就饿着;现在知道,手和脑子,比天更可靠啊。"

X刚看着田嫕在记录收成的石壁上画下新的符号(她发明的"计数法",一个竖代表十颗豆子),突然难得地笑了:"你看,你这软尺量出的'田',比树上的果子靠谱多了,至少不会被鸟啄光。"

田嫕回敬他:"你那破烙铁当界碑,比石矛还管用——至少不会扎到人,还能吓唬吓唬偷豆子的小野兽。"

火塘的光映着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在实验室里那样,一个急着动手尝试,一个耐心规划琢磨。他们带来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发明,只是让"熟"替代了"生",让"种"替代了"采",却让一个部落的生活,从"听天由命"变成了"主动创造"。

而这,或许就是"现代化"最原始的模样:不是复杂的技术,是让人敢相信"日子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变得更好"的勇气。

上一章 第十七章 石器时代的“基建宏图” 超维代码:技术纪元的叙事者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九章 田埂上的“种子密码”与陶罐里的“储存革命”